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問計縣域鄉村產業——河北省威縣梨果、阜平縣食用菌發展調研
時間:2023-07-19 01:47:17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中國農村雜志社調研組?李永生 郭平穩 陳敬謙 字號:【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頭戲,縣域融合是城鄉融合的主戰場。立足縣域統籌產業,是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的關鍵。

  河北作為全國梨產業大省、食用菌產業后起之秀,鴨梨和越夏食用菌兩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范圍涉及17個縣(市)。尤其是威縣、阜平兩縣,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并且近三年在農財兩部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項目支持下,發展瓶頸持續突破,競爭能力明顯增強。為探尋如何立足縣域做好“土特產”文章,中國農村雜志社調研組近期深入威縣、阜平兩縣的果園、大棚、車間、市場,走訪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圍繞上規模、抓整合、提品質、延鏈條、重投入、共致富六個方面,問計基層、尋找答案。

  規模小,如何壯大?

  【問計方向】規模小,是鄉村特色產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不少地方都把實現規模化,作為推進產業振興的重要方向。那多大規模才算合適?搞規模化要依托哪些力量?普通農戶怎么融入規模化生產?

  實踐探索:找準關鍵帶動力量,推動適度規模化

  6月7日上午9點多,在威縣高公莊鄉大宋莊村沃隆種植家庭農場內,30多位農民正忙碌著給小小的梨果套袋。

  “現在是套袋高峰期,明天會更多,得有40來人!”沃隆家庭農場主宋德興介紹。他一共種了280畝地,是他和父親這幾年陸陸續續通過村集體“攢出來”的。

  高公莊鄉地處威縣西部西沙河流域。十年前,宋德興一家的收入主要靠種棉花。后來棉花地沙化越來越嚴重,一陣風吹來,剛出苗的棉花秧,要么被沙子埋住,要么被吹起的小石子打斷了莖。棉花種不成,父子倆便琢磨著在沙土地里種梨樹。

  一開始,好多人不相信沙地上能種出好梨來。一畝地幾塊錢的租金,也沒幾個人愿意租來種梨樹。結果沒成想,宋家老爺子靠著一股子種地方面的鉆研勁兒,讓自己成了遠近聞名的“梨王”。他常常對外面人講一句話:“自從種了梨,我就發財了!”宋德興子承父業后更是“青出于藍”,他的梨園2017年起連續五年摘得威縣“狀元”梨園稱號。走進梨園的休息房內,“狀元”梨園的獎牌、綬帶、證書等一個挨一個在屋里擺了一圈兒。

  現在,父子倆流轉土地的年租金,已經漲到了每畝800斤小麥。

  在沃隆家庭農場的帶動下,周邊村莊已有200多戶都種上了梨樹。到什么點打什么藥、施什么肥、套什么袋,宋德興全部免費提供技術指導。

  現如今,威縣西部西沙河流域已經建成了一個面積10萬畝的梨果產業帶,年產鮮梨超過8萬噸。

  如果說威縣梨產業的規模化,走了聚塊成帶的路子,那么阜平縣食用菌產業的規模化,則更像是串點成鏈。

  阜平縣地處太行山深處,“九山半水半分田”,境內全是山區,氣候冷涼、山清水秀,木料資源豐富,發展食用菌得天獨厚。

  2015年,食用菌被明確為阜平扶貧的主導產業。如何上規模、產業化?阜平瞄準菌種、菌棒、種植、收儲、銷運等不同環節,鎖定園區(基地)、企業(合作社)、菇農三類關鍵主體,拿出數億元財政資金進行重點扶持——企業(合作社)入駐基地(園區),農戶參與率達到80%且流轉土地100畝以上,給予水、電、路基礎設施配套。年設計生產能力在1500萬棒以上的菌棒加工廠,日生產5萬棒以上,則給予全部資金投入的40%資金補貼。對于基地(園區)內新建標準化冷庫,政府給予每平方米150元的資金補貼;對新建自動化程度較高的設施暖棚每平方米補貼20元,鋼架涼棚每平方米補貼5元,林下小拱棚每平方米補貼1元。農戶購買菌棒符合條件的,也給予一定數額補貼。

  持續多年努力,阜平食用菌規模化之路越走越寬——完成投資額超過15億元,種植面積達到2.1萬畝,覆蓋140個行政村,建成規模園區102個、標準化棚室4658棟。年栽培香菇、黑木耳8000余萬棒,年生產總值9億多元。

  但規模的擴大也并非“上不封頂”。為保證能有更多群眾參與食用菌產業并獲益,2022年7月,阜平縣出臺辦法對單戶包棚的數量進行限制。按棚室可容納棒數計算,原則上每個每戶栽培總量“不超過6萬棒”。

  “這兩年想要租棚種菇的人太多了,菌棚已經成了搶手貨。”阜平縣食用菌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吉軍介紹。

  【調研手記】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是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重要主體。家庭農場模式既有一定規模,農戶統一經營的自主性更強,標準化生產更容易執行,更適合像宋德興這樣愿意種梨、擅長種梨、又會經營的本地農民。他們不但有了用武之地,而且帶動了周邊農戶把梨種得更好,成為威縣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的重要力量。阜平推進規模化的做法,不一味追求菌棚面積的不斷增加,而更加注重在供種、管理、采收、銷售等環節實現集中統一經營,實現攤薄成本、統一標準、集中銷售,促進農業經營效率提高。

  布局散,如何整合?

  【問計方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地制宜優化特色產業布局,資源整合必不可少。具體操作時會涉及許多具體問題:由誰牽頭?誰來主導?靠什么來吸引大家參與?用什么措施推進整合?是鼓勵“大魚”吃“小魚”,還是打造利益聯合體?

  實踐探索:立足生產加工環節,抓住實體經濟不斷完善業態

  產業選準了,如何謀劃推進最關鍵。

  威縣不靠山、不靠海、不靠鐵路、不靠大城市,地下沒礦藏、地上沒資源。威縣縣委書記崔耀鵬說:“我們‘四不靠兩沒有’,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就靠全縣人民發揮主觀能動性,改革興農、科技興農。”

  高起點規劃、園區化推進,成了威縣梨產業推進的鮮明特征。

  威縣很早就成立了副縣級的梨產業園區管委會,在全縣范圍內調配資源投入、布局產業分布。探索實行“六位一體”的運行模式,園區一體管理、項目一體招商、土地一體流轉、資源一體整合、智力一體引進、產業一體發展。

  威縣梨產業辦副主任于春亮說,一筆原本用于縣城修路的錢,可以優先投向農村,給農戶修梨產業路。

  短短數年時間,威縣先后引進陜西海升、河北龍集等龍頭企業40余家,組建農民合作社120個,家庭農場30余家,建成標準化梨園230多個,并且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秋月梨、新梨七號標準化生產基地。

  瞄準實體經濟發展特色產業,是不少縣域發展經濟常用一招。威縣這些年布局梨果產業的重點,基本都放在了生產和加工這兩個關鍵環節。

  在賀營鎮紅龍集村的河北龍集公司種植基地內,總經理李赫站在剛套完袋的梨樹下介紹,“我們在威縣的梨果種植基地規模目前已經到了6000畝。梨果分選車間和冷藏保鮮庫也都有布局和運營。”

  李赫表示,這幾年隨著整個威縣梨果面積的增加,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在加工環節,尤其是冷鏈物流方面加大了資金投入。調研組在宋德興的家庭農場內,也見到了兩個新建的小型冷藏庫。規模更大的威梨綜合發展中心冷鏈物流冷庫,7月份就能建成使用,冷庫年儲藏果品總容量將達到5.5萬噸,年吞吐量在18萬噸以上,能夠持續帶動威縣及周邊梨果生產、加工、銷售、物流等產業發展。

  高起點的規劃布局,讓威縣梨果產業扶持、引入的市場主體,在不同的賽道上各顯其能,你追我趕。阜平縣推進食用菌產業整合,則是一張藍圖繪到底,持續多年不斷投入,將分散的小型菌農嵌入進一個完整的產銷加體系,實現集團作戰、規模經營。

  在“六統一分”的模式下,阜平種菇的農戶如同工廠車間的工人,“買棒、租棚、出菇、交售”就是菇農分戶經營的全部任務,其余的“棚室、品種、菌棒、技術、品牌、銷售”等事情,農戶根本不用操心。

  “我們賣給農戶的菌棒,價格統一,都是三塊錢一個。”在機器轟鳴、叉車忙碌的菌棒加工車間,久豐農業科技公司經理李進紅介紹,他們每年大概要從周邊鄉鎮收購1萬噸左右木料,經過粉碎、滅菌、加料等處理之后,一天可生產10萬只菌棒,“即使木料等原材料漲價了,我們給農戶的菌棒價格也不會漲!”

  菌棒價格相對固定,香菇收購的價格也相對固定,什么等級的菇就是什么價格,菇農經營風險大大減小。

  【調研手記】有什么、干什么、靠什么,農業特色產業布局,檢驗決策的科學精準。威縣梨果、阜平縣食用菌產業發展之路,都與當地縣情農情緊密契合,而且兩地在推進產業升級時,都不忘給普通農戶留足發展空間,讓農戶干自己能干的、擅長的。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農戶經營的風險的同時,也穩定了參與企業的經營環境和市場預期。

  品質低,如何提升?

  【問計方向】農業特色產業無論再怎么“特”,如果產品品質不好,得不到消費者認可,也很難持續發展。影響產品品質有三個關鍵——品種、技術、標準。品種怎么確定?技術如何推廣?標準能否達到?政府公布的、引導的,企業怎樣才能真正做到?

  實踐探索——

  一是抓源頭,選好品種是關鍵。

  如同“芯片”的菌種,其好壞直接決定食用菌的質量。

  “2015年前后,我們的菌種都是外購,但是運到阜平后發現污染率比較高,影響出菇,也影響品質。”在阜平縣天生橋鎮南栗園鋪的食用菌核心園區,河北省食用菌產業體系香菇崗位專家、阜平縣食用菌專家組副組長陳文杰,站在園區的液體菌種發酵車間玻璃窗外,向調研組講述他們曾經面臨的“卡脖子”問題,“那時候我們就決定自己做菌種”。

  2016年,阜平縣國有企業阜裕投資和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基金增資入股當地嘉鑫種植公司(后更名為河北國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簡稱國煦生物),重點發展本地自主可控的菌種生產。

  陳文杰介紹,在菌種技術研發方面,他們得到了來自中國農科院、上海市農科院、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吉林農大、河北農大、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等多位業內頂尖專家的幫助,并與他們建立了科研合作關系。目前,國煦生物已經成為阜平技術最優、供種量最大的菌種制造企業。

  威縣梨果產業發展之初,也面臨“品種怎么定”的問題。傳統鴨梨、雪花梨賣不上價,種什么才能既適合威縣的沙土地又能“不愁賣”呢?

  2013年,已經68歲的河北省林業廳老黨員曲憲忠,受聘來到威縣,擔任威縣經濟林建設高級顧問、梨產業首席專家。

  曲憲忠一到威縣,便扎進沙荒窩,用了兩個月時間,跑遍了河北省內外多個梨果主產區和西沙河流域7個鄉鎮的90多個村,實地踏查土壤、水質等條件,并組織知名梨果專家多次論證,最終確定了主栽秋月梨、新梨7號、雪青梨、紅香酥梨4個品種。

  為了讓老百姓節約成本,把好苗盡快種出來,曲憲忠就先栽種便宜耐旱的梨樹苗,再把貴一點的新品種苗嫁接上去。

  品種的優選和成功嫁接,讓威縣梨果產業從源頭上就擁有了市場競爭力。

  二是重技術,讓好的種植模式人人都會。

  威縣的梨樹種植模式有好幾種,不同技術層次和投資規模的種植主體,都能找到適合自身的技術模式。

  普通農戶因為資金有限、抗風險能力弱,一般選用投入較少的自由紡錘型技術;規模稍微大點,辦成家庭農場的,可以選用平面網架型技術;要想通過加大資金投入,把產量迅速拉起來的,可以采取省力化密植技術。

  威縣張營鄉前花疃村昊康農業科技公司的梨園,采用的就是省力化密植技術。一棵棵碗口粗的梨樹緊湊地排成行,樹上結的梨果看上去比“狀元”梨園的還要多一些。

  公司負責人馮連杰說,他們的基地規模有600畝。因為是密植,3米的行距,0.75米的株距,樹不需要長得太大太開,也沒有三級枝組,更無需人工拉枝,每畝梨產量可達到1萬斤,“比傳統梨園產量高出三成多”。

  “沒有技術做支撐,威縣的梨產業發展不了這么快!”于春亮介紹,今年6月4日,威梨生產技術規程體系通過了邢臺市林業局、農業農村局、市場監管局的聯合技術論證,正式升級為邢臺市地方標準。

  據了解,目前威縣每萬畝梨樹配備一名高級技術人員,每千畝配備一名中級技術人員,每百畝配備一名初級技術人員,實現了“村村都有技術員、戶戶都有明白人”。

  三是嚴標準,要想賣得好就得產得優。

  在國煦生物,見到了國內鮮香菇的最嚴細分樣品。

  行業內一般只把香菇分三個等級,在他們這兒,可以按照菇面花紋、菇面大小、香菇色澤、菇肉緊實度等指標,將鮮香菇分成六個等級。

  陳文杰介紹,利用阜平本地菌種生產的鮮香菇,百分之四五十都能達到最高等級一級菇的標準,“一級香菇一斤收購價一般能到六塊錢”。

  威梨生產則是按照曲憲忠總結出的梨園建設“8大程序、30道工序”,以及威縣綠色A級梨標準化生產體系全縣推廣。

  當年海升果汁落戶威縣建梨園,因為工作人員監管不到位,種植坑的尺寸挖小了。曲憲忠發現后及時叫停,硬逼著企業把已經栽好的樹苗全部拔掉,重新按規定挖坑栽植。

  嚴格的要求看似不近人情,卻是對產業高標準起步的最大用情。曲憲忠說:“十萬畝的產業事關長遠,來不得半點馬虎,否則就斷了后路。”

  2023年1月,78歲的曲憲忠因心肺衰竭不幸逝世。十年時間,他用一絲不茍的堅持,讓十萬畝“威梨”逐漸成長——農業標準化生產覆蓋率超過95%,獲評省級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縣,“威梨”成功入選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國家“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調研手記】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農業科技作支撐,領軍人才、靈魂人物尤其關鍵。無論是不計回報、攜手支持阜平食用菌發展的菌種專家群體,還是退休之后仍愿扎根沙窩、服務群眾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共產黨員曲憲忠,他們靠著專業、敬業與擔當,為了一方百姓致富,汗灑大地、嘔心瀝血,用實際行動證明“科技興農”的實踐偉力。

  鏈條短,如何延長?

  【問計方向】農業比較效益低,根源在產業鏈條短。產業鏈延伸能夠拓展哪些新空間?融合的乘數效應如何發揮?鄉村生活服務業與現代農業怎樣結合,融入鄉村產業體系?

  實踐探索:除了關注產前產中產后,還要注意“生活+創意”。

  根多力,是在威縣成長起來的一家以菌劑、生物有機肥、土壤調理劑、花肥等為主要產品的新三板上市公司,主要服務于農業種植的產前產中。

  “根多力也有秋梨膏!”新冠疫情期間,人們更加注意肺部健康,潤肺產品的市場關注度很高。作為一家從產梨大縣起家的公司,產品切入梨深加工賽道,仔細想來也并不奇怪。

  近幾年,威縣圍繞梨果種植的產前產中產后,相關制造業和服務業鏈條不斷在延伸。

  龍集公司的李赫介紹,以前縣里找不到的梨果產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這兩年也逐漸多了起來,“像打藥這樣的急活,找外面的服務隊很快就可以解決”。

  塑料框、套袋等加工企業、冷鏈物流運輸企業,梨風味的甜品、糕點、奶茶等加工項目,也都日益增多。僅在這一兩年內,在威縣成立的塑料制品企業就超過20家,新注冊物流企業10余家。

  采收領域的機械化研發制造也已經在路上。威縣農業科技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張永佳介紹,中國農業大學的何雄奎團隊研發的梨果采收機械臂,已經在威縣梨園展示應用。這種機械臂自帶探頭,可以快速識別梨果的成熟度、含糖量等重要指標,自動判斷是否執行采摘命令。

  阜平食用菌產業延鏈補鏈的重點,則是接連打出“山水”“紅色”“美食”“電商”四張牌。

  他們依山就勢、隨景就貌,以景區理念規劃食用菌基地,將農文旅融入和美鄉村建設。

  驅車穿行在阜平縣西部的太行山深處,一幢幢食用菌大棚,閃耀在郁郁蔥蔥的樹林間,平坦整潔的柏油路猶如一條黑色緞帶,連通顧家臺、直通駱駝灣。

  能夠創制出四十多道菜的駱駝灣香菇宴,可葷可素、可鹽可甜,將美食與特產緊密結合,再配以民宿、小院,讓來自大山外面的游客一邊享受著太行綠肺的山水之樂,一邊流連于古村新屋的別樣體驗。

  近幾年,農村電商在阜平格外受到重視,農產品電商銷售額也是成倍增長,2022年達到3.8億元。

  阜平縣委書記王占祥說,從全縣基礎看,發展農村電商是發揮優勢、實現突破的重要路徑。阜平今后還要積極主動作為,集中力量突破,不斷提升電商發展的層次和水平,讓其在促進群眾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產業轉型增效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調研手記】威縣、阜平兩地的延鏈補鏈,目前更多的是圍繞產品展開,今后還可以通過開發梨果、食用菌的多種功能,利用環境、鄉村做價值鏈的進一步延伸。融合“生活”與“創意”的農事體驗、農耕文化傳承等,仍有廣闊發展空間。

  投入大,如何化解?

  【問計方向】投入大、融資貴,是不少地方鄉村特色產業發展面臨的一大痛點。企業擴大生產要融資,怎么辦?農戶周轉資金要貸款,該找誰?貸款利息高不高、怎么算?

  實踐探索——

  一是財政資金投向產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短板。

  沙土地里搞灌溉,曾是宋德興以前最撓頭的一件事。

  “多大的水灌進去,地面一會就都能干了”,要是一棵棵樹去澆,費時費水不說,兩百多畝地光人工就得花不少錢。

  于春亮表示,這幾年產業集群建設項目撥給威縣的資金,基本都用在了基地設施、貯藏加工、市場拓展等領域,這些正是威縣梨產業發展最需要解決的短板。

  受益于產業集群的項目支持,宋德興家庭農場內水肥一體化設施改造快馬加鞭。精準灌溉、精準施肥的管道,像毛細血管一樣,架到了農場的每一棵梨樹主桿處。宋德興的種植成本壓力一下子減了不小。

  財政資金真金白銀的支持,還撬動了3倍以上社會資本的跟進投入。

  食峰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一個8000多平方米的菌棒加工項目,財政支持280萬元用于菌棒培養,企業自己則繼續再投入了845萬元,專門用于培養車間主體建設和制冷機組購置安裝。

  公司負責人李向文說:“改造后,公司的菌棒日生產能力達到了15萬棒,黑木耳等菌包日生產能力達到10萬包,能滿足全縣15個園區的500多棟棚室菌棒需求。”

  二是讓農戶與農企利益關聯產生價值。

  菇農張志軍、曹海艷夫婦2022年租了3個棚,買菌棒要用錢時,在手機上通過“香菇貸”申請的貸款很快就能到賬,“手機上申請貸款很方便,批得也快,還錢也只要點擊幾下”。

  中國建設銀行阜平支行行長劉清霄介紹,阜平的香菇園,分散在縣域多地,距離支行路程較遠,他們依托“裕農通”為菇農開設專屬信貸產品“香菇貸”。這種貸款可線上申請、線上支用、線上還款,省得菇農為了貸款來回跑,而且利息會更少。

  劉清霄說,自2019年開通“香菇貸”到現在,貸款利率已經連續三次下調,從一開始的4.25%,降到了現在的3.55%。截至目前,“香菇貸”已支持香菇種植農戶570戶,授信9300萬元,授信在當地金融機構支持香菇產業達到73%的份額。

  財政支農的另一種形式,就是農業保險的補貼。

  宋德興至今還記得2018年4月21日清晨的那場倒春寒。

  “一般4月20號后就基本沒有倒春寒了。那年4月18到20號,我都是數著日子過的,總想著就這么過去了,結果21號一大早,倒春寒還是來啦!一下子損失不少。”

  “你現在面臨最大的困難和風險是什么?”面對調研組的問題,“狀元”梨園的宋德興不假思索:“風沙、凍害、下冰雹!”

  宋德興說,現在他每年都要上農業保險。“一畝地保費120元,個人只出36元,剩下的全都由政府補貼。”

  阜平縣農戶食用菌的保費補貼,內容更為詳細。以香菇為例,1個生產周期未出險,費率為7%,保額4元,農戶每棒只需要自交保費0.1元左右;連續2個生產周期未出險,農戶每棒的自交保費就會降到0.1元以下。

  【調研手記】產業不同,對資金需求的規模和規律也不同。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有的兩三年即可見到大成效,有的則需要五六年持續扶持才能出成績。對于那些發展勢頭正好、仍有較大潛力的,或者正處于爬坡過坎關鍵期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議三年期滿后仍能以適當方式繼續給予支持,或許“卯著勁就真上去了”。

  聯農少,如何共富?

  【問計方向】聯農帶農,難點在于處理好多數與少數的關系,協調主體與客體的利益關系。在聯農帶農的同時,還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實踐探索:依靠大多數、照顧極少數、吸引新加入。

  “任利勇,2014年從事香菇產業,2019年在南峪園區種植香菇6萬棒,單棒產值6.5元,純收入15萬元。”

  “賈紅英,2018年至今在百家臺園區種植香菇,單棒產值6.4元,盈利11萬元。”

  “齊志英,2020年至今在大連地園區種植香菇,每年6萬棒,2021年單棒產值5.5元,純收入9萬元。”

  ……

  在阜平縣史家寨凹里村食峰農業科技公司走廊的光榮榜上,一串串增收致富的數字,印證著產業發展帶給村民收入上的喜人變化。近幾年,阜平的食用菌產業,已直接帶動全縣1.5萬余戶農民戶均增收2.1萬元以上。

  收入還想繼續增加,但土地有限,棚就只能建那么多!怎么辦?提高棚室利用率成了企業和農戶都在琢磨的方向。

  在食峰公司偌大的菌棒車間內,一垛垛四五米高的網格培養架幾乎要被堆滿,每個架子上30來層的菌棒碼放得整整齊齊。總經理李向文站在高高的培養架旁,向調研組介紹他們與農戶合作的新模式——企業將制好的菌棒,先在公司恒溫恒濕的車間內,足足養夠100天,等還有七八天就將出菇的時候,再把菌棒賣給農戶,拿去農戶的棚里去養。農戶無需多養,很快便能出菇交售。這茬菌棒不能用后馬上再換下一茬。

  “相當于我們前期代替農戶養了一段時間的菇,這樣我們企業的菌棒車間也不再閑置,農戶的大棚也都普遍提高了使用效率,相當于一年種了兩茬菇。”李向文說,這樣既減少了農戶在自家棚內無法出菇、出菇不好的風險,又能拉長菌棒在標準生產車間的時長,大大提高菌菇商品率和大棚的出菇數量,農戶收入顯著增加。

  那些不養菇的農戶,除了出去打工,也能在附近的菌棒廠和收購企業找到一份適合他們的活計。

  在阜平縣平陽鎮白家峪村的鄉菇采收加工院內,73歲的鄭大娘正在陰涼處一邊和姐妹們聊著天,一邊用剪刀給香菇去柄。她說:“我一天坐這不挪窩,剪個十來框香菇把,能掙三四十塊錢。”公司負責人說,和鄭大娘一起干活的,大多是村里種不了地的老人,也有一些脫貧戶。

  同樣,在宋德興的家庭農場內,套袋做零工的也多數是老人或婦女。“一天套五六千個袋,也能收入300塊左右。到了梨果采摘季,按照每小時8~10元的用工計算,一天能給到七八十元。”

  梨產業在授粉、套袋、采收等環節,的確需要大量勞動力。龍集公司的李赫說,用工最高峰的時候,他們每天得五六百人在果園里忙活。但最讓李赫困擾的,倒不是工人找不到,而是既懂技術、又會經營、還善管理的高級實用人才實在缺乏。

  “我們需要的人是‘能文能武’。該下地的時候能下地,該管理的時候又能管理。這樣的人才一人能頂好多人。”李赫坦言,梨產業目前的人才隊伍老齡化太嚴重,好多老梨區之所以相繼退出,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后繼無人。

  威縣是一個相對新興的梨產區,到目前為止也就十幾年種植歷史。李赫表示,那些有專業技術、有志于從事梨產業的年輕人,應該對威縣的梨產業優勢增加一些了解。他們一直期待著有更多來自外面的新農人,一起投入到鄉村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中來。

  【調研手記】產業發展的根本目的,是讓更多人增收,實現共同富裕。如何讓本地農民,尤其是那些技能不高、自身發展能力弱的群體增收、分享產業發展紅利是一個方面;如何保持住產業持續發展、收入持續增長的勢頭,讓大家都有錢賺,也非常重要。要實現雙贏甚至多贏,基礎和關鍵還是人才。產業發展過程中,要創造更多條件,既聯住廣大小農戶,也聯結更多新力量,用鄉村產業發展的機會吸引各路人才,讓大家愿意留下來、扎下根,一棒接一棒,實現鄉村振興,走向共同富裕。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