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水稻上山”不應被誤解
時間:2023-07-19 01:52:34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本刊評論員 字號:【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研發推廣的“水稻上山”技術相關話題引爆輿論,不少人將“水稻上山”與“退耕還林”聯系起來,認為“它是一種毀林造田的形式主義,會導致水土流失”。一時間,質疑聲四起。

  與傳統意義上在山上梯田種水稻不同,“水稻上山”指的是一種雜交稻雨養旱種的栽培技術,即將山下水田的雜交稻品種引到山上旱地種植,像種玉米一樣種水稻,不用泡田,不用育秧插秧,基本不用澆水灌溉,因此,被當地農民形象地稱為“水稻上山”。“水稻上山”之前已有,這項技術2022年已經在云南推廣53.12萬畝,平均畝產350~400公斤,比種玉米產量高、效益好,獲得當地農民好評。產量、效益、農民反饋,這些都實實在在地證明“水稻上山”是一項于農民有益的農業技術創新。

  “水稻上山”這一技術模式的創新,是立足云南特殊的資源條件限制而采取的不得已之舉。云南屬山地高原地形,超九成國土面積屬于山區和半山區,且干旱缺水,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產量嚴重不足。如何幫助當地農民提高水稻產量,實現“大米自由”,是當地農業發展需要突破的難點。基于此,“水稻上山”意在通過科技創新,拓展稻谷生產路徑,將山地種稻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為實現這一目標,“水稻上山”破解了品種和技術兩大難題:篩選出適宜旱種的水稻品種,解決水稻旱地分蘗難題;通過推廣應用雜草萌芽前的封草技術,解決旱地稻田易雜草叢生的難題。這項栽培模式的推廣有一定的條件限制,主要適合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降水量1200毫升以上雨熱資源豐富的山區旱地,并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推廣。

  “讓農民多一種選擇”,提到“水稻上山”的初衷,朱有勇院士說。“水稻上山”的研發推廣,是基于朱有勇院士對當地農民生產生活的深刻體察。在云南瀾滄縣蒿枝壩村蹲點扶貧期間,朱有勇院士發現當地農民喜歡吃大米,但當地旱地多,主種玉米,水稻無法自給,農民只能“種完玉米賣掉,再拿賣玉米的錢買大米”,經過這一轉手,“約兩斤玉米才能買得到一斤大米”。“水稻上山”技術的研發推廣,是為解決農民吃米問題的長遠計議。同時,在機械化難以推行的云南山區,人工插秧方式依然普遍,費時費力,而通過水稻旱作方式,一家一戶可以借助機器直接播種,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重中之重是三農,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農業問題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問題。明明是一項為農民和農業發展帶來好處的科技創新,“水稻上山”為何會成為被誤解、被抨擊的對象?“水稻上山”被送上輿論風口,體現了人們對糧食安全和綠色發展的關注和重視。但同時,“水稻上山”的輿論爭議提醒我們,要重視農業科普。對于此類與人們生活聯系密切的,尤其是與常識看似“相悖”的科技創新,科普更要做到及時、有效,甚至提前預判,未雨綢繆。重視農業科普,就是要圍繞“是什么、為什么、做什么”這幾個關鍵問題,用公眾聽得懂的話,發出科學、權威的聲音。科普“在場”,謠言自然“下場”。隨著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等發出權威的全面釋疑,“水稻上山”的輿論爭議逐漸收場,這也正體現了科普的意義和力量。

  朱有勇院士說,對于科學創新,應該更為寬容,“有更為包容的環境”。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需要科普的支撐,公眾對于科技創新的信任和支持,同樣需要有效、常態化的科普培養。“水稻上山”的輿論爭議已然收場,而社會對于農業科普的需要不會退場。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