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植根于農耕文明,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的重要載體。目前全國已有8155個傳統村落列入名錄、實施掛牌保護制度,53.9萬棟歷史建筑和傳統民居得到保護,4789項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發展,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和價值最豐富、保護最完整、活態傳承的農耕文明遺產保護群。
但是,我國傳統村落的現狀仍不樂觀,保護改造的任務依然艱巨。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不少地方鄉村形態城市化,破壞了千百年來遺留下來的鄉土風貌和文化景觀,傳統鄉村正在失去其應有的特色,在物質生活提高的同時村落文化也在快速消失。如何激活傳統村落生命力,使之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承載起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如何使傳統村落既讓村里人感受現代文明的芬芳,也讓城里人在這里找到更美的“詩和遠方”?筆者以為,必須堅持“七個融合”。
塑形與鑄魂融合。傳統村落雖然僅占我國村莊總數的1.7%,但它是中華農耕文明遺存的集大成者。雖然時光越千年,古宅已陳舊,農機代替了牛馬,電燈取代了油燈,但“相見無雜音,但道桑麻長”“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勤勞節儉”“耕讀傳家”的價值觀念沒有變,它仍是鄉村之魂、鄉愁之基、文脈之根。因此,傳統古村落改造一定要守正創新,古為今用,厚植鄉村歷史文化底蘊。既要實現鄉村經濟富強,又要推動鄉土文化傳承;既要抓物質文明,又要抓精神文明;既要在“硬件”上追求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又要在“軟件”上著力塑造人心和美、和睦安定的鄉村風貌。要把鄉村治理與家風鄉風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為鄉村振興注入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改造保護與城鄉統籌融合。在城鄉統籌的大趨勢下,傳統村落保護一定要打破單兵獨進思維,堅持城鄉融合、傳統村落與周邊村莊協調發展。應借鑒浙江省“千萬工程”的做法,堅持系統論,以縣域為重要切入點,把傳統村落保護納入縣域規劃大棋局,通盤考量縣域土地空間利用、產業轉型升級、歷史文化傳承、村落民居建設等要素,高質量統籌傳統村落連片規劃保護利用,加強規劃引導,強化規劃管控,落實保護措施,讓“多規合一”實用性規劃編制與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有效銜接,統籌布局、一體推進傳統村落環境的基礎設施。要打破城市規劃建設的慣性思維,立足傳統村落“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地域文化特點,突出保護和提升傳統村落的自身獨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尊重傳統村落的自然肌理和在地性文化,對待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要望聞問切,辨證施治,實行以養為主,切不可簡單使用同質化的建設標準裁剪、改造傳統村落,為了統一風格而“大拆大建”、為了突出風格而“生搬硬套”。
現代生活品質與歷史風貌融合。在傳統村落和民居保護中,村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與傳統建筑的保護傳承是一組突出矛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必須按照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要求,充分尊重原住民的生存需求、發展訴求,做好傳統村落的“活化”改造和保護。要強調宜居性,在傳統的基礎上合理注入現代元素,做到“外面五千年,內里五星級”。村落改造從布局到外觀到選材,都要尊重傳統村落的自然肌理、特色鄉土文化,理性科學有創新性地延續傳統,內部設施應滿足人們追求生活的舒適性和對自由審美的需求,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和諧統一。注意加強教育引導,提升村民對傳統村落和古建筑的價值認知,促進村民自發地參與傳統建筑的保護,自覺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瞄準未來鄉村目標,實行“三物循環”,抓好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綜合利用,推進污水、垃圾、廁所“三大革命”,增強當地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把傳統村落打造成詩意棲居的樂園。
產業振興與文化振興融合。傳統村落保護應推動產業和文化同步振興。要因地制宜,從供求兩端著力,量身定制一村一策,科學發展在地特色優勢產業,開發別具一格的農耕文化、鄉土民俗、風光體驗等旅游活動,推動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韻,培育美麗經濟、健康農業、新型消費等新業態,推進產業“向下扎根”,深度激活傳統村落的生命力。現在很多傳統村落特色產業、文創、旅游已成為發展最快的產業,既有“顏值”又有“氣質”,吸引村民返鄉就業安居,正煥發出青春活力。
村落風貌與大自然融合。我國經典的傳統村落民居無不在歷史長河中形成自身獨特風貌,并與當地自然生態融為一體,每一條道路和街巷,每一處建筑與家屋,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信息,蘊含著豐富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文明智慧。要把保護和修復傳統村落的環境本底始終作為重要內容,突出村落個性,以獨特的自然生態撬動鄉村發展的魅力資源和比較優勢,使其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以生態為底色,加強古村落周邊環境的打造,維護好山水體系、田園風光、森林湖泊等自然景觀,保護大地景觀原真性、整體性和鄉土性,優化村落、田園、植被、道路等空間要素,使山水林田湖草沙有機相融,打開“兩山”轉化的通道。以文化為亮色,在村莊原有的基底上,進行微提升、精改造,融入當地古建筑營造技藝和風格,保留鄉村空間肌理,還原古村落場景,盡最大可能保留村落的原始傳統風貌,留住鄉愁鄉韻鄉味,展現出獨特魅力和時代風采,讓傳統村落的“地平線”媲美城市的“天際線”。
產業化運營與農民參與融合。近年來,一些地方成功探索出了“政府投入、市場運作、社會資本參與”等途徑,使一些原本老舊破損、群眾無力修復的古民居有了保護和利用的機會,遏制了傳統村落急劇消失的趨勢。但也有少數地方,在所謂的產業化經營中運營商獨大,甚至強制原住民搬遷,出現了社會資本進村水土不服、村里人不配合、政府一倡導村民就被動式“等靠要”等現象。傳統村落的產業化運營要確保原住民的話語權與參與權,讓原住民與運營商共生共享。各地政府應站在鄉村振興的全局,高屋建瓴做好頂層設計,落實和完善傳統村落保護的法律法規,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創新傳統村落改造的產業化模式,撬動社會資本有序有度、有用有效地進入傳統村落保護領域。
實體保護與數字技術應用融合。互聯網正在加速由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型升級,傳統村落的保護改造應搭上產業互聯網高速列車。一是深挖傳統村落獨特資源要素,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發展六次產業,推進特色產業與旅游、影視、體育等產業的融合,打造產業、美食、民俗、藝術等IP,喚醒“沉睡”的鄉村文化,助其走出“深閨”、走向大眾。二是利用互聯網高效率、高精準度、實時便捷、豐富生動的特點,采用實體店+電商、直播帶貨、網紅推介等方式,推廣優質特色農產品。脫貧地區傳統鄉村應借助消費幫扶政策,建立穩定的農產品出村進城渠道。三是利用5G、3D、VR影像、元宇宙等先進技術,通過視頻、互動、音效的結合,給游客帶來沉浸式體驗。策劃線上線下結合的創意活動,預測客流目標細分,以多平臺媒體矩陣進行系統營銷,吸引國內外游客前來旅游打卡。四是將傳統村落納入“數字空間”,對其風貌、建筑的歷史材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手稿、聲音等信息進行數字化轉換,采用數字建模、建庫,讓文物遺產實現數字化傳承。對易損經典磚木古建筑遺存采用視頻監控、熱感應等技術手段,健全預警機制,確保全時段安全,使數字化成為傳統村落的守護力量。
(作者單位:朱金艷,成都藝術職業大學環藝學院;劉雨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管學院;胡桂芳,安徽大學農研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