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村地處浙江省東陽市南馬鎮,面積0.99平方公里,僅有的200多畝耕地,分散在11個小山頭上。2003年,浙江省啟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為花園村的騰飛構建了制度基礎。經過兩次“一村并九村”,村域面積進一步擴大到12平方公里。花園村由小變大、由富變強。2022年,花園村有5246戶、戶籍人口1.5萬人,外來人口5萬多,常住人口6.5萬人,實現營業收入655億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6.5萬元。
花園之路的關鍵路徑
改革開放后的花園村,抓住了五次重要發展機遇。
1978年,抓住了改革開放的機遇。中央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國開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1981年,花園村辦起了第一家工廠,開始走上了“以工強村”的道路。
1992年,抓住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機遇。這一年,鄧小平同志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了“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明確了“發展是硬道理”。在此之前,46家戶辦、聯辦企業就聯合成立了金華市首家村級工業公司——東陽市花園工業公司,在政策暖風下,1993年,成立浙江花園工貿集團公司,1995年成立國家級鄉鎮企業集團——花園集團有限公司。
1996年,抓住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機遇。花園集團與中國科學院合作,開始研制開發打破國際壟斷、填補國內空白的維生素D3產品。2000年,花園集團投資2000萬元一次性買斷了維生素D3生產從小試到中試的技術,并在花園實施工業化生產;2014年10月,花園生物成功上市。由靠高成本、低價格、低檔次向依靠科技、品牌、質量轉變,實現了花園集團由傳統產業向高科技產業的轉型。
2004年,抓住了浙江省強力推進“千萬工程”的機遇。借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東風,花園村開展了第一次“一村并九村”。通過以工業和高科技產業為基礎,大力發展紅木家具富民產業,打造了全球最大的紅木專業市場,并帶動了花園物流、商貿服務等新興產業,促進了村集體經濟壯大、農民增收。
2017年,再次抓住了依托“千萬工程”擴大共同富裕底盤和空間的機遇。花園村開展第二次“一村并九村”,全村區域面積從原來5平方公里擴大到12平方公里,花園村高科技產業加快發展,紅木產業做大做強,做活商貿旅游服務業,實現經濟穩步健康發展;花園村全面完成了村莊建設,公共服務完善、社會治理有效,實現了“一年大變樣、三年全變樣”。
花園之路的進展與成效
花園村的經濟發展、社會和諧與花園城市建設,是與村書記邵欽祥和他所領導的“兩委”班子連在一起的。改革開放40多年來,邵欽祥以他開拓創新的企業家精神創辦了第一家企業并做成集團企業,使花園村走上了“以工富農”的道路。
今天的花園村,從蠟燭廠和服裝廠傳統產業起家,轉型到科技產業,升級到新興產業,已形成生物與醫藥、新能源與新材料、紅木家具與木制品、新建材與建筑、文化旅游與教育衛生五大主導產業。目前,全村共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上市公司1家、浙江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家。
花園村有全球最大的維生素D3生產企業——花園生物,公司已建成維生素D3、25-羥基維生素D3、羊毛脂膽固醇、精制羊毛脂四大類產品的全球最大生產基地;有世界最大的寬幅銅板帶生產企業——花園銅業,榮膺“中國銅板帶材十強企業”“中國銅棒(排)材十強企業”;有全國領先的新型墻體材料生產企業——花園新材料,是浙中南地區最大的包裝新材料龍頭企業之一,名列中國紙包裝工業紙箱彩盒50強;有填補浙江空白的高性能銅箔生產企業——花園新能源,主要為新能源汽車和5G通信提供關鍵材料;有全省領先的智能化全自動新型建材生產企業——花園建材,技術水平以及產業規模已達到“浙江領先 金華第一”。
科技產業的發展壯大,使花園村獲得了進一步拓展產業鏈的新動能。花園村創辦了紅木家具城、原木市場、板材市場、紅木配套中心以及國際物流中心等,形成紅木產業集群,打造了全球最大紅木家具專業市場——花園紅木家具城以及全國最大名貴木材交易集散地——花園大型木材市場。
科技產業的發展、紅木家具產業集聚,吸引了大量的配套服務商家,花園村順勢而為、主動打造,建設了花園商業中心、花園糧油商貿城、花園購物廣場、花園雷迪森大世界、花園大廈、服裝一條街、飲食一條街、建材兩條街、花園大排檔等配套設施,共同形成花園村的商業圈。
花園集團的發展、紅木家具產業的集聚、花園村商業圈的形成,為花園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目前,全村有個體工商戶2950家,其中紅木家具以及木制品行業就有1871家,占比63%,物流快遞、酒店住宿、餐飲小吃、建筑勞務等1079家,占比37%,形成了“人人忙賺錢、家家賺錢忙”的氛圍。
經濟發展為花園村的社會建設、文教衛事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千萬工程”為花園村自然資源和國土空間的優化配置提供前提條件。通過一次舊村改造和兩輪大規模并村和土地整理,建立了科學的村莊規劃,村容村貌得到顯著改善,生態宜居生活小區加快構建。與此同時,花園村建成了由浙江省“千萬工程”展示館、花園文化廣場、人民體育廣場、花園黨群服務中心、花園天香灣景區、花園現代農業、福山勝境等生態旅游觀光區。在此基礎上,花園村高起點建成一家醫院、3座幼兒園、2座高中。
花園村的產業發展、生態環境改善、生活條件提升、公共服務升級,不僅給小花園村以及兩次擴容后的大花園村帶來了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而且吸引了大批外來人才共享發展。本地人才創業,外來人才,包括國際高端人才來花園村就業和創業形成了良性互動,使花園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步入了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水平創新的新階段,形成了“村民比市民富、村容比城市美、生活品質比城市高、田園風光和城市文明高度融合”的“花園經驗”。
花園之路的基本經驗
回顧總結花園村40多年來的發展之路,以下幾條基本經驗是很明晰的:
共富共享先進理念引領,是花園之路的不竭動力。辦廠致富的邵欽祥,從來沒有忘記他的村民和花園這片土地,他認為,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一村富不算富,村村富才是富。從1981年辦廠開始,邵欽祥每年從企業的利潤里拿出一部分資金,用于村莊建設,40多年來,他已累計出資20多億元,用于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各項福利事業。這種通過企業自身發展,自我積累,進而直接“以工補農、以工補村”的方式,推動了企業發展與鄉村社區發展良性互動。花園村民擁有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新農合醫療保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三項保險待遇;村民享有建房補貼、獎學金制度、免費安裝數字電視(單向和雙向)等31項福利;村民每人每月領取大米25斤、豬肉2斤、雞蛋2斤、茶油2斤等物資;村莊還出臺引進高級人才政策,符合條件人員可以落戶花園享受村民福利待遇,全日制專科、中級專業技術職稱以上人才還能領到15萬元至100萬元不等的人才購房券,村里每年福利支出8000萬元以上。
“千萬工程”托底村域空間擴容,是花園之路實現產業增長、空間格局優化的關鍵核心。2003年6月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提出“千萬工程”后,僅僅過了一周,6月11日,第一站就視察花園村,稱贊“花園真好”,并提出,先富起來的花園村要帶動更多的村共同富裕,做好帶頭示范。今年是“千萬工程”實施二十周年,二十年久久為功,深刻改變了浙江的鄉村面貌,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引領著浙江山鄉巨變。花園人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實行兩次“一村并九村”,通過興辦實業、搭建平臺、多方融資激活了資金要素,以舊村改造和土地整理盤活了土地資源,以健全完善的激勵機制和公共服務集聚了人力資源,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撐,推動構建了多元化、高質量的產業發展體系。
守正創新、依法按照規劃重塑富美國土空間格局,是花園之路行穩致遠的重要依據。花園村作為浙江省唯一的鄉村振興綜合試點及全國唯一的“村域小城市”培育試點,按照既保持鄉村特質、又體現城市品位的要求,率先啟動村域空間規劃省級試點和花園村小城市國土空間發展研究。穩步開展花園村近12平方公里村域控制性詳細性規劃編制和實施工作,并建立村域規劃審批機制,完善村域規劃管理機制等。
堅持節約集約用地,是花園之路創造土地資源高效利用標桿的開關密鑰。花園村堅持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將整個村劃分為村民居住區、生態農業區、第三產業服務區、高科技工業園區多個功能區塊,促進了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整合重組和集約利用,優化了產業布局和生活配套。為了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花園村實施空中換地:21層以上高樓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15幢,在建的還有十幾幢。花園村有學校、醫院、商場、酒店、文化廣場、劇院、職工活動中心,還有工農中建等7家金融機構在花園村設支行。
黨建統領經濟發展、社會建設與治理,是花園之路破解發展帶來的社會矛盾的制勝法寶。花園村創設“大黨委”運行模式,掛牌成立由東陽市委直接領導的花園村聯合黨委,同時增設“兩新”黨委,實現黨組織全覆蓋,成立了紀委、政法辦、保衛部、法律事務部、調解委員會、花園村治安聯防總隊和救援隊。設立矛盾調節室,及時調處矛盾糾紛,處理各類安全風險隱患。發揮村民自治,成立全國首個村市政管理委員會,下設7個部門,設立矛盾調解工作室,以“小事一天內解決、大事三天內解決”的治理機制,40多年小事大事不出村,矛盾糾紛不上交,村民零上訪。花園村率先在村級實現95%的事項“最多跑一次”,村便民服務中心可辦理600多項村級代辦事項,實現了村民“辦事不出村”。
(作者單位:鄖文聚,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榮西武,國家發改委城市與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陳立毅,浙江省東陽市人大代表、財經委委員)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