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建村位于浙江省臺州市溫嶺市松門鎮,有村民1951人,土地總面積2525畝。18年來,松建村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抓住機遇,發揮優勢,一定要把新農村建設好”的指示精神,謀劃在前,先行在前,通過一步步的探索,塑造了如詩如畫的美麗鄉村景象。
規劃先行
土地整治煥發村莊新貌
歷史上,松建村地理位置偏僻,長期存在集體經濟不強、環境面貌偏差、村莊吸引力欠缺、村民建房需求得不到解決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本著“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結合所處溫黃平原沿海灘涂多、耕地少、村民居住分散的特點,1999年松建村按照“四區分離”的新理念,統一編制了村莊規劃,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
為了廣泛吸收村民的意見,松建村創新民主懇談,通過民主協商用群眾的智慧解決群眾的問題,不斷完善“四區分離,自成體系”的村莊規劃方案,并將規劃方案執行辦法寫入村規民約。為保證嚴格執行村莊規劃,村里采取建房審批村集體代辦制度,代辦所需的費用由村級集體統一支付。確定規劃和審批代辦制后,村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統一拆老屋、實施土地整理的熱潮。
為解決村內老人不愿意拆除老屋的顧慮,村里建設了65套老年公寓,由先拆除老屋的60歲上老年人優先入住,不收取任何費用。新房建成后,房前屋后的配套設施,由村集體統一建設,也不收取任何費用。村里拆除老屋475間,平整土地700多畝,書寫“騰籠換鳥”新篇章。十多年來,村里陸續建設了松建新區、上坦新區等七期311套小康型住宅和91間排屋,92%的村民都住進了小洋房。
搶抓機遇
“千萬工程”打造未來鄉村
2003年,松建村以“千萬工程”建設為契機,深入推進村莊人居環境整治,不斷提升村莊基礎設施。先后建成了公共廁所2個、太陽能路燈50盞,生活污水納管進廠處理,美麗庭院示范戶比率達65%,實現2個劣五類小微水體的成功消劣,實行門前四包,實現了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全覆蓋和雨污分流。
通過和美鄉村精品村建設,進一步完善公共設施配套,建設了新能源充電停車場、休閑公園、環村游步道、文化禮堂等,對公園及沿河綠地進行提升,豐富公共設施與活動空間,完善村內特色的標識系統。
通過未來鄉村建設,補齊九大未來場景短板,特別是一老一小場景,建設了居家養老中心、兒童驛站、村級衛生室,對老年公寓立面及內部功能進行改造。設立健康小屋,為村民提供基本醫療和慢特病管理服務,建立全村健康檔案。連通原有綠島及智慧健身公園供居民休閑鍛煉,并將其作為體育活動的定點空間。
產業為基
豐富業態助力村民共富
以托管方式,整合農戶土地,統一流轉、統一承包、連片開發,累計整合土地169畝,灘涂110畝,復墾建設用地30畝。整理的土地按照耕作功能分類,統一招標出租給種植大戶,村級集體經濟年增收60多萬元。
通過淘汰落后的水產品加工產業,拆除14間海蝦加工廠,招商引資5000多萬元,興辦了松門海蝦合作社,帶領10多戶農戶進入合作社,解決村民就業100多人,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60多萬元。
在打造美麗環境的同時,引進工商資本300多萬元投資建設了草田營地,打造集旅游觀光、餐飲娛樂、婚紗攝影、圍爐煮茶于一體的休閑度假項目,聘請村民參與項目的建設和管理,提高了村民的就業水平,游客的到來也進一步帶動當地農產品的銷售。通過集約化生產、規?;洜I,有效解決土地撂荒問題,實現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百萬元。構建地域特色鮮明、創新創業活躍、業態類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的產業發展格局,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效和村民增收。
崇德向善
文化為根筑造精神家園
依托黨群服務中心、文化禮堂、農家書屋等陣地,常態化開展“好家風好家訓”“文明家庭”等品牌活動,設置“紅黑榜”“鄉風文明積分制”,評選“美麗庭院”“文明家庭”,以良好家風帶動形成和諧美好、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風,深入挖掘總結松建“坦人精神”,做人坦蕩、坦蕩做人、做坦蕩人。
配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鄉賢館,改造提升百姓戲臺,設立村級圖書室。建好鄉村文藝傳承隊伍,藝術團隊在松建村設立實踐基地。積極開發傳統節日等民間藝術、民俗表演項目,促進文化資源與現代消費需求有效對接。
依托生態文化資源,發展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產品和服務。借助數字化網絡平臺,將地域特色和鄉村文化元素融入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業觀光、農事體驗中,賦予農業更多文化內涵。
謀劃未來
未來鄉村開啟幸福明天
結合5G技術打造以人為核心的幸福家園,設置覆蓋全年齡段、各個群體人群的引導性指標,確保未來鄉村的每個居民都能真切地看到、聽到、感受到“人與人的共富、人與自然的共生、人與社會的共榮”,構建“原鄉人”“歸鄉人”與“新鄉人”共生、共議、共建的未來場景。
注重保持松建的原生態,注重對村內公共設施的微改造、精提升,保護好松建村的生態“本底”,讓松建村成為最詩意的棲居之地。
通過數字化創新鄉村發展模式,將數字化應用于松建村居、產、樂、學的方方面面,打造一體化的“數字鄉村”管理平臺,以數字化為手段,使用線上VR技術,通過公眾號、小程序可看到鄉村管理的完整過程,實現垃圾分類智能化監管。
(浙江省溫嶺市農業農村和水利局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