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大國小農背景下 農業經營格局重構的長期思路
時間:2023-07-19 01:41:25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張紅宇 字號:【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最大的變化是通過推進工業化,實現了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爾后是農業現代化的不斷深入。這個過程實現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使從事農業的從業人員大大減少,但農產品產出不斷增加。工業化、城鎮化以及農業現代化的持續推進,正催生著新的農業生產經營格局的形成。

  相關數據背后的經濟學分析

  從國民經濟發展的框架看,最大的變化有三個方面。

  第一,工業化、城鎮化推動了農業GDP占比不斷下降以及農業從業人員大量減少。1978年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7.5%,2022年下降到7.3%。這個過程中農業從業人員數量也在不斷下降,1978年全部農業從業人員占比為70.5%,2022年農業從業人員占比下降到24.1%。1978年,農業從業人員的絕對數量為2.83億,2002年達到3.66億人,2022年下降到1.77億人。45年間農業從業人員占比每年減少一個百分點以上。20年時間,絕對農業勞動力下降了接近2億人,每年減少1000萬人。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相關的宏觀效應,一方面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另一方面,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和農村人口轉移進城,催生了土地制度變革,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成長,產生了土地規模經營與服務規模經營。

  第二,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發生重大變化。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農業產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經營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基本形成了以下幾種方式:其一,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大量農村勞動力和農村人口轉移進城,農戶間、承包農戶與其他農業經營主體間通過轉包、出租、互換、入股等方式流轉土地經營權的實踐大量出現并持續至今。目前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超過5.5億畝,流轉率達37%。其二,在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的趨勢下,仍留在農業內部的土地承包者選擇不流轉土地經營權,將重要的田間作業環節托轉給新的服務主體,即實踐中的土地經營全托、半托形式,形成服務規模經營。在這一過程中,各類服務主體迅速成長,到2022年家庭農場達390萬家,各類農民合作社達222萬家,合作社聯系農戶數超過50%,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達104萬家,服務農田面積約19億畝次,服務農戶超8900萬戶。其三,家庭經營自身承包地仍是我國農業基本生產方式,一家一戶自我生產、自我消費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格局還會持續相當長的時期。以上三種生產經營方式的生產目的不同、效率不同,在不同區域呈現出多樣化表現。

  幾十年的土地經營方式裂變,從變化的全過程來觀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下的“家家有地,戶戶種田”演變為現在“家家有地,戶戶不一定種田”的基本格局已是不爭的事實。這個格局背后有強大的理論和政策支撐,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農戶擁有承包權,但經營權可以在更大范圍內流轉,“三權分置”理論獲得了巨大的制度成功。盡管到今天為止,農民的收入與農業勞動生產效率相對于非農產業還有差距,然而第一產業與第二、三產業勞動生產效率之比由1978年的1:7.5:4.5演變為2022年的1:4.5:3.7,但也揭示出農業生產經營有了規?;?、專業化的基礎。這個趨勢要求我們要順應生產力的發展,不斷調整農業生產關系,形成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和格局。

  第三,勞動力就業結構變化催生“第三類群體”出現。工業化城鎮化對農村勞動力產生的“虹吸效應”,農業現代化產生的“擠出效應”,使城鄉之間出現了近3億農民工。從身份的角度來講,他們還是農村戶口,還是農村居民,但從事的職業99.5%是二三產業。從這個角度來講,農民工表現出身份特征和職業特征的二元性。農民工區別于城市居民群體,也區別于留在農業內部的從業人員,他們亦工亦農,隨時可以回鄉種地,隨時可以隨著外部環境變化外出打工,表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可將農民工稱之為第三類群體。第三類群體使我國的工業化有了源源不斷的低成本后備勞動力,又不至于使他們喪失擁有的農村土地承包權,因為進城務工而成為失地農民,從而從根本上杜絕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可能性,這也是中國迅速由農業大國成為工業大國最重要的因素。

  農業從業人員下降的趨勢,GDP結構變化的數字,背后揭示的是工業化、城鎮化的進步。我國能夠成為全球工業門類齊全,最大的工業制造大國,離不開農民、農業、農村的貢獻,與農村土地制度變遷與農業經營方式重塑高度相關。

  農業經營方式演變的實踐規律

  全球現代化發展到今天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農業現代化推進也有一百多年的歷程。從全球來看,“合作社+家庭農場”成為農業經營的主流模式,在這種格局下,發達國家農業經營方式變遷的共性越來越明顯。在工業化、城鎮化得到長足的發展之后,農業現代化不斷蓬勃發展。這是一個明顯的串聯式發展過程,先有工業化,爾后是城鎮化,再有農業現代化。

  從全球趨勢來看,發達國家的農業經營普遍采取家庭經營的模式,家庭經營規模呈現越來越大的趨勢。

  在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經營規模擴張的同時,土地買賣現象越來越少,而土地租賃現象越來越突出。原因來自于在土地買賣中,原有地主認為土地價格太低,不愿賣,而新農人又認為土地價格太高,買不起。加之重土地實際占用使用、輕所有已是全球潮流,故土地租賃替代土地買賣現象突出。

  與此同時,合作社企業化傾向越來越明顯。合作社數量在減少,但是單個合作社的規模在擴張。隨著全球農產品市場競爭不斷加劇,歐美國家的農民合作社逐步采取企業化的方式經營,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擴大供應鏈,拓展利益鏈。這個過程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從業者收入增加,并獲得社會平均利潤,合作社由原來的單一產業分工經營向綜合產業經營邁進,由原來的聚焦農業終端產業向產前和產后加工、營銷、儲備各個方面延伸。現階段,跨國型的農民合作社在發達國家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從國內表現來看,我國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既體現出中國自身的國情農情,也繞不開現代農業發展的全球一般規律。在堅持農業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的基本制度前提下,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發展,農業生產方式隨之發生重大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經營主體不斷擴張。從納入縣級以上農業農村部門名錄管理的家庭農場來觀察,2015年為34.3萬個,2016年為44.5萬個。家庭農場由2013年1267個減少到2020年的838個,但平均規模由113畝增加到160畝。根據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的數據,2022年全系統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由2012年的7.7萬個增加到19.2萬個。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數量為9865個,入社農戶由1063.2萬人增加到1511.2萬人。目前我國家庭農場數量仍在不斷增長,合作社盡管數量趨于穩定,但成員數量持續增加、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并出現了聯合社、合作社辦企業等新型組織經營形式。

  經營規模越來越大。2015-2019年,全國家庭農場經營土地面積由0.52億畝增長到1.85億畝,約增長2.6倍,家庭農場有70%的土地來自土地流轉。當前全國家庭農場戶均經營面積為134畝以上,基本實現土地規模經營。經營范圍從糧經結合,到種養結合,再到種養加一體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多元化趨勢明顯。

  社會化服務作用凸現。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建設農業強國,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需要組織農民、幫助農民、提高農民、發展農民、富裕農民。在此目標任務下,國有、民營企業及農民自主創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蓬勃發展,體現出服務產業多元、服務方式多元、服務主體多元和服務對象多元的特征,服務面積、項目、環節不斷擴展,涵蓋了從田間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促進了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區域化大發展。

  企業進入農業現象突出。資深農業企業換擋加速。北大荒、新希望、牧原、溫氏、金正大等大型農業企業不斷創新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方式,拓展產業鏈條,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國有企業積極投入。2022年中糧集團整體營業總收入7414億元,利潤總額229億元,營收首次突破7000億。供銷合作社全系統生產性全程托管服務面積8657萬畝,同比增長25.6%;配方施肥、統防統治、農機作業等農業社會化服務規模6.42億畝次。中化集團著力打造MAP模式,截至2022年底,已在全國建成628個為農民提供生產性服務的MAP技術服務中心。大型民企進入農業勢頭迅猛。阿里巴巴、京東等互聯網企業,以及碧桂園等房地產企業紛紛投身農業領域,為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現代農業加速發展注入了更多人才、技術、資金等資源與動力。要順勢而為,培育大型跨國企業,盡快將中糧、中化、北大荒等打造成超大型涉農企業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糧商、大服務商、大貿易商,鼓勵其參與糧食等資源性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增強供給鏈韌性,服務我國糧食安全需求。

  農業經營格局的未來變化趨勢

  從農業經營體系重構的發展脈絡來看,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構成了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變革的背景。其一,工業化城鎮化帶來的從業者大量減少,土地經營權在更大范圍內共享,土地資源配置效率不斷優化。其二,農業科技的廣泛推廣應用大大提升了土地使用效率。2019年與1978年相比,我國糧食播種面積減少6800萬畝,但糧食總量卻翻了一番多,主要依靠良種良法、科技進步帶來的單產水平提高。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1%,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3%。其三,人口出現負增長,農業勞動力絕對數量還會持續下降。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我國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死亡人口1041萬人,人口凈減少85萬,中國開始進入人口負增長階段。在勞動力總量減少、老齡化問題突出的前提下,如何提升勞動生產效率與專業化程度,規?;绾瓮七M,社會化服務業如何發展是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

  基于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大環境可以判斷,未來從事農業的勞動力仍會繼續下降,分工分業仍會繼續推進,并呈現出兩大特征:其一,糧食生產要走規?;?、專業化道路;園藝性產業要走勞動密集、技術密集、資本密集道路。相對于糧食生產的規模經營,傳統家戶經營效率相對低下,收入微薄。糧食生產的產量與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土地經營規模,由此決定了糧食等資源性農產品生產從業者的收入來源不是產業而是規模。因此,規?;嵘Z食生產能力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根本要求。其二,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變革將繼續呈現階段性表現。以改革開放前的人民公社體制為歷史起點,中國的農地制度經歷了“公有共營”“公有私營”“公有共享”三個階段,逐步實現了土地由分散到集中的轉變。土地規模化經營,使產出效益提升擁有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2016年耕地規模化耕種面積占全部實際耕地耕種面積的比重為28.6%。從土地規?;陌l展規律與趨勢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不斷發生新變化:由于土地流轉成本不斷升高,土地承包權與經營權擁有者在流轉價格上難以達成一致,由此產生了不流轉土地前提下的服務規模經營。目前看來,農業社會化服務業蓬勃發展,并且會長期延續下來。但當服務規模經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集中連片的土地所需要的服務會趨于飽和,邊角地、零星地的服務成本費用會越來越高,屆時將再次出現土地規?;枨螅瑥亩俅未龠M土地經營權流轉,并與服務規?;Y合起來形成新的經營模式。

  實現小農戶與

  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中國農業經營體系構建最重要的任務是努力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由此,要繼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繼續促進農村人口和勞動力轉移進城,分工分業,最大化減少留在農業內部從業勞動力,促進越來越少的人種越來越多地的局面形成。到2050年左右,使第一產業勞動力占比下降至5%,從業者數量減少到3000萬以下。同時,更加積極地培育促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各類農業企業快速成長,充分發揮他們組織農民、幫助農民、提高農民、富裕農民的作用。

  以提升耕地質量為基礎。做好整體規劃布局,實現裁彎取直,小塊并大塊,散地變良田。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嚴格貫徹執行“高標準”,舍得花錢進行大投入,通過財政資金撬動金融資本,加強重資產投入。設施農業要加快步伐,促進農業高產高效、低碳節能。大力推進鹽堿地改造,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有15億畝鹽堿地,其中有近2億畝可以改造,潛力巨大。高度重視土地撂荒問題,特別是在丘區、山區等撂荒現象普遍存在的區域,要制定專門政策予以解決。

  繼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把握“三權分置”制度內核,使經營權在更大范圍、更長期限內,以流轉、租賃、入股等方式盤活土地經營權。在全力維護原承包農戶權益基礎上,促進“農地農用農民用”轉變為“農業農用全民用”的生產經營格局。農地只要沒有非農化、非糧化,在嚴格維護原集體所有權益、承包農戶利益以及嚴格遵循國家法律法規要求之下,誰愿種地、誰來種地都應該持歡迎態度。

  構成多元化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要成為農業的未來基本經營單元,合作社要服務于農業從業者全部產業經營所需,縱向“從田間到餐桌”,橫向由生產向生活、生態全方位轉變。農業企業要做大做強,在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區域品牌、企業品牌塑造上瞄準國際水平,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從長期思路看,中國農業經營方式應是多元的。構建“家庭農場+合作社+社會化服務”模式。從一般經營形態觀察,這將是適應全國各地區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在農戶擁有承包權,并有回鄉務農可能的前提下,培養一批專職農業生產經營的從業隊伍,形成“家庭傳承者兼業+外來從業者專業”的普適性農業生產經營格局。各類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的專業從業人員可以不是本村、本鄉、本縣人,甚至可以是外省市的外來者,其身份既是原來的農村居民,也是城市居民。從這個角度來講,“家庭傳承者兼業+外來從業者專業”是未來農業生產經營的大趨勢。轉變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方式。尤其鼓勵從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經營主體不僅服務成片連方的土地,也服務于分散經營的土地,通過獎補政策提升服務積極性。對于丘陵地區、撂荒地等農民難以耕種、不愿耕種的土地,可以鼓勵本地的合作社,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采取整村、整鄉推進的方式,按照耕種面積、產量等標準向提供生產經營和服務的經營主體發放定向補貼。培養種植大戶、職業化的經營者,在人口減少的背景下,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解決“誰來種地”“地怎樣種好”的重要問題。

  認真研究中國當代以及未來的生產經營方式。中國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的基本制度已經確定,“三權分置”的制度安排為中國在小農戶基礎上實現其與現代農業的有效銜接,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制度前提。在堅持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不變的政策框架下,“誰來種地”繞不開要認真研究一代、兩代甚至幾代人。家家擁有一小塊承包地,但承包者自身并不經營或采取兼業的方式,而讓渡全部經營權或部分經營權由第三方從事專業化經營,由此出現的“不在地承包者”現象,這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制度現象,也是關系中國農業基本經營制度演變的重大問題。在西方發達國家和私有制國家也叫“不在地地主”現象,對其研究一直是學者深耕的主題。而在中國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背景下出現了土地原承包農戶不經營農業,而讓渡其經營權給第三方,產生的“不在地承包者”定位準確,但未來的演變趨勢以及由此產生的理論和政策問題會非常復雜。下一步要把這個問題研究透,這對于推動我國真正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農情的現代農業經營方式,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成功轉型意義十分重大。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