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莘縣洋香瓜那些事兒
時間:2023-07-19 01:24:45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趙樹叢 字號:【

  又是燕子歸來的季節,我到了山東莘縣,看望老朋友“宋香瓜”。莘縣是一個千年古縣,現在它已經和一個叫“洋香瓜”的甜瓜聯系在了一起。

  一進莘縣,我就看到了粼光閃閃的洋香瓜大棚,往來穿梭的運瓜大型卡車,一個又一個洋香瓜合作社……莘縣就是一個洋香瓜大世界!看著眼前的景象,我的記憶大門漸漸開啟了。

  香瓜源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古墓被發掘,考古人員在女主人的腹中發現了香瓜種子,因此,曾有人發文說香瓜產自中國。莘縣的洋香瓜發展才30年歷史,的確還有些洋味兒。

  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南巡,對中國經濟道路走向一錘定音。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在全國達成了共識。

  山東省委書記姜春云在濟南珍珠泉禮堂召開全省黨政干部大會,對經濟發展和解放思想進行了大動員。他一連串講了十個解放思想,還要求省直機關帶頭辦實體“下海試水”。

  我當時擔任共青團山東省委書記。黨有號召,團有行動,團省委成立了魯青實業總公司,任命山東青年報社的柳建軍副社長為法人兼總經理。

  柳建軍的父親是魯西北一個農業大縣的縣長,對農業農村農民有深厚的感情,所以柳建軍把魯青公司的主要產品放在了農業上。柳建軍邀請山東科技報社的編輯馮錫鴻組建了魯青農業公司。

  憑著敏銳的市場直覺,馮錫鴻認為特種瓜菜加上山東最成熟的大棚技術,一定會有很好的市場表現。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臺灣農友集團正在推廣的一種厚皮甜瓜,即狀元洋香瓜。沒過多久,馮錫鴻約我和柳建軍一同前往臺灣農友集團在大陸的廈門總部,拜會總經理張師竹。張總說種洋香瓜是會有利潤的,但種植人員要有吃苦精神。于是我把魯西北農民缺錢的困境講給他聽。張總說我是他到大陸發展后接待的第一個共青團的書記。我們當場敲定,農友集團提供種子,魯青公司搞技術培訓,大家一起努力把洋香瓜在山東種起來。

  香瓜種子買到了!這就是莘縣最早的香瓜種源,的確不是馬王堆中的種子。

  “宋香瓜”

  “宋香瓜”的名字叫宋繼華,是地道的莘縣人。

  1994年,宋繼華在省委黨校研究生畢業后任燕店鄉黨委書記。他曾經是一個農村青年黨支部書記,后來被推薦到聊城師范學院讀大學,畢業時因成績優異被分配到省城某重點高校任教。那時候他有渾身的力氣,卻總是找不到為農民出力的地方。

  后來他請調返鄉,做過鄉干部、組工干部、團干部。這次他到了貧窮的燕店鄉任職,那股子積蓄了近20年的干勁迸發出來了。

  到任后,他積極組織農民種洋香瓜。宋繼華把在省委黨校學習的商品經濟知識、做團干部練就的宣傳鼓動能力、當黨支部書記時面對農民的老道經驗都用在抓洋香瓜生產上了。

  但燕店鄉的農民有自己的主意,不見兔子不撒鷹,對他種香瓜的號召總是不溫不火。他把村干部和帶頭戶一車又一車地送到壽光、廊坊參觀學習。有的鄉干部對洋香瓜的未來持觀望態度,他就制定干部考核辦法,抓好洋香瓜推廣管理的給記1000分。市場對洋香瓜沒經驗,他就設立洋香瓜的最低收購價,包收包銷。他還設了紅黑榜,對種瓜好的通報表揚、晉升,對差的批評、免職。凡是鄉黨委書記能用的辦法他都用上了。

  1995年4月,金黃色的洋香瓜上市了,宋繼華花20萬元在中央電視臺和壽光電視臺做廣告。鄉長姬升坤帶隊到北京果菜市場推銷。一時間,燕店鄉成為了全國瓜販子的關注中心。洋香瓜在市場上一公斤賣到十幾元,在星級飯店賣到幾十元。種洋香瓜的農民一個大棚收入都在一萬元以上。宋繼華在全縣鄉黨委書記考核中獲得第一名。“宋香瓜”這個名字就叫開了。

  瓜農的體溫和省長的深情

  燕店鄉的瓜農用冬暖式大棚打了個時間差,才有了早春三月洋香瓜的上市。洋香瓜成長時需要溫度,種子發芽時更需要溫度。莘縣洋香瓜用的是臺灣農友集團的瓜籽,當時一粒瓜籽到農民手里大體是1塊錢,一棵苗能結1~2個,能賣二十多元。那時候沒有專門的育苗公司,農民更沒有育苗的恒溫設備。有人就將包有浸濕瓜籽的紗布袋用毛巾綁在腰上,用身體的溫度催瓜籽發芽。一些瓜農夫婦為了不間斷溫度,就兩口子輪流倒班。這種辦法竟成了一個小發明,在燕店鄉竟相應用起來。

  1995年,李春亭省長在中央黨校學習。我有一次到團中央開會后去看望他。他高興地拿出了一個洋香瓜,說這是莘縣產的,今年農業部把洋香瓜列為優先發展的名優瓜果。我也趁機把洋香瓜的來源,以及燕店鄉的瓜農用體溫催芽的故事講給他聽。省長聽后心情變沉重了,他說:“這樣吃苦耐勞的農民,不富起來是沒有道理的。我們肩上的擔子重啊!”

  李省長黨校學習結束后回到山東,驅車直奔莘縣燕店鄉,調研洋香瓜產業的情況。瓜農們臉上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李省長問到了體溫催芽的事,并當即指示同行的省財政廳人員,支持燕店鄉把溫室育種工場建起來,不要再讓農民用體溫催芽了,大家聽后熱烈地鼓掌。

  魯西北第一個恒溫瓜菜育苗基地在燕店鄉建起來了。

  社員都是藤上的瓜

  莘縣種植洋香瓜三十年了。

  洋香瓜由當時的一千畝的面積、幾萬斤的產量,到現在的16萬畝的面積、近百萬噸的產量。洋香瓜發展初始動力是農民吃飽飯之后增收致富的欲望,而后更大的發展卻是沿著市場的規律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向前。

  經濟學認為,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勞動力、資本、科技一旦正確結合,生產力就會迸發出來。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莘縣的農民還是一個個苦瓜。幸運的是在莘縣有一根根藤兒牽著農民實現致富夢想,奔向小康。

  第一根藤,是縣鄉黨委和基層干部。種瓜能致富的信息是干部傳遞給農民的。從一開始,莘縣的相關干部就把種好瓜這個責任扛在肩上,在農民種洋香瓜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書記、鄉長等干部一起干。農民缺錢,燕店鄉黨委書記宋繼華和他的團隊就把自己的積蓄拿出來湊上40多萬元。白志剛曾是莘縣的老書記,他運用分管三農的職權支持700多萬,孟憲海、趙潤田是當時的莘縣縣委書記、縣長,在洋香瓜發展最缺錢的時候,他們把主政一方協調各方的權力都用上,找到了800多萬元。

  第二根藤是科技。莘縣洋香瓜用的種子,是臺灣農友集團整合了以色列、日本、泰國等國外育種技術而繁育出來的,它本身就是有科技含量的。魯青農業公司在整地、育苗、栽培、管理各個環節中都用上了一些科技手段。宋繼華還主編了一本洋香瓜栽培技術的書。地區科委星火辦上報省里,把洋香瓜列為國家科技星火項目。現在這條藤上還有山東農大、中國農大、新疆農科院、山東農科院、中國農科院等大牌農科院校、科研院所。

  市場體系是洋香瓜發展的第三根藤。用現在話說,洋香瓜種植是從供給側開始的,但推動洋香瓜產業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是市場。1995年春,第一批洋香瓜上市,市場就用人民幣給打了高分。其后的幾十年里,市場體系這根藤不斷完善,成為拉動洋香瓜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資本和價值也滲透到了洋香瓜生產供應的每一個環節。上游的種苗、基質、穴盤,中游的肥料、農藥、棚膜、竹竿、覆蓋棉被,下游的經紀人、物流、快遞,投資主體與經營主體應有盡有。市場的藤兒壯,莘縣香瓜香。

  三十年前,也是燕子北歸的季節。我到燕店鄉洋香瓜基地考察,受到洋香瓜豐收的鼓舞,曾經試著寫了一首藏頭詩:

  燕子南飛來, 店前齊徘徊。

  香風不是花, 瓜棚馨氣在。

  (2023年春于濟南)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