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陸涇村聚焦強組織、富產業、美生態的建設目標,積極發揮駐村第一書記“三幫”作用,著力打造“1+3+3”村莊建設布局,努力探索新時代錦繡江南魚米鄉的路徑實踐。
發揮第一書記幫促作用。注重組織帶動,滋養“文明鄉風”,著力在深化鄉村治理方面繪就善治樣板、展現黨建魅力。一是行動計劃定目標。第一書記牽頭制訂村級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圍繞農村黨建、產業富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明確6大發展目標,力爭實現黨建持續提升、村級經濟穩步增長、為民服務提質增效。二是支部行動促民生。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第一書記牽頭組建由老黨員、志愿者等近百人構成的“一方涇土”行動支部,在為老年人送餐入戶、傳統文化活動、防疫等過程中發揮為民服務作用。主動聯系農業銀行蘇州分行、昆山市農業農村局開展支部結對活動,通過稻田說事等形式,增強黨員活力。三是載體建設增動力。2022年在村級主干道錦周路沿線打造“喜迎二十大”稻田藝術項目。2023年接續推進“稻香同行·宜居陸涇”黨建陣地項目,將魚米鄉文化全面延伸覆蓋到田頭、道口、住宅,增強黨建氛圍。四是年輕干部顯活力。在2021年基層換屆選舉時,選拔培育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群眾信得過的年輕干部進入村“兩委”工作,增強基層青春活力。換屆后,“80后”占班子人數比例達86%,大多為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學歷。
發揮第一書記幫扶作用。注重補鏈強鏈,實現“歲稔年豐”,著力在促進共同富裕方面邁出堅定步伐、增添厚實底氣。一是全域土地規模流轉。對全村944畝高標準農田、420畝高標準池塘全部完成高標準改造,將經營權統一流轉至農地股份合作社,全面推行農地規模化流轉,增加種植養殖面積。2022年,“南梗46”水稻產量增長達30%。二是推動“輸血”向“造血”轉變。第一書記利用鄉村振興綜合政策,倡導將上級幫扶資金引入發展優勢產業,通過與公司合作,建成了可最大存儲30萬斤糧食的恒溫谷倉,打消了過去因銷售渠道不健全、村集體擔心糧食生產過剩、無處存放的顧慮,大幅增加糧食產量,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加快發展訂單農業。三是推動“造血”向“活血”延伸。依托資源稟賦,集中力量發展綠色高效、富硒生態大米產業,擦亮“錦溪大米”品牌,解決“農產品品牌”問題。以市場為導向,第一書記主動聯系農業銀行蘇州分行等第三方,進一步撬開訂單市場“大門”,大幅提高市場糧銷售額。2022年陸涇村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銷售大米25萬斤,大米銷售收入達200萬元。
發揮第一書記幫建作用。注重連片建設,擘畫“秀美圖案”,著力在推進鄉村建設方面做出經濟有益探索、打造進步范例。一是集中打造亮點區域。第一書記主動深入村莊現場調研,按照一并規劃、一體設計思路,整合村莊宅基地、弄堂、水系、農田、菜園、池塘等鄉村要素,初步構建“1+3+3”的村級核心區域布局,“1”即村委會,“3”指3個特色康居村,“3”指高標準農田、池塘、菜地,實現農業生產、鄉村建設與農民生活有機結合,展現和美鄉村現代活力。二是提升村莊基礎設施。第一書記積極爭取“一事一議”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推進陸家浜自然村特色康居鄉村提升工程,修繕了出行道路和駁岸,提升了公共綠化,做到既美觀、又實用,讓群眾滿意。三是推進美麗庭院建設。對認定成為星級戶的家庭進行公示表彰,形成典型示范效應,引導村民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目前已創建美麗庭院“星級戶”201戶。
(作者系江蘇省昆山市陸涇村掛職第一書記)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