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隴南市兩當縣地處南北秦嶺之間、嘉陵江畔,是甘肅的東南門戶、隴南的東大門。全縣總面積1408平方公里,全縣森林覆蓋率和林木綠化率分別達到75%和84%,均名列全省第一、全國前列,生態資源極具優勢,氣候溫暖濕潤,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發展特色山地立體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條件。
近年來,甘肅省隴南市兩當縣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堅持“農業優先”“文旅賦能”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緊扣農村產業發展要素,抓牢產業提質增效核心,念好“山字經”、唱好“林中戲”、打好“生態牌”、走好“特色路”,形成了“地下有藥、樹上有果、林中有雞、空中有蜂、棚中有菇、水中有魚、四季有花、村中有客”的“八有”山地立體農業新模式,走出了產業興旺的新路子。
注重規劃引領
科學布局山地農業發展
驅車在兩當縣站兒巷鎮“兩云”公路上行走,一排排的蜂箱隨處可見,公路兩邊種植的各色花樹讓人目眩,暖風輕吹,花香陣陣,百里蜂蜜長廊美景讓人陶醉。站兒巷鎮黨委書記袁強介紹說:“在公路邊種植紅葉李、梅花等各色早開花樹,不僅是為了彌補冬季花少的缺憾,最主要的是用花的香氣刺激喚醒冬眠的蜜蜂,讓其早早醒來,活動筋骨,及早開工,就近采蜜。這是嚴格按照全縣蜂業發展規劃進行的。”
兩當縣蜜粉源植物豐富,一年春、夏、秋三季繁花盛開,連綿時間長、花期次序相互銜接,呈立體狀分布,是名副其實的“天然蜜庫”,是發展中蜂養殖最佳適宜區。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兩當縣對中蜂種群保育、繁育和蜂蜜的生產、加工、貯存、包裝及蜜源基地建設等全產業鏈進行系統規劃,構建了“一縱一橫”兩個蜂產業帶,劃定和建設深山老林中蜂養殖區域和中蜂、意蜂季節性共生區域,形成了“兩當狼牙蜜”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和“兩當深山老林高端土蜂蜜”兩個發展方向。
為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兩當縣委、縣政府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立足各鄉鎮不同的資源稟賦和功能定位,以產業基地建設為中心,輻射帶動全縣特色山地農業產業持續蓬勃發展。規劃打造了以楊店鎮為中心的核桃、花椒產業基地,以站兒巷鎮為中心的百里綠色長廊中蜂產業基地,以左家鄉為中心的食用菌產業基地,以西坡鎮為中心的嘉陵江流域生態放養雞產業基地,以顯龍鎮、魚池鄉為中心的中藥材產業基地,以兩當縣創業創新產業園為中心的農特產品加工基地,以鄉鎮為中心、以村為單位的各類農業特色產業示范點。同時成立了由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的農業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先后編制了《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布局規劃(2017-2025)》《中蜂產業發展安排意見》,連續7年持續落實《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獎補辦法》《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獎補實施方案》,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向種養殖戶和合作社累計兌現獎補資金9000余萬元,為全縣山地立體農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硬性規定全縣范圍內禁止施用化肥和噴灑農藥,以此確保農產品的無公害性,最大限度地保持原生態品質。
2022年以來,兩當縣將“八有”山地立體農業的提質增效作為全縣農業產業發展重中之重,以“雙十百千萬”(養蜂達到10萬箱、中藥材種植達到10萬畝、生態放養蛋雞達到100萬羽、食用菌栽培達到1000萬袋、全縣人均核桃花椒掛果樹各100株以上、總量達到1000萬株)為目標,持續推動“生態資本”轉化為“富民資本”。
培育龍頭帶動
堅持市場主導
西坡鎮西坡綠源家庭農場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山坡上,一只只生態放養雞踱來踱去,一個個綠殼雞蛋散落在草地上。農場主趙炳樂拎著竹籃,和幾個工人一起撿拾綠殼蛋。2014年,趙炳樂回鄉發展生態放養雞養殖,創辦兩當縣合心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小群體·大規模”抱團發展模式,吸納250余農戶參與經營,去年合作社養殖綠殼蛋雞達10萬羽,年總產值2200萬元、年利潤600萬元,帶動周邊600余戶群眾養殖,戶均增收1萬元。合作社逐步形成集土雞孵化、育雛、養殖、銷售以及深加工為一體的綜合性養殖龍頭企業,西坡生態放養雞和綠殼雞蛋成為聞名省內外的綠色食品。
在趙炳樂的影響下,西坡全鎮5萬羽以上蛋雞養殖合作社3家、家庭農場1家,2萬羽以上蛋雞養殖合作社2家、家庭農場1家,1萬羽以上蛋雞養殖合作社3家,帶動600余戶農戶參與蛋雞養殖,年養殖量達到40.5萬羽,年產值4300萬元、利潤達到1200萬元。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相比較合作社而言,龍頭企業對產業化的拉動更大,深加工更是產業化必不可少的一環,企業擁有科研創新能力更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和保障。”兩當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趙明明說。
兩當興源中藥飲片有限責任公司總投資3500萬元,占地面積4800平方米,配備了國內較為先進的不銹鋼中藥材洗、切、烘、炒、制、炙、蒸、煮、煅等中藥飲片生產加工設備,加工工藝技術成熟,產品暢銷國內十多個城市,并與成都荷花池、安徽亳州、河北安國等藥材市場建立了常年合作關系,是隴南市現代化中藥材種植、生產、加工基地和甘肅省重點龍頭企業。截至目前,全縣種植桔梗、柴胡、板蘭根、川芎等種植中藥材8萬畝,預計到年底將達到近10萬畝。如今,一條從引進、示范、推廣到深加工的中醫藥材完整產業鏈已形成,為兩當縣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兩當縣出臺各項優惠政策,通過外引內培雙向發力,支持社會經濟組織成立和發展,孵化培育龍頭企業不斷壯大。目前,培育建成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7家,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363家,家庭農場84家。秦南公司、果老公司、黃波菌業、智農菌業,興源公司、沁香怡公司等一個個經濟實體帶動并喚醒廣大農民的創業激情,共同投身到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
強化產業鏈條融合
生態循環可持續發展
黃波菌業科技有限公司是兩當縣規模最大、標準較高、設施一流、技術領先、管理規范的綠色食用菌生產基地。公司成立以來,已帶動廣金、西坡、泰山等8個鄉鎮發展香菇、木耳種植,產品發往廣東、北京、上海等地,日銷售量高達10噸以上。
“需求量巨大的食用菌生產原料其實大多來自淘汰果園的果樹、秸稈等廢棄資源,”公司技術總監石紅霞介紹說,“回收的秸稈資源,經過食用菌分解吸收轉化后的菌糠,可以作飼料,也可以利用‘廢菌包+生態放養雞糞便+微生物菌劑’的輕簡化堆肥技術,制成生物有機肥還田,化廢為利,打造出‘秸稈—菌—肥’生態循環產業鏈,實現農業生產的生態良性循環。”
兩當縣大部分鄉鎮地處深山林區,植被豐茂,全縣適合栽培食用菌的栓皮櫟類林面積有7.8萬畝,廢棄物原料充足,可以為食用菌發展提供價格相對低廉的原材料。周邊陜西省鳳縣、禮泉縣、乾縣等地盛產蘋果,蘋果枝條以及蘋果木加工廠剩產的木屑,都為食用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原料。經粗略統計,這些原料總量保障了全縣每年4000萬袋栽培原料所需。“秸稈—菌—肥”生態循環產業鏈的形成最大程度利用了當地的資源,也消化了大量的廢棄物和植物垃圾,在增加效益的同時,也凈化了空氣,美化了生態,達到資源利用最大化、最優化。
本著這種互存共生的循環生態理念,兩當縣以蜂蜜產業為中心,構建了“蜜源植物—中蜂—旅游”產業鏈。為全力推動蜜源植物集聚發展,圍繞全縣“三線、兩環、一路”沿線地塊、地埂,種植蜜源植物和景觀花卉,選擇合適地段打造集蜜源植物種植觀賞、養蜂生產體驗、蜂文化旅游觀光為一體的蜂產業園,形成蜜源植物種植與蜂產業和休閑觀光、鄉村旅游、健康養生等深度融合發展的模式。
同時,根據地理氣候條件,探索實踐“經濟作物+中蜂+蜜源經濟作物”“花椒+中藥材+蟲草雞”的生態立體循環套餐產業模式,引導群眾在養蜂區套種以糧油作物、草本藥材等為代表的油菜、油葵、食葵、藜麥等蜜源經濟作物6萬畝,既解決發展中蜂的蜜源問題,又形成種養結合小循環和短、中、長產業有效套置,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和生態環境保護。在花椒種植區套種中藥材,散養土雞,在不影響花椒產量的情況下,生產出品質優良的花椒雞和花椒雞蛋。此外,大力推廣“互聯網+”“旅游+”“生態+”等新興業態,促進農商文旅等相關產業深度融合,讓產區變景區、果園變公園、養蜂基地變花園、農業生產變體驗、空氣變人氣,以農業產業引領旅游融合發展。全縣每天接待游客達1000余人,年接待游客200余萬人次。
進軍智慧農業
注重塑造品牌
在站兒巷鎮馮河村秦南有機農業開發公司養蜂基地,每個蜂箱上貼著一個二維碼,插著一個太陽能板,甚至還有攝像頭。“過去只能通過開箱觀察判斷蜂箱的溫度、濕度,現在一掃二維碼什么就都有了。里面還有讀卡器,通過觀測數據,就能清楚蜂箱每天出去和回來多少只蜜蜂。技術人員可以通過平臺遠程進行診療和指導蜂農遇到的問題。”秦南有機農業開發公司負責人蔣宇仁表示,這些蜂箱大多被北京、廣州等外地游客認領,他們通過平臺就可以實時掌握蜂箱的整個狀況。
近年來,兩當縣審時度勢,通過“互聯網+智慧中蜂養殖”打造智慧蜂業平臺,集實時監測與遠程監控、產品安全溯源、遠程培訓、互動交流、遠程疫病診療、蜜源分布統計、養蜂求助救援等功能為一體。相比傳統養蜂模式安全性和便捷性顯著提高,有效解決傳統中蜂養殖難、種蜂培育難、養蜂自動化程度相對較低、單體養蜂產業規模與效益不高、蜂蜜品質不佳等問題,加快推進中蜂產業向數字化、信息化、自動化、產業化發展。
為了更好地提升產品競爭力,在兩當縣相關部門的引導支持下,各企業、合作社、種養殖大戶越來越認識到品牌的重要性。合心合作社開展“綠殼蛋雞”和“五黑一綠雞”綠色品牌認證工作,成功申請了“琵琶崖”綠色認證商標。通過“線上+線下”的銷售方式,進一步提升產品知名度,拓寬農特產品銷售渠道。2022年年銷售額達230萬元,其中線上150萬元,線下80萬元。
兩當縣圍繞農業綠色品牌建設,大力發展特色品牌;依托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企業,積極創建農產品品牌,研發養生農業產品,積極參加各類貿易洽談會、博覽會等,開展線上線下營銷,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增加群眾收入。截至目前,全縣創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1個、綠色食品認證14個、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3個、認證有機食品5個,國家地理保護認證產品1個,兩當狼牙蜜入選為“甘味”知名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兩當縣先后獲得“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甘肅省休閑農業示范縣”“甘肅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稱號。
截至2022年底,兩當縣發展中華蜜蜂養殖7.86萬群,蜂蜜年產量800噸,中藥材種植面積保持在8萬畝左右,核桃、花椒栽植總量達1000萬株以上,農家客棧、生態農業觀光體驗園達165家,全縣農村居民年人均山地立體農業收入達5000多元。“八有”山地立體農業發展體系的健全,實現生態與農業、農村、農民效益的統一,守住了“綠水青山”,做活了“金山銀山”,為全國深山區發展現代化農業作出了有益示范和探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