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從“貧山窮溝”到“金山銀山”——基于湖北省鄖西縣溝域經濟的調研
時間:2023-07-04 02:00:32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鄒照斌 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開發溝域場域,將“貧山窮溝”變為“金山銀山”是實現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但是溝域場域存在的自然環境惡劣、發展模式單一等問題困擾著地方的發展。在脫貧之后進入鄉村振興的新階段,如何激發脫貧地區的內生活力,實現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生態保護的鄉村全面振興是一個新的挑戰。

  湖北省鄖西縣地處鄂西北邊陲地區,全縣山巒起伏、溪谷交錯,屬于湖北最貧困地區之一。同時,鄖西縣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生態保護先于經濟發展。為解決上述問題,鄖西縣將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與湖北省委第十二次黨代會工作部署結合起來,進行創造性突破,堅持“能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的理念,以溝域為單位,科學評估溝域實際、挖掘溝域特色,以“一溝一產業、一域一特色”發展定位,探索出一條“因地制宜”發展溝域經濟,有效助力鄉村振興的有益路徑,實現了從“貧山窮溝”到“金山銀山”的重大飛躍。

  自然環境制約

  “貧山窮溝”發展受限

  溝域作為重要的地理單元,不僅承載著重要的生態功能,而且存在人口發展的難題。人口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重壓力,也正是鄖西縣探索“溝域經濟”的現實背景。

  環境惡劣,山多溝廣。鄖西縣山巒起伏、溪谷交錯、溝壑縱橫的地貌造就了當地山多地少的基本特點,當地就有“九山半水半畝田”之說,縣內6500多個大小山頭和3000多條河流交融匯聚,其中千米以上的高山64座,縣內286個行政村基本呈溝、坡、灣等地形地貌。安家鄉長崗嶺村由5條溝、3道嶺組成,“嶺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十年九來旱,山窮水也惡”,就是村子曾經的寫照。

  模式單一,發展受限。鄖西受制于山多溝廣的地形和環境,農民人均不足三畝地,其產業發展模式主要以單一的農業種植為主,老百姓生活“靠著天吃飯、殺豬為過年、養雞為的是零花錢、種糧為的是肚兒圓”,大部分村民為了謀生不得不外出打工。人口的外流導致當地勞動力資源嚴重不足,農村多為老弱病殘留守,農民收入來源窄,發展動力不足。

  南水北調,保護優先。鄖西縣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確保“一江清水永續北送”是其政治使命,“守好丹江口一庫碧水”是其重大政治責任。作為全省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鄖西的主要功能定位是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主,環境保護重于經濟發展,水源地保護的政治要求也使鄖西的工業發展受到約束,產業發展受到限制,經濟發展水平較為滯后,保護要求高,發展壓力大。

  找準溝域特色

  “綠水青山”助發展

  針對當地的短板,鄖西縣按照“該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的理念,以規劃找準溝域特色、以特色構建溝域產業、用資源發展規模產業、因關聯強化市場保障,實現依托綠水青山發展溝域經濟的有效路徑探索。

  科學規劃,找準溝域特色。鄖西縣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空間資源,利用丘陵山區小氣候多樣、地形多樣等特點,因地制宜進行開發,變劣勢為優勢,找準自己的發展定位,確定了“發展特色農業,培育特色產業”的發展理念,制定“一溝一產業、一域一特色”發展思路,形成“一溝一品”特色發展格局。安家鄉長崗嶺村將一溝、一灣一山的劣勢地貌變為優勢,全村的5條溝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產業:以種植獼猴桃、核桃等為主的一組200畝經果溝,以堿性土地種植白芨、杜仲為主的二組600畝藥材溝,以種植食用菌、羊肚菌為主的三組50畝珍菌溝,利用自然水面優勢養殖翹嘴鲌、黃顙魚為主的四組50畝水產溝,以養殖牛、羊為主的五組6000余頭(只)畜牧溝。

  訂單先行,讓溝域有產業。“蔬菜還沒播種,收購的訂單合同已經簽好”,鄖西縣通過采取“先接訂單再生產”的定制種植模式,以契約式、分紅式、股權式利益聯結機制為紐帶發展訂單經濟,根據市場的需求來決定種植的品種,市場需要什么就種什么,讓銷售環節前移。這樣不僅可以避免農民盲目種植,而且可以保證產品的銷售不成問題,實現了種有定向、產有保障、銷有方向。香口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靠訂單經濟發展特色蔬菜種植,做到“產供銷”一條龍訂單化服務。據統計,香口鄉蔬菜基地總規模達到1.37萬畝,年產蔬菜約3.8萬余噸,年產值達7500萬元左右。

  資源整合,讓產業有規模。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必須通過集體的統籌規劃進行合作共建,鄖西縣通過培育“三新主體”(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新型農業市場主體、新型高素質農民)的方式,引導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實現每個村至少有1家合作社帶頭示范,合作社不僅提供技術指導,還以兜底價進行收購。鄖西縣祥泰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為了提振村民種植中藥材的積極性,還給予承包農戶兜底保障,讓農民的種植沒有后顧之憂,技術有指導,銷售有保障,村民們種植的熱情也高漲起來。

  產業關聯,讓市場有保障。鄖西縣針對溝域特點,打造出馬頭羊、食用菌(蔬菜)、茶葉、中藥材、木本油料、生態漁業六大不同農業產業鏈,針對溝域特點,不斷延鏈補鏈強鏈,形成龍頭引領、抱團發展的集群效應,基本形成鄉有主導產業、村有生產基地、戶有致富門路的產業振興格局,產業基地總面積突破40萬畝。鄖西縣通過產業協同的抱團式發展,在全縣衍生出近千種農特產品,讓溝域經濟走上了規范化、規模化、市場化之路。

  “山水林田”顯優勢

  激發振興內生活力

  鄖西縣自發展溝域經濟以來,將原先的窮山溝開發利用起來,不僅做到了生態環境良好、產業特色突出、溝域發展繁榮、農民致富增收,更加增強了內生動力,激發了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的內生活力。

  發揮溝域生態作用,有效促進環境保護。鄖西縣堅持生態優先、擦亮底色,通過溝域經濟這個重要平臺和載體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實現生態環保與經濟發展的雙贏。鄖西縣通過在荒山上建設光伏發電板將光能轉化為電力資源。據統計,全縣118個總裝機22萬千瓦的光伏電站全部并網,清潔能源裝機總量達71萬千瓦。

  發揮溝域經濟效益,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山上林草、山坡果桑、溝底菌菜、河谷養魚的立體溝域產業,充分將溝域“山水林田”的優勢都展現出來,不僅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溝域活力得到釋放,農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槐樹林特場三岔河村作為溝域經濟示范村,輻射帶動全場5個村共同發展溝域特色產業,每個溝域經濟總量達到300萬元以上。安家鄉長崗嶺村通過發展溝域經濟,種植羊肚菌1350萬袋,年產值達1.3億元。面對土地分散、人均地少的情況,鄖西縣還組織農戶在荒廢的土地上種植鐵掃帚,戶均年增收3500余元。通過發展溝域經濟,鄖西縣真正實現了讓山“流金”,讓溝“淌銀”,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

  發揮溝域經濟聯結作用,有效融合城鄉發展。鄖西縣通過發展溝域經濟,不僅使農村生態環境和農民居住條件得到改善,更使城市居民對鄉村印象大為改觀,對農村文化感知更加深刻,往返于城鄉之間更為頻繁,對城市的投資者產生了強烈的磁場效應,促使他們到山區溝域投資創業,使溝域內資源得以充分利用,不斷實現產業聚集,實現農村環境更美、農民更富,推進城鄉良性互動實現協調發展融合發展。據統計,2023年春節假日期間鄖西縣共接待游客80.1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53億元。觀音鎮劉家灣村作為國家4A級天河景區的“景中村”,年均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帶動20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發揮溝域經濟牽引作用,有效增進治理成效。“手里沒把米,雞子都不理”,只有夯實地方產業經濟發展基礎,農戶才有時間、有意愿參與基層治理。發展溝域經濟,一方面可以將分散的老百姓集中起來,發展規模經濟;另一方面可通過經濟利益聯結,帶動農民參與鄉村治理,夯實基層治理基礎。長崗嶺村通過發展溝域經濟,實現連續多年村級集體經濟超過10萬元,村集體將這部分收入真正用到關乎百姓生活的事情上,百姓的認同感和向心力不斷加深,基層治理效能不斷增強。關防鄉沙溝村每年召開300多場屋場會,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共同締造美好生活的意識不斷增強,真正激發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發展溝域經濟有路徑

  “金山銀山”可推廣

  鄖西縣通過發展溝域經濟不僅解決了在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發展產業、實現農民致富增收的問題,并且在促進激發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的內生活力方面也卓有成效,對于廣大山區縣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發展溝域經濟應科學評估溝域實際、挖掘溝域特色,實現“因地制宜”發展。過去,溝域作為常見的區域地理單元,千篇一律的開發忽視了區域資源的差異性。在鄉村振興新時期,要在開發過程中利用好溝域立體空間,充分挖掘溝域特色。鄖西縣就在溝域經濟的開發過程中做到了先評估溝域實際,再根據溝域特點制定開發方案,按照“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原則科學改造荒山,因地制宜地發展“山上林草、山坡果桑、溝底菌菜、河谷養魚”的立體產業模式,讓溝域內的每一塊空間資源都得到充分利用,不僅尊重了地方實際保護地方生態環境,發揮了溝域的最大的生態屏障價值,而且實現了溝域特色發展,將以往難以產生經濟價值的“窮山溝”打造成“金銀川”。

  發展溝域經濟要運用共同締造方法激活農民內生動力,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農民應該是農業和農村的主人,但有些地方在溝域經濟的開發過程中政府“全包”,忽視農民的主體地位,難以激活農民的內生活力。鄖西縣在溝域經濟的開發過程中運用共同締造的理念和方法,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讓農民參與其中,發現并統籌利用農民手中的各類資源,發揮農民的技術優勢,以農民主體帶動更多農民參與其中,充分激活農民內生動力。同時,鄖西縣還鼓勵農民參與合作社等組織,通過組織形式來推動溝域經濟的發展。通過激活農民內生動力,切實發揮了農民的主體作用和集體智慧,激發群眾“主人翁”意識,讓農民成為溝域經濟發展的發起者、參與者、決策者。

  發展溝域經濟需對接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發揮縣城經濟帶動效應。溝域是一個范圍較廣的地理單元,在實際開發過程中往往會涉及多個行政單位,迫切需要政府部門、市場企業和社會組織等力量的共同參與。因此,對廣大山區縣而言,開發溝域經濟要統籌縣域資源,在縣域發展“一盤棋”的大局下進行發展。鄖西縣“溝域經濟”的開發就是以山區自然溝域為單位,充分發掘溝域范圍內自然景觀、歷史文化、特色產業等資源,并將這些資源在政府的引導下進行統籌規劃安排,利用政策資源盤活各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資源。鄖西縣通過加強溝域和縣城之間的資源、資金和信息溝通,不僅實現了及時對接市場需求和變化,為溝域經濟發展提供支持動力,還有力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為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