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鎮棚花村是四川綿竹遠近聞名的“民宿網紅村”。走進棚花村,粉墻黛瓦的農居錯落有致,濃墨重彩的綿竹年畫與綠樹繁花相映成趣,一步一景。由李治菲、鄧方貴夫妻創辦的貴菲家庭農場就位于棚花村三組。在綿竹果農中,李治菲夫妻倆有些特殊,兩人均是科班出身,畢業于四川農業大學,一個學植保,一個學中藥材栽培與鑒定。2010年本科畢業后,他們到成都蒲江一家獼猴桃企業工作。“我們都是學農出身,特別想擁有一片自己的果園,也想為家鄉建設出一份力。”2013年,夫妻倆回到棚花村,流轉了20畝土地種植獼猴桃,今年已經是第十個年頭了。
走進貴菲家庭農場的獼猴桃種植園,綠油油的獼猴桃藤蔓枝枝相連,挨挨擠擠的小青果圓潤而飽滿,煞是惹人喜愛。奇怪的是,這里的獼猴桃上都套著袋子,難道獼猴桃樹也變得如此嬌弱了嗎?
“套袋的作用主要是避免果實被蟲子侵害,同時避免果實被夏季的太陽直射之后造成灼傷,保證商品果率。總之,套袋就是保護果實,最終給大家提供專業、安全、新鮮、美味的獼猴桃。”李治菲一邊現場指導工人給獼猴桃套袋,一邊給游客講解其原理。
在推廣貴菲農場產品以及普及獼猴桃種養殖技術方面,李治菲深諳其中之道。除了在貴菲農場獼猴桃種植基地進行現場推廣外,貴菲農場目前開通了微信視頻號、抖音號,利用短視頻傳播相關知識,還開通了微信公眾號,不定期分享獼猴桃行業的種植技術及行業內最新成果。
目前,貴菲農場擁有80畝獼猴桃示范園,果品優良,產品穩定,連續三年營業額在110萬元以上;技術服務周邊園區累計面積150畝以上,每年為種植戶創造經濟價值達200萬以上。農場對周邊種植戶進行技術培訓且分享銷售渠道,帶動當地20余戶農戶增產增收,每年每戶獼猴桃銷售金額在10萬以上。
成如容易卻艱辛,為取得今天的成績,李治菲付出了許多努力。2013年10月,26歲的李治菲眼看家鄉棚花村的獼猴桃種植漸成規模,不少農戶都從中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成都蒲江一家農業公司從事獼猴桃病蟲害防治和品質控制的她坐不住了。“別人都能成功,作為獼猴桃種植行業的專家,自己為啥就不能成功呢?只有自己創業,將技術資源轉化為技術資本,才能綻放青春,開辟人生的藍海。”和丈夫鄧方貴商量后,李治菲的夢想得到了丈夫的支持。
但是她的父親卻表示反對,父親一直想讓女兒走出棚花村,不希望她回來種地。父親知道,種獼猴桃是有風險的,稍有不慎,就可能傾家蕩產,這樣的案例并不鮮見。但李治菲心意已決,她在棚花村流轉了20畝土地,一頭扎進了獼猴桃種植園的夢想中。
李治菲成都、綿竹兩頭跑,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向同行請教。為了不再兩頭跑,她在2014年9月進入了華勝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擔任技術部經理(2020年9月離開華勝農業,全力經營貴菲農場)。華勝農業在棚花村也有基地,這樣李治菲就可以一邊上班,一邊兼顧自己的貴菲農場了。在華勝農業工作期間,李治菲先后公開發表《金實2號獼猴桃生物學特性及果實品質生長動態的研究》《德陽地區獼猴桃園壁蜂授粉應用技術探究》等論文,還申請了“風動彌霧機”等十余項實用專利。
2015年秋天,貴菲農場的獼猴桃迎來了收獲季。果子在家門口便被銷售一空,這下父親放心了。
可是好景不長,2017年,綿竹沿山獼猴桃樹爆發潰瘍病,李治菲的果園也遭遇重創。獼猴桃潰瘍病是影響獼猴桃產業發展的重大病害,如果管理不良、具備菌源、株體免疫力低下,極易步入潰瘍病越來越重直至毀園的狀態。貴菲農場老園區的20余畝果樹相繼感染病菌,產量大幅度減少,再加上60余畝新園區正處于建設中,資金和技術的短缺成為李治菲創業路上的“攔路虎”。不少獼猴桃種植戶被逼無奈,只得接受殘酷現實,更換樹種,從紅心獼猴桃樹換成了綠心獼猴桃樹,商品果的價格因此發生了變化。還有的種植戶干脆退出了獼猴桃種植行業,改行種西瓜去了。
獼猴桃種植戶把目光投向了李治菲:“小李,你是專業從事獼猴桃病蟲害防治的專家,你想想辦法,幫幫大家呀!”面對大家期待的目光,李治菲也頗感無奈,因為獼猴桃樹潰瘍病堪稱“不治之癥”。李治菲將自己的困惑告訴了四川農業大學的導師,得知利用避雨栽培模式可以有效降低獼猴桃樹的潰瘍病發病率后,李治菲當即在貴菲農場獼猴桃種植基地搭建了德陽市首家大棚,有效解決了困擾大家多年的難題。綿竹市農業農村局以及九龍鎮政府及時提供了相應政策措施和資金補助,幫助貴菲農場和其他種植園一道渡過了難關。
如今,貴菲農場與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簽訂了合作協議,將在農場內建立獼猴桃新品種展示長廊,打造獼猴桃研學基地。此外,李治菲夫妻還在研究獼猴桃無土栽培技術,準備申請專利,屆時將降低獼猴桃生長對土壤的要求,做到集約用地。獼猴桃無土栽培技術堪稱李治菲的第二個夢想:“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讓一年一結果的獼猴桃變成一年二結果、三結果,甚至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鮮的獼猴桃。那時,我們將形成自有的技術品牌,并向外輸出,實現工廠化的育秧栽培,增加效益和規模!”李治菲談到無土栽培技術,一下子就變得滔滔不絕起來。
目前,貴菲農場日常管理都依靠當地村民,對他們進行技術培訓后在園區務工,80余畝示范園區有常工10人,人年均收入2.5萬元;修剪、花果管理、套袋及采摘時期每天用工20人次以上,時間主要集中在4~6月及9~10月,增加年均收入6000元/人,年用工總量3000人次以上。李治菲由于在獼猴桃種植方面研究成果突出,并持續帶動棚花村閑散勞動力致富,被聘為四川省農廣校高素質農民培育兼職教師,評為綿竹市農民高級技師,獲得“四川省農村鄉土人才”“綿竹市菁英卡人才”等稱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