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鄉村治理體系創新,讓農村具備現代化治理能力
王亞華 王博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
要推進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下移工作重心,狠抓責任落實,鞏固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加快轉變基層黨組織的服務理念,強化基層黨組織在資源整合與協調方面的作用,創新基層黨組織引領鄉村治理的新模式和新舉措。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機制:積極探索村民有效自治模式,健全鄉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自治體系;推進鄉村事務規范化、標準化和制度化治理進程,利用各種媒介進行法律知識普及和傳播,讓農民學法、用法、懂法,增強法治意識,學會用法律手段表達訴求和維護權益;強化農民對道德規范和鄉土文化的認同,營造良好的德治氛圍。重視數字技術在鄉村治理中的應用,構建鄉村信息交互、共享及溝通數字化平臺,提升村民數字素養,進行農民數字技術知識普及和推廣,激發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來源:《中國報道》
建設安全可控、持續穩定的國際農業食品供應鏈
程國強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杰出學者”特聘教授
必須繼續堅持實施農業對外開放戰略,將國際農業資源用得更好更足更安全,把寶貴的國內資源用在守好口糧安全底線、把住食物安全主動權上。因此,必須加強全球農業食品供應鏈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建立健全全球農業貿易投資與市場監測體系,促進風險防控關口前移至供應鏈上端;加快培育全球性農業食品企業,鼓勵企業深度融入全球農業生產、加工、物流、營銷及貿易產業鏈、價值鏈與供應鏈;把農業食品貿易投資、國際物流運輸要道、港口碼頭等關鍵節點風險防控與安全管理,納入國家安全防衛體系統籌保障;深度參與全球農業與糧食安全治理,充分發揮“一帶一路”拓展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投資貿易建設的平臺作用,抓緊構建安全可控、持續穩定的全球農業食品供應網絡。
來源:《農業經濟問題》
重視文化特色,打造鄉村旅游精品
周春梅 華僑大學旅游學院教授
鄉村文化是鄉村的重要特色,發展鄉村旅游要推進農旅融合、文旅融合,打造符合市場需求的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可以從鄉村文化資源中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特色標識,比如,從有形的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產中找好“聚焦點”,從無形的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間文化、優秀農耕文化、傳統手工藝、優秀戲曲曲藝中找到“閃光點”,進而真正讓那些能夠代表鄉村的特色文化凸顯出來。要重視文化符號設計與營銷,通過開發高市場識別度的符號化的旅游產品,讓文化表達通過旅游產品體驗傳遞給游客,打造特色鮮明的文化旅游精品。
來源:《人民日報》
抓好政策保障,提高農民種糧收益
孔祥智 何欣瑋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
一是要著力提高種糧補貼力度,增加種糧比較效益。加大財政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種糧補貼力度,推動實施“誰多種糧食,就優先支持誰”的補貼辦法,在補貼發放過程中要明確補貼主體根據“誰種田、誰受益”的原則,對種糧經營規模大的主體進行精準補貼。同時可以推動成立補貼發放檢查小組,對發放的補貼進行落實追查管理,確保補貼真正惠及種糧者,推動農民種糧效益的提升。二是多方面完善種糧補貼政策。建立健全針對改善種植結構、提升耕種環節機械化水平的精準補貼政策,例如針對雙季稻種植的早稻種植補貼和對稻谷機械化插秧的補貼政策,推動糧食種植結構的改善和先進生產技術的應用。三是盡可能確保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格穩中有增,確保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水平保持穩中有進。
來源:《河北學刊》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農業國際合作能力
張琦 莊甲坤 孔梅 北京師范大學
建設農業強國,要堅持合作共贏的原則,適度推進農業“走出去”和“引進來”。一是聚焦國內短缺農產品,加強貿易合作。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加強多邊合作,強化與周邊國家的糧農合作,堅持農產品進口多元化,促進優勢特色農產品出口。二是切實提高我國糧食海外供應鏈的安全性。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的現代國際大糧商、大型跨國農業企業,支持鼓勵國內農企融入全球供應鏈,建設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農業合作示范區等合作基地。三是提升國際貿易體系中的話語權。積極參與全球糧農治理,深化農業領域多雙邊交流、對外貿易投資、對外援助和技術合作,提高國際貢獻度和影響力。
來源:《新視野》
圍繞鄉村產業體系建設,完善鄉村基礎設施
黃澤清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
基礎設施建設是推進農村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完善鄉村基礎設施需要圍繞鄉村產業體系布局,加大鄉村道路、供水、供電、物流等方面的投入。鄉村道路建設應往農戶和田間地頭延伸,構建鄉村產業路、旅游路、生活路等多類道路在內的交通運輸體系;鄉村水電建設不僅要滿足生活旅居的基本要求,還應解決產業發展的需要,建設地下水管和光伏發電,實現鄉村水電的規模化清潔化;鄉村物流建設應補齊物流基地、分撥中心、配送站點、冷鏈倉儲等基建短板,打造智慧物流體系。在發展傳統基建的同時,還應注意完善鄉村數字基礎設施,進一步提升鄉村5G基站密度,優化網絡信號質量和服務水平,為發展鄉村數字產業提供更加完備的數字化環境。
來源:《光明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