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安門出發,驅車向南50公里,在河北固安,一場金色麥田的增產探索正悄然進行。
“你們來得正是時候,6月18-19日預計有雨,這兩天麥子都得收了,走,先去我們的創新驛站看看。”桌子上剛倒的茶水還冒著熱氣,顧不上寒暄,楊春華便拉著我們前往綠園農業河北省農業創新驛站示范基地。
楊春華今年63歲,是廊坊綠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創辦于1988年的綠園農業是河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自經營農資起家,業務范圍涵蓋農資、植保、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示范推廣、農技咨詢服務推廣、糧食收儲等,在廊坊市乃至河北省都有著良好口碑。
“把好種子關,攏共分三步”
又是一年麥收季,又是一茬穗兒黃,站在金燦燦的示范基地試驗田前,楊春華帶著笑容自信地說道:“給老百姓把好種子關,攏共分三步: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只有實現穩產高產、綜合抗性好,能夠保證老百姓基本收入,我們才大面積往下推廣。”
位于河北省中部平原的固安縣屬于小麥冬性品種區,種植歷史悠久,但單產一直難以突破。長期以來,楊春華一直在尋找優質高產的小麥種子,要抗旱還得耐凍……經過多年試驗示范種植,楊春華終于找到了適合的品種——石優20。
有了好的種子,產量上來了,農民種植小麥的積極性也被調動了起來。在她的帶動下,由綠園公司供種的優質麥,最多的一年在固安縣種植了16萬畝,而固安縣的小麥播種總面積常年穩定在23萬畝左右。
2012年來,楊春華以優質小麥為引,以綠園公司為核心,以面粉加工廠為依托,以合作社、家庭農場及種糧大戶為基礎,打造了一條“種子到餐桌”的優質小麥產業鏈,創新推廣了 “六統一”的農業生產管理新模式,即統一供種、統一供肥、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管理標準、統一農業保險、統一價格收購,走出了一條“藏糧于技、技物結合”的新路子。
“誰種地,誰就是我的客戶。去年我們流轉了1600畝退林還耕的土地,探索全托管模式,前不久測算過了,預計今年畝產能到1200斤,綜合效益能增加10%左右。”講到小麥種植如何才能增產,楊春華感觸良多,“咱們農業是跟有生命的植物打交道,有了優質的種子,根據各自的特性進行科學化管理,把它的潛力挖掘出來,才能實現增產。”
“種子是芯片,好馬配好鞍”
“好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但是好馬還得配好鞍,一個品種在示范基地經過三年試驗,在水、肥、藥田間管理等方面都給配套好了,最后還要看品種可不可推、農民接不接受,才能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站在基地麥田前,頭戴草帽的高級農藝師、河北省老專家工作站站長杜永清說道。
講起農技推廣,這位年近七旬的老農業科技工作者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農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投入少、管理簡單、產出效益還高的種植方案,百聞不如一見,最關鍵的是還得讓農民看得見、摸得著。”
直到現在,杜永清仍然堅持每天早上給年輕人講半小時農技課,利用夜間,利用一切農民閑暇的時間,去田間地頭給農民組織培訓,推廣農業技術。“我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農技推廣工作,農業是個復雜的工程,授農以技是一個繁瑣的過程,要對農業領域的知識了解得清楚,面對廣大農民,培訓講解時還要有耐心,要和他們打成一片。”
“搞農技推廣不是一帆風順的,對于農民群眾來說,科學普及要有一個認識、理解、轉化、接受的過程。”有一次杜永清下鄉講課,有個老鄉問他小麥施什么肥料,他回答:“最好用復合肥,氮磷鉀搭配合理。你施什么肥料?”老鄉說他就是用100斤尿素100斤二胺。當時臨近開課,杜永清聽完,說:“你這樣收益太低,產量上不來。”本想等講完課再找他聊,結果講完課,發現老鄉已經走了。
好的技術、好的品種、好的模式,要能引進來、示范好、試驗好,關鍵是要做給農民看。
“眼見為真,耳聽為虛,農民最關注的是事實。解決農民的問題,還得靠實踐。”杜永清說,“當年聯合收割機剛出現時,也是這樣。有的村比較大膽,買了4臺收割機,起初老百姓覺得機收貴還有糧食損耗,都不愿意用。等到了小麥收割的時候,老百姓都跟著后面看,看著看著就發現機收省時省力,成本也沒想象中高,后來一傳二、二傳三,都爭相用了起來。”
“通過自己干,做給他們看,百聞不如一見,這是最直接的方式。”說到做給農民看,楊春華深有體會地補充道。
“讓農民接受,關鍵是帶著他們一塊干”
2021年,綠園科技團隊開展“縮行增穗”冬小麥高產種植新模式的實驗。2022年,經過現場實打實收畝產達到1450斤,創造了固安縣小麥種植高產紀錄。“縮行增穗”目前還在最后試驗階段,只給一些有業務合作的種糧大戶嘗試進行種植。“還有些產中管理方式需要進一步完善,大面積推向小農戶可以說已經進入倒計時。”說到這一新模式的前景,杜永清語氣肯定。
“綠園公司的農技專家來測過,畝產可以達到1300斤左右,沒有問題。”站在田間,望著即將收獲的小麥,肖井元言語間帶著難以掩飾的喜悅和自豪。
今年53歲的肖井元是河北省固安縣固安鎮大留村的種糧大戶,從2013年開始與人合伙大規模種地。
為提高產量,在綠園公司的支持下,肖井元也開始“縮行增穗”,將小麥播種傳統的15厘米行距縮小到10厘米。“左手邊是縮行的小麥,今年做了50畝,右手邊是傳統行距的小麥田,你左右看這麥穗的密度對比還是很強的。縮行的田里麥穗上第一排有三個麥粒,有的有四個麥粒,這叫勾三勾四,是要高產。這縮行的50畝種的是石農086,預計每畝增產100斤左右。”肖井元從地里薅下一株金黃的麥穗,邊數麥粒邊介紹。
相信科學是肖井元種地的法寶。“除了市里統一組織實施的‘一噴三防’外,還用了兩遍綠園公司的噴施套餐,效果很明顯。你看這旁邊的地塊是村里一個農戶種的,沒有我種的科學、管的精細,今年的收成估計比我的差點。”肖井元說。
大留村位于固安城南5公里處,有3000多人口,是個農業大村。
除了是種植大戶,肖元井還是村里的村干部。自2018年擔任村支部書記后,注重修繕水利設施,帶領農民科學種田。地種得好,價賣得高,在他的帶領下,大留村很多村民重拾對土地的熱愛,糧食產量不斷提高,蔬菜等經濟作物的效益逐年增加。“蔬菜收購商都能直接找到我們村來收菜了,效益自然不錯。這當中少不了綠園的幫助和技術支持,我種蔬菜也離不開他們。”
創新驛站示范基地創立的初衷就是為了更直觀地向廣大農民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這個示范基地一共流轉了土地210畝,用來引進新品種示范種植,主要是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楊春華說。自成立以來,基地累計試驗小麥、玉米新品種近1300多個(次),引進示范小麥、玉米新品種32個(次),已在固安全縣推廣21個品種,利用這個示范基地每年組織新品種新技術培訓觀摩50余次,可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俱佳。
在楊春華看來,“藏糧于技”的實現形式是“技物結合”,“技物結合”關鍵是農民接受。把示范基地放在農民的田塊中間,讓農民看得見,帶著農民一塊干,才能讓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真正走進農民心里。“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中常說的一句話,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就一定能實現增產。”起伏波動的麥浪之間,麥香縈繞,看著即將收獲的金黃麥田,楊春華對未來充滿信心。
【記者手記】
農技推廣關鍵是走進農民心里
讓農民認可和接受是農業科技推廣的“最后一公里”,只有打通這“最后一公里”,才能實現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落地轉化。綠園農業河北省農業創新驛站示范基地的做法表明:一項農業品種技術要成功推廣,不但要試驗試用,還要組織多輪觀摩培訓、示范展示才能確定可不可推廣,農民接不接受。一句話,農技推廣關鍵是能不能走進農民心里。
要讓農民看得見、摸得著。農民更相信眼見為實。品種技術好不好,實踐是最好的檢驗辦法。農技推廣要著眼于實踐,依托種養大戶、社會化服務公司、龍頭企業,把示范基地更多放在農民的田塊中間,帶著農民一塊干,讓新品種、新技術的成效在農民的眼皮底下呈現。
要讓農民聽得懂、記得住。農技推廣工作要更多深入農村一線,抓住農閑、善用網絡,線上線下結合開展培訓指導。提供的技術指導要短小實用好記住,制作的明白紙要讓農民真明白。多用農民群眾愛聽的語言、喜歡的方式。以適當形式多鼓勵,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提高學習運用新技術的支持度。
要有一支“萬金油”似的工作隊。農技推廣人員首先自己要有兩把刷子,知農時、懂農事、察農情。除了對農業領域的知識了解得清楚以外,還要有情懷、愛農民,愿意跟農民打交道、樂意為農民做好事。不愛農民,很難和農民打成一片。在此基礎上,最好善交際。善于同農民交朋友,針對不同群體的不同特點,因地制宜、靈活多變地為他們答疑釋惑,解決生產上的問題。
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科技成果只有推廣出去,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期待農技推廣更多走進農民心里,讓農業科技不斷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