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時節,安徽省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的麥田里,伴隨著一聲聲轟鳴,三臺大型聯合收割機來回穿梭,撥禾切割、傳輸脫粒、秸稈粉碎一氣呵成,飽滿的穗粒隨之傾瀉而出,不一會兒就裝滿了運糧卡車。
“根據測產,今年小麥畝穗數平均在44萬穗以上,穗粒數在38粒以上,按照歷年的表現千粒重不會低于44克。如無極端天氣,預計畝產在662公斤以上,我們對今年小麥豐收很有信心。”太和縣政協副主席、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李永軍說。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近年來,太和縣以“兩強一增”(科技強農、機械強農、促進農民增收)為引領,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糧食產量穩步增長,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農機服務水平顯著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如今,一幅農強民富的美好景象寫滿皖北大地。
良種配良技
農民種地滿滿“科技范兒”
“這個小麥的品種是‘皖麥49’,2021年通過國家審定。它的主要特點是抗病、高產、優質,對赤霉病能達到中抗水平,小麥的五大病害沒有一個是高感的。”安徽省恒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小麥烘干庫里,工作人員李維抓起一把剛剛收獲的小麥,細數著這個品種的優點,“它的千粒重比較大,能達到50多克。容重高,屬于中強筋小麥。”
科技強農,種子是關鍵。近年來,太和縣持續推進區域育種能力建設,全力打造“種子強縣”。全縣參與良種繁育的規模企業有8家,生產的經營主體380多家,建立的良種生產基地8萬多畝,年供種量3.2萬噸以上。安徽省恒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培育的“恒進麥8號”通過國家審定,舊縣鎮張槐村種糧大戶徐淙祥主持研制的“太豐六號”高蛋白大豆通過安徽省審定,不僅是當地的主推品種,而且受到廣大農戶歡迎。目前,太和縣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全縣135萬畝耕地用上了“優質專用小麥”,占小麥種植總面積的90%。
“現在種地不是求個溫飽就行了,我們還要追求效益。所以只有好種子是不夠的,還得有相配套的技術。”徐淙祥說,“種地的農民也得學技術,要能根據天氣、病蟲等狀況及時調整田間管理的方式,不能天一下雨、農作物一生病,就束手無策、聽天由命。”為了讓更多農民掌握實用種植技術,徐淙祥總結自己從事糧食生產的好經驗好做法,推出了60首通俗易懂的諺語、20項小麥綠色高效關鍵技術等,方便農民了解使用。
良技配良種,成效滿滿。今年,徐淙祥的高產攻關試驗田最高畝產達到821.4公斤。為了讓技術推廣開,“強壯”更多農民,太和縣組織成立了“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推選徐淙祥為協會會長,吸收全縣32個鄉鎮(開發區)292個涉農行政村的525戶規模種植戶為協會會員,充分發揮種糧大戶的技術和規模優勢,采取階梯式示范帶動,理事長帶動理事單位,理事單位帶動會員,會員牽手小農戶,實現對全縣乃至全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同時,全縣派出科技特派員292人,圍繞糧食生產全鏈條,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對農民進行面對面服務。與安徽省農科院合作共建“皖北研究院”,分別組建小麥、玉米、大豆、芝麻、甘薯等糧油作物研究中心,促進更多“四新”成果轉化落地,讓農民用上最新品種、最新技術。
6月8日,太和縣農機中心的科技特派員們來到種繩同播技術播種的麥田進行小麥測產,檢驗繩播小麥成效。“215天的辛苦得到了回報!”太和縣農機化技術學校副校長焦蓓蓓介紹,這片試驗田是去年11月5日播種的。從播種到收獲的小麥生長過程中,農業科技特派員全程跟蹤指導,采用與普通播種的小麥一樣的田間管理。雖然受地塊、地形制約與天氣的一定影響,繩播小麥的收獲結果仍達到了預期效果。這讓科技特派員們增強了信心,決定再接再厲在其他糧油作物上努力一把。
“讓技術和農民緊密結合起來,使更多的農民掌握運用農業科技,才能實現科技強農的目標。”太和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徐功學說,發展壯大現代農業,必須要發揮種植大戶、技術人才傳幫帶的作用,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效。
打造“農機天團”
護航麥收顆粒歸倉
“今年如果天氣正常,太和縣的活兒四天就能干完了,我現在應該已經在外地干活了。”6月6日,記者在太和縣趙集鄉界牌村見到順祥農機合作社理事長王韶山。干了10年的農機服務,他對全縣麥收情況非常了解。
今年,太和縣小麥種植面積150萬畝。在農機的助力下,從5月底到6月4日左右,麥收工作就應基本結束。但是今年恰巧在6月2~5日連續降雨,打亂了麥收的節奏。截至6月5日,麥收工作只完成60%。
“今年的這場雨誰也沒想到,縣里通報說家里小麥需要搶收,號召我們回家鄉幫忙,所以我們的機收隊干完外地的活兒,緊忙趕了回來,先顧自己家鄉的麥收。”王韶山帶著我們走到辦公室外,指著順祥農機綜合性全程農事服務中心一旁的烘干塔說,縣農業農村局撥了400萬元的銜接資金,在村子里填了個水塘,建了兩座日烘干能力共約1000噸的烘干設備,周圍的小麥搶收得上來而且能及時晾干,這場雨影響不是太大。
截至今年5月,太和縣已建設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12個,并提前制定“三夏”農機化生產工作方案。但是面對搶收搶種的需求,機械仍然有些不足。太和縣一方面到外縣“現場招攬”;另一方面,發揮本地農機的“主力軍”作用,上門與農機合作社溝通,請他們全力支援家鄉麥收。
“太和人民太熱情了,農機部門太暖心了!”來自潁上縣的機手趙友保弟兄兩個,來時匆忙,直到上高速才想起沒有辦理跨區作業證。半夜在服務區休息時,他們撥打了太和縣農機中心“三夏”24小時熱線電話。農機中心讓他們放心,特事特辦。高速路口接待站的值班人員與收費站工作人員迅速溝通后,免收通行費并立即放行。縣農機部門連夜為兩臺收割機辦好了跨區作業證。這讓趙友保弟兄倆非常感動:“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先把太和的小麥搶收完畢再離開。”
本地農機手、眾盈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唐發達積極響應號召,決定堅守“大本營”,暫不外出。35歲的唐發達已經干了8年農機服務。2015年,他辭去城市白領工作返回家鄉。因大學主修機械相關專業,而且當時太和縣為購置農機提供了補貼,所以嘗試搞起了農機服務。干著干著,他發現在老家桑營鎮這個農業大鎮,農機服務不僅能幫助農民省錢,自己也能賺錢。于是,他注冊了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短短幾年,固定社員從5人發展到近70人。
“過去收麥時,外地的農機服務隊到太和來,比當地的農機多。現在太和的農機組織發展起來了,本地農機數量也更多了。”唐發達介紹,在近年的跨區作業中,跨區作業證幫了大忙。不但接單方便,上高速免費,而且在外地吃住和加油都有優惠,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國家對機械強農的支持。對于怎么進一步推進機械強農,唐發達有著自己的見解:“機械化在集中連片的土地上更好開展,分散的土地不利于農機作業,只有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才能給農機一個充分的‘施展拳腳’的舞臺,提高農機服務效益。”
據了解,安徽省出臺的《科技強農機械強農促進農民增收行動方案》,對機械強農的任務作出明確要求,不僅要求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提升行動,而且要求進行農業“標準地”改革。近年來,桑營鎮積極行動,推進“小田并大田”,實行宜機化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現規模化種植占全鎮種糧面積的36%。目前,全縣50畝以上土地適度規模種糧經營面積58.7萬畝,建立了300畝以上糧食生產規模主體名錄,300畝以上種糧大戶流轉土地集中連片種植37.5萬畝。
大戶“抱團取暖”干勁足
重糧興農落實處
“加入合作社,統一派單接活兒,不用擔心沒活兒干。去年我一個人就干了2000多畝。”在桑營鎮桑營村的田頭,眾盈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社員唐新告訴記者。
2005年,他購買了一臺收割機,干起了農機服務。2018年,他帶機加入合作社。“現在到外地干活,兩個機手加一個會計組隊,我只負責干活,解決吃住、計算工作量、協調運輸板車等都由會計負責,我不用操心。”唐新掐著手指,細數加入合作社的好處。他一邊說著,一邊帶著我們走向停在路邊的收割機。“現在這個是5噸重的,是個小機型,只能‘撩個邊’‘掃個尾’。”拍了拍收割機接著說,“等這一段忙完了,我準備上個12噸重的大家伙。那家伙割幅大,適應性更強,外出干活兒好用,人家認。”
準備換個“大家伙”,看來是賺到錢了!對于這個問題,唐新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邊擺手邊說:“我只干活,賺多少不知道。”見他有些不好意思,唐發達接過話,現場算了一筆賬:“每畝地一般收費70元,一年干了2000畝左右,至少拿到10多萬元。現在有了跨區作業證,不要高速費,接活更快、吃住也優惠,一來一去至少得有個20萬元左右。”我們轉過去問唐新有沒有這么多,他也不承認,只是笑著說:“多勞多得嘛!”一旁的桑營鎮副鎮長阮勝宇插話說:“他還種了三百多畝地。”這一算,唐新每年的收入真是不少。
“種這么多的地,還要搞農機服務,能忙得過來嗎?”對于這個問題,唐新表示,我是黨員,就是要吃苦耐勞,起帶頭作用。而且現在國家政策好,我自己又是搞農機服務的,種地既方便也能賺錢。
“種地肯定是能賺錢,但是現在的趨勢是規模化經營才能賺得多一些。”在舊縣鎮大張村的麥田里,種糧大戶韓振中告訴記者。
今年60歲的韓振中,早年做藥材生意賺了錢,幾年前回到家鄉流轉了1000多畝土地。“我加入了種糧大戶協會,大家一起購買農資,價格比往常優惠了5%~10%左右。”談起增收問題,這位曾經的生意人喜歡“算賬”,“種地有補貼,政府給地上保險,每年還撥錢用來幫助防病治蟲。平常自己還能搞搞服務,也能賺點錢。我是既有工資還有經營收入,雖然比一般白領累點,但是掙得真不比他們少。”
據介紹,為了促進農民增收,2022年太和縣撥付耕地地力保護資金1.47億元,發放種糧補貼6153萬元,落實小麥病蟲害防治資金1955萬元、農機補貼3138萬元。小麥完全成本保險覆蓋率達94.2%,秋季玉米完全成本保險覆蓋率達92%,大豆收入保險覆蓋率達100%。
2023年,全縣完成144萬畝小麥完全成本保險。投入2900萬元實現小麥赤霉病防治兩遍全覆蓋,計劃撥付耕地地力保護資金1.47億元。縣金融機構與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對接簽約57.86億元,其中授信8.6億元,保險保障金額49.26億元。
截至6月10日,太和縣150萬畝小麥搶收完畢。今年“三夏”實際投入農機2.1萬臺(套),麥收機械化率達到99.5%。在抓糧食生產時,也不忘抓機收減損,太和縣充分挖掘機收減損潛力,舉辦機收減損培訓班,開展機收減損大比武,把小麥機收損失率控制在2%以內。在“兩強一增”行動的引領下,太和縣抓糧興農的意識越來越強,農民“多種糧、種好糧”的意愿越來越強。從農業大縣邁向農業強縣道路上,太和蹄疾步穩。
【記者手記】
機械強農要抓好三個方面
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民收入,要通過規模化經營提效益。太和縣順祥農機專業合作社給種糧大戶提供農機服務,一般一畝地收費45元左右,但是給小農戶提供農機服務,每畝地則要收費70元左右。在耕種、“一噴三防”等服務方面,也存在著“大戶”“小戶”收費不同的情況。這是因為給大戶服務可以通過“薄利多銷”的方式,以面積換收益。種地的人不容易,搞農機服務的人也不容易,既要讓種地的人增收,也不能讓搞農機服務的人吃虧。這就要在土地規模化上做文章,推進“小田”變“大田”,以規模化農田改造,改善農機作業基礎條件,給農機一個能夠完全“放開拳腳”的“舞臺”,把農機作業時間收益“提上去”,通過降本實現增收。
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民收入,要在裝備技術上求創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國地形多樣,農作物種類多樣化,農機作業環境復雜,對農機的適應性有更高要求。要加強院校、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等方面互動,圍繞產業急需、農民急用,“產學研用推”一體發力,研發更多適合國情、農情、地情的各類農機,做大做強農業機械化產業群產業鏈。技術是競爭力的核心,必須在技術上求創新。要著力突破技術裝備瓶頸,推進農機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在農業生產全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
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民收入,要通過人才建設強質效。當前農機種類多、更新快,且功能越來越細化,新式收割機、精準播種機、自走式噴霧機、無人機等,不僅對農機手的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對農機隊伍結構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由此,優化農機人才隊伍尤為關鍵。要重點發掘有基礎、有意愿的農民,組織專業培訓,充實到農機手隊伍中;從退伍軍人、返鄉大學生等群體中發掘、引導一批,發揮他們的專業特長。同時,政府對購置新型機械做好引導服務,促進農機種類豐富,推進服務領域拓展;進一步強化人才培訓,堅持階段性培訓與常態化培訓相結合,逐步豐富農機培訓內容。堅持“兩條腿走路”,持續推進跨區域合作,實現“引進來”與“走出去”“臨時互助”與“長期互動”相結合,推進學習交流與取長補短,實現機械強農與科技興農的最終目的,以高質量的農機服務,推進農業提質增效,為建設農業強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賦能助力。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