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農村人居環境是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五大振興”中生態振興的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重慶市巴南區堅持因地制宜、統籌推進,組織10萬余人常態化開展春夏秋冬“四季戰役”,繪就了一幅布局美、環境美、產業美、鄉風美的鄉村振興靚麗畫卷。
做好總體布局
實現“一時美”到“常態美”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一項系統工程。巴南區堅持系統規劃,強化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統籌城市和鄉村兩個大局,辦好城鄉融合和城鄉一體化兩件大事,統籌推進整治工作。
高起點謀劃城鄉一體化發展。按照“全域實施、整合推進、試點示范、封閉運行”要求,打造試驗區“1+3+N”的格局(即1個“城鄉融合發展先行區”、3個“專項試點示范區”、N個“強鎮帶村試點鎮”)。立足“城鄉融合發展先行區”的24個行政村229.9平方公里,全面開展8項改革任務,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方面作出積極探索。圍繞3個“專項試點示范區”,以古鎮游、鄉村游、溫泉游融合發展為牽引,帶動特色小城鎮建設。聚焦“強鎮帶村試點鎮”,建設以小城鎮和集鎮為中心的農民生活服務圈,推動資源要素向鄉村延伸,實現鎮村聯動發展。
高站位編制城鄉一體化規劃。堅持規劃先行,按照“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搬遷撤并類”的導向,統籌推進村莊規劃發展。科學確定村莊布局和規模,進一步優化完善小城鎮建設區、農村集中居住區、產業重點發展區、生態涵養保護區的空間布局,細化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一體化發展重點,加強傳統村落特色和鄉村風貌保護。做到村莊規劃“應編盡編”,為166個村量身編制實用性村莊規劃,采取“村莊規劃+項目清單”模式抓好村規的執行和落地。
高質量實現規劃一體化管理。深化“多規合一”改革,不斷深化完善城鄉發展戰略規劃與城鄉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農業農村發展規劃、旅游專項規劃等規劃的銜接,助推實現城鄉規劃“一張圖”管理,為城鄉發展提供規劃保障。統籌推進城鎮和村規劃建設,加強道路、供水、供電等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實現基礎設施向村覆蓋、向戶延伸,規范農房管理,引導推動農房建設品質加快提升。提速鄉村建設行動,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推動國省干道、城鎮路網向農村延伸、拓展。打造美麗宜居村莊,圍繞鄉村旅游重點項目、鄉村振興重點區域,整合資源資金,統籌推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完善建設、鄉風文明建設、逐步提升村容村貌等,持續打造一批“小組團、微田園、生態化、有特色”的美麗宜居示范村莊。
堅持全域整治
實現“點線美”到“處處美”
巴南區按照“全域推進、全民參與、全面整治”的總要求,以“示范先行、以點帶面”為指引,充分發動廣大群眾力量,引導群眾參與整治提升和美麗打造,人民群眾生活幸福感和滿意度顯著提升。
主導與主體結合補短板。堅持黨政主導高位推動、群眾主體全面發動相結合,層層壓實責任,激活群眾主體,逐步實現群眾由“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的思想蛻變,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建立“五落實”工作方法(落實到戶、落實到院落、落實到段、落實到黨員、落實到村民代表),實行每戶、每個院落、每個段各自負責,黨員、村民代表為示范的分片分戶包干制。推廣使用衛生廁所,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4%以上。以納入城鎮污水管網、集中處理和分散處理等三種模式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千人聚居點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到100%。配齊垃圾收運設施,基本建成戶集—村收—鎮街轉運—區域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達到100%。
重點與示范結合抓建設。區級集中打造一批,結合“五沿”區域、鄉村振興示范片、特色產業發展,在鄉村振興示范片和沿江河沿景點等區域,以院落為單位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精心打造20個示范點和6條示范線,對房屋外立面、坡屋頂進行改造,并以院落為單位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建成二圣天坪山、魚洞云篆山、豐盛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片。農戶投資投勞一批,充分發揮農戶“主力軍”作用,采取財政補助一點、農戶自籌一點的方式,整治一批農村院落,調動2.5萬群眾投資投勞,實施170余個農村集中居住院落。農旅項目帶動一批,在沿城郊環線、公路兩旁的10個農旅融合示范項目以及拾山房等42家民宿帶動下,農戶自發改變居住環境,帶動實施一批環境整治。建成村民小組通暢公路1000余公里、入戶道路327公里,完成農村危舊房整治提升3038戶,開展農村傳統工匠線上及實操培訓51人,安裝路燈或庭院燈8780盞,建成191個村級文體活動場所,建成綠色示范村莊33個。
整治與管護結合建機制。構建三級監督體系,由一個區級正處級事業單位專職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統籌協調,每個鎮街安排1~2個專職工作人員,200余名老黨員、老支書以及村民骨干組成村級監督員,建立問題臺賬,及時整改銷號,推動解決人居環境問題2000余個。建立“正面激勵+反面警示”機制,每月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調度、暗訪督導、考核通報,對獲評一二三等次的鎮街給予差額工作獎勵,考核倒數一二名的鎮街在全區會議上進行反思發言;各鎮街每2個月開展一次現場觀摩和“村莊比武”,形成人居環境整治“比學趕超”濃厚氛圍。建立“政府投資主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戶投資投勞”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累計投入財政資金18.3億元,通過貸款貼息、先建后補、賦予老百姓小型項目建設權等方式推動社會資本、農戶投入逐年增多,形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管養”長效投入新格局。
發展美麗經濟
實現“環境美”到“產業美”
巴南區把鄉村產業振興作為推進農村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美麗鄉村,實現田園變公園、農區變景區、美麗鄉村變美麗經濟。
抓牢“基礎工程”,守好鄉村生態本底。遵循鄉村發展規律,推進“千村宜居”計劃,以巴南區天坪山為重點,建成高標準農田2.5萬畝、梨園1萬畝、花卉苗木基地3000畝、茶園3000畝、“稻+N”1850畝等。依托田園為載體,打造了“別花山房”“花鏡院子”等民宿群,形成了三月看花、四月采茶、七月摘果、秋游花海的四季美景。嚴格落實糧食安全、“菜籃子”安全首長責任制,實施一批糧食、畜牧等重要農產品保障重點工程建設,推進農業項目景觀化,實現梨園、茶園、田園“三園互映”。白象山茶園、集體村梨園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鄉村旅游學習體驗線路。集體村先后獲批全國村民自治示范村、全國現代生態農業創新示范基地、全國美麗休閑鄉村。集體村、中坪村、芙蓉村獲得重慶市美麗宜居鄉村等榮譽。天坪山茶山梨園風景區、云林天鄉、白象山茶園被評為全國美麗鄉村休閑旅游精品景點,云林天鄉獲評4A級景區,“二圣梨”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抓實“品牌工程”,打造都市農業樣板。貫徹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戰略,唱響巴南農業產業品牌,實施農業生產新“三品一標”提升行動,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重點建設“二圣梨”“石灘大米”“烏皮櫻桃”“接龍蜜柚”“五布柚”等地標農產品品牌。累計培育市級以上農業品牌204個,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3個,重慶市名牌農產品35個,巴味渝珍授權農產品44個;綠色食品121個,有機食品1個。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農產品加工業年產值超百億元,市級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達15家,5個農產品加工品牌入選全市首批消費品工業重點培育品牌試點示范項目。實施“智慧農業數字鄉村”建設,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健全農產品電商體系,讓巴南農特產品叫得響、賣得好。2022年全區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6.81億元,同比增長20.53%。
抓活“旅游工程”,夯實農村發展后勁。引進藍城康養農旅小鎮等大型農旅項目20個,總投資超300億元,推動農旅“破繭成蝶”。建成運營精品民宿42家,云山房、五斗丘小院等6家民宿獲評“全市最美旅游民宿”。建成鄉村旅游廁所83座、通景公路19條、農村公路1431公里,串聯25個鄉村旅游點,打造古鎮溫泉、親子研學、花果留香、茶香民宿、運動休閑五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帶動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至2.2萬元。二圣鎮集體村、豐盛鎮油房村分別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市鄉村旅游重點村”,巴南區逐漸成為市內外鄉村休閑旅游勝地。
培塑鄉村文化
實現“外在美”到“人文美”
鄉村振興,文化要先行。鄉村文化是鄉村社會的精神紐帶,也凝聚著鄉土之美、人文之美。巴南區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突破口,不斷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培育與美麗鄉村建設相適應的鄉村文化,使美麗鄉村“內外兼修”。
提升內生動力。組建“背篼”宣傳隊,發動老黨員、志愿者等組成157支“背篼”宣傳隊,經常性深入田間地頭、農家院壩,開展農村人居環境宣傳。選塑“草根”宣講隊,通過開展評比、“紅黑榜”公示、“最美院落”評選等,選出一批先進典型組成23支“草根”宣講隊,每月至少開展一次“現身說法”。開展“佳節尚文明”等志愿服務活動300余場,開展“身邊好人”微訪談場次227場。開展“文化服務小分隊”“德法四員雙報到”“身邊榜樣微宣講”“新時代文明六講”等特色實踐活動走進群眾487場次。
激發文明活力。發揮典型引領作用,公示“紅黑榜”,評選全區文明家庭10個、最美家庭65個、示范村20個、最美庭院125個、清潔衛生標桿42戶,調動群眾從“袖手看”到“爭著干”。創建全國文明城區,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區納入全區中心工作,廣泛開展專項整治提升行動,扎實推進“五大創建”工程,成功創建全國文明村鎮5個、市級文明村鎮21個、區級文明村鎮196個,全國文明家庭2戶,市級文明家庭4戶,區級文明家庭10戶,二圣鎮集體村、花溪街道先鋒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實施文明勸導行動,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策劃開展“文明開講啦”“文明來敲門”等宣傳活動2萬余次,“文明開講啦”互動直播活動吸引3萬余人。以“村”為單位常態化開展清潔戶、文明戶評選活動,覆蓋面達到98%以上。
彰顯文化魅力。強化傳統風貌保護,進一步梳理民居大院等優質旅游資源,加大豐盛、木洞等歷史文化名鎮、傳統風貌區保護力度,形成“巴縣老院子”品牌,推動傳統大院保護修繕和利用,打造“趕集”特色文旅小鎮、木洞“山歌”特色文旅小鎮、天星寺廖家大院民宿群等鄉村文旅融合示范項目。優化鄉村文化供給,積極推進基層公共文化陣地示范點打造,廣泛開展文化惠民活動,公共文化服務基本實現標準化、均等化,基層公共文化陣地覆蓋率達到100%,年均配送文化服務進基層1000場以上,完成農村公益電影放映4000余場,建成鄉情陳列館22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示范點26個。活化非遺宣傳推廣,建立木洞山歌藝術團、接龍鎮女子吹打樂隊等傳承隊伍數百支近萬余人,創建全國首個非遺保護傳承人培養中職教學班,編印3套特色文化教材1.2萬冊,在全區中小學校教育傳承,開展“老外@Chongqing·體驗非遺”“老外游鄉村”等體驗、教學活動50場,吸引1322名外國友人參加。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