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壇頭村,映入眼簾的是長滿青苔的石板路,村里一幢幢明清老建筑錯落有致地分布著,隨處可見飛檐翹角、雕梁畫棟。優美的自然環境,濕地、松樹林等交織串聯成天然生態公園。然而把時間拉回到十年前,彼時的壇頭村由于地勢低,加之環境污染,村里近千畝濕地被污水沖擊成“爛河灘”,村莊缺乏發展,隨處可見殘垣斷瓦,村內擁有800年歷史的三十多幢古建筑群由于年久失修得不到保護,大多已經破敗、瀕臨倒塌,成了影響村民安全、影響整體風貌、影響經濟發展的“危房”。如何把爛河灘、破民宅變成致富的“香饃饃”、哪些產業可以入駐、以后要把村莊打造成什么樣,這些都是壇頭村“兩委”需要考慮的問題。說干就干,村“兩委”商議后一致覺得可以充分利用壇頭村獨特的交通區位和生態資源、文化資源優勢,發展鄉村美麗經濟,讓村莊美起來、村民富起來。
盤活沉睡資源。一是科學編制規劃。在村莊建設上注重保護和改造利用同發力,在整治臭河灘和破房子基礎上,壇頭村找到生態修復和文化挖掘的突破口,積極開發武義縣第一個有規劃內涵的省級濕地公園,同時又修復整片明清古建筑,成為鳳凰涅槃的文化會客廳。二是統一管理資源。壇頭村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為載體盤活資源,按照“村民自愿、依法依規、試點先行、以點帶面”的思路,組建股份經濟合作社,將社員認定辦法、集體經濟收益分配辦法、集體資產經營管理等內容一一細化,以戶為單位折股量化到人。通過“三變”改革,閑置的集體資源從“沉睡中醒來”,村集體從103戶農戶手中流轉瀕臨倒塌的古建筑6000余平方米,統一進行修繕保護。三是配套政策支持。村“兩委”充分利用傾斜扶持政策,如《武義縣美麗鄉村升級版工程實施意見》,對于考核驗收優秀的村在縣補資金總額100%的基礎上,按縣補資金的10%予以額外獎勵,緊緊抓住精品村建設、打造生態廊道、“五水共治”等時機,先后完成600多畝濕地公園征地和建設,古街、民居修繕保護等項目,村莊面貌實現質的飛躍。
注重產業帶動。一是構建鄉村產業體系。以古建筑引入產業為基礎,配套建設集旅游觀光、生態宣傳、文化創作于一體的產業園,如“詩與遠方”完美結合的田廬文創園,依托美麗生態資源,傳承當地的書畫、詩文、婺州窯等人文非遺。修建壇頭村創客中心和電商直播中心,開啟“直播+微信”的銷售模式,目前在國內天貓、淘寶、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均有開設網店線上銷售,每日訂單超1000,每月銷售額超100萬元,產品銷至全國30多個省市。二是注重文化賦能產業。開發帶有獨特歷史文化的明清古建筑,建成奶婆廳、一品香等鄉村特色餐飲以及泥廬、西間里、忘交里等30間中高端鄉村民宿。利用古村資源與環境優勢,籌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婺州窯體驗式場所,發展田廬文創園等文化產業,使其文化百花齊放,服務經濟社會,成為獨特的壇頭名片。三是突出鄉情感召反哺。實施“鄉賢+平臺”“鄉賢+反哺”“鄉賢+協商”三大舉措,組織鄉賢人士為村莊發展建言獻策。村干部徐成斌被國家文旅部評選為“2021年度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其在村開辦的“田廬民宿”獲評“浙江省銀宿”;新鄉賢吳旭文將其在淘寶、京東平臺銷量位居全國前三的“奶茶原料工廠”搬到了壇頭村,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
創新治理模式。一是創新干部管理模式。堅持黨建統領,創新“支部引領+村民合作”機制,推出金雁書記引領、三資智慧監管、黨員積分管理等“黨建工作十二式”,全面提升黨員干部塑造變革能力。探索實施“壇頭模式”:村支書精準施策、村黨支部先進引領、村民全面支持,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便民利民服務措施不斷推進,共同助力全村的振興發展。二是創新經營管理模式。壇頭村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模式,不斷推陳出新、講好故事,確保“資本進得來、項目引進來、游客喜歡來”。同時樹立超前的營銷觀,結合游客需求對旅游產品進行迭代優化,保持鄉村旅游的新鮮感,有效避免業態千篇一律帶來審美疲勞。
近年來,壇頭村把獨特的生態優勢,轉化為資源優勢,轉變為美麗經濟,2022年文旅產業營業收入達90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5年的50.5萬元增長至2022年的236.11萬元,實現了美麗鄉村帶動美麗經濟。帶動本村及周邊待業村民再就業百余名,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不足2萬元增長到3.4萬元,村民們走上了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致富之路。
(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農業農村局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