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重慶 三農開局行動看“四千”
時間:2023-08-01 02:47:32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李永生 何曉霞 楊宗輝 字號:【

  巴江江水色,一帶濃藍碧。巴渝兒女奮楫爭先,山鄉沃野滿眼秀美,處處呈現出鄉村振興的勃勃生機。

  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要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一體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發展把脈定向。

  立政之本,則存乎農。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強國建設,重慶怎么干?今年2月,重慶市委農村工作會議做出系統部署,提出要大力實施“四千行動”(千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行動、千億級優勢特色產業培育行動、千萬農民增收致富促進行動、千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創建行動),并明確了具體內涵、目標要求和重點任務,在之后公布的重慶市委2023年一號文件中分量很重。

  “四千行動”囊括糧食安全根基、產業興旺重點、共同富裕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等,是重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彰顯了新征程上全面建設現代化新重慶的嶄新思路。

  近期,中國農村雜志社采訪組走進巴渝大地,深入鄉村調研采訪,感受開局之年重慶的生動實踐。

  一看農田建設高標準

  夯實“糧袋子”根基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

  重慶多山,山地丘陵面積占比高達98%,耕地中“巴掌田”“雞窩地”占比高。在有限的耕地資源里,端穩端牢飯碗,確保糧食需要時能產得出、供得上,這就要牢牢守住耕地紅線,把高標準農田建設好。重慶將“實施千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行動”擺在“四千行動”之首,及時印發實施方案,加班加點完成改造提升示范一期項目并及時啟動二期項目設計編制,高標準農田建設按下“加速鍵”。

  “成渝地區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也一直是我們的戰略后院。豬糧安天下,我們要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委一號工程的部署落實好。”重慶市委農業農村工委書記、市農業農村委主任,市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局長劉貴忠說,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將守住守好“三條底線”,完成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52萬畝,以“四千行動”為抓手,著力提升“三化”水平,打一場鄉村振興漂亮仗。

  對于建強建好高標準農田這件事,重慶市委市政府領導在涉及農業的相關會議和現場調研中,做到農田改造提升項目相關事項必聽、必問、必看,各區縣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親自謀劃、親自研究,分管領導靠前指揮、每周調度,農業農村及相關部門協同抓好項目策劃和整體設計,區縣國有農業投資公司抓好具體組織實施,鎮村做好組織發動、群眾宣傳和土地經營權集中等協調工作,形成了自上而下、層層銜接、定位準確、目標清晰的高標準農田規劃建設體系。

  零散的稻田規整成片,田邊的溝渠、水池修葺一新,曾經泥濘的田間小路也變成了寬闊筆直、人車通行都方便的大道,這是如今合川區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后的景象。干好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這件事并不容易,合川區創新“四改”“四化”,讓地好種,讓農民種好地。

  通過“四改”(即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小田變大田,瘦土變肥土,田塊能排也能灌了,田間道路實現了100%通達。田好種了,還要讓農民種好田。合川區以機械化、水利化、產業化、數字化“四化”為抓手,打造升級版高標準農田。通過改造,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0.63%,高于全市7.13個百分點;累計建成中小型灌區128個,灌溉面積達36.045萬畝;累計打造50萬畝集中連片優質糧油基地、5萬畝稻漁綜合種養基地;構建數字化應用場景和社會化服務應用場景,從“會種田”到“慧種田”。

  重慶各區縣紛紛創新高標準農田建設利用方式,激發糧食生產新動能。豐都縣聯合重慶電信,借助數字化與信息化手段,區域內高標準農田實現數字化一張圖入庫,強化用途管控,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同時,通過數字信息平臺對耕地質量、土壤健康、作物長勢等進行動態評價,根據田間作物生長階段與生長情況的不同,提供測土配方、病蟲害監測防控、智能灌溉等系列生產服務,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酉陽縣為充分發揮高標準農田抵御農業災害、保障糧食安全的作用,在高標準農田建成后,因地制宜推行稻(水稻)玉(玉米)蝦綜合種養農業。通過這一模式,改變了傳統水稻種植產業單一、效益低的問題,實現“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穩糧增效、糧蝦雙贏”,最大限度地用好了高標準農田,不斷實現新的“豐景”。

  重慶將持續完善政策標準體系,推動農田改造提升項目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產出、規范化運行。同時,切實加強千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行動與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的有效銜接,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展現重慶擔當、作出重慶貢獻。

  集中連片、宜機作業、能排能灌、穩產高產、抗災防災,改造升級后的高標準農田讓每一塊耕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

  二看特色產業強支柱

  琢磨“土特產”文章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實際工作的切入點。”

  大山大水是重慶的天然生態優勢,重慶在琢磨“土特產”上下功夫,以“實施千億級優勢特色產業培育行動”為抓手,拓展鄉村特色產業業態,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創建,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筑牢利益鏈,走出一條差異化、特色化的山區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巫山不可見,翠岫幾重重”。巫山,三峽庫區腹心所在,獨特優越的自然環境孕育出“中華名果”與“致富金果”——巫山脆李。

  我們抵達巫山縣曲尺鄉柑園村時,雨仍淅淅瀝瀝下個不停,前來采購的經銷商以及快遞物流車在村里來回穿梭,果農們也在棚子下忙著分揀裝盒打包。湊近看,蒼翠蔥蘢的綠葉之中,一顆顆脆李個大飽滿、長勢喜人;站在山巔俯視,給漫山遍野的李樹搭建了白色的塑料薄膜,看起來像“露營帳篷”。脆李表皮干脆、肉質緊密,上市期如遇連陰雨天氣沖擊,會造成果皮表面爆裂,甜度、口感都會大打折扣。當地干部群眾想出一招,對一些掛果量大、長勢比較好的脆李樹進行覆膜,抵御連陰雨天氣的沖擊。

  巫山縣大力發展“1+3+2”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根據地勢特征,海拔400米以下的種植柑橘,海拔400~800米種植脆李,海拔800米以上種核桃、中藥材等。目前,全縣脆李種植主體6萬余戶,規模達30萬畝,遍及23個鄉鎮222個村,帶動農民15萬多人增收致富。

  “開園前我就到了村里,還會再待上幾天,為的就是收到理想中的品質優果。”來自福建省霞浦縣的水果商陳永務來柑園村好幾天了,等待收購脆李銷往珠三角。在一旁的本地客商邱先登說,“去年我們公司光脆李就賣了300多萬元。今天先定了200斤貨,希望今年繼續大賣。”酒香也怕巷子深,好果更要賣個好價錢。“今年春節前,我們邀請當地知名經銷商和電商朋友一起吃年夜飯,請他們為巫山脆李發展提建議。他們希望把過去用冰塊鋪墊的傳統包裝,改成單果珍珠棉包裝,以此減少運輸過程中的損害。”曲尺鄉黨委書記盧家慶說。離開柑園村不久,我們看到陳永務發了一條微信朋友圈:伙食改善了,不用啃饅頭吃泡面了!配圖是一份包含回鍋肉、豆角、土豆片的盒飯。在評論區里,巫山縣副縣長彭曉蓉的留言讓人暖心:看到你發的微信,說天天吃泡面,政府正在協調,克服克服,共渡難關!

  除了依靠經銷商的力量,巫山還主動“走出去”,推動成立聯合社,到上海、廣州等地對接市場,減少中間環節,把收益更多留給農戶。加大對電商的發展和支持,設立電商直播間,培育打造本土帶貨主播,助力脆李“飛上云端”。“我們將著力打造包含均衡施肥、樹體管理、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4個模型的脆李產業大腦,通過數字化手段,讓果農輕松掌握技術工藝,并實現脆李的高品質發展。”巫山縣農業農村委主任易前聰說。

  離開巫山,我們來到萬州區甘寧鎮,這里的玫瑰香橙同樣聲名遠揚。“現在的位置是萬州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整個園區分3個板塊,低海拔地區是五六千畝的蔬菜,高海拔是3萬畝水稻,眼前我們看到的這片地是萬畝玫瑰香橙種植基地。”甘寧鎮黨委書記李毅向采訪組介紹。

  這個產業園涵蓋甘寧鎮、龍沙鎮、瀼渡鎮3個鎮全域以及新田鎮、柱山鄉、高峰街道部分村居的土地。優異的資源稟賦、便利的交通條件、深厚的歷史文化、豐富的旅游資源,都是產業園的優勢所在,當地政府根據海拔規劃產業,實現立體化、多樣化發展。2022年,農業農村部通報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績效中期評估情況,萬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順利通過評估,名次位居全國第一。

  作為王牌產業,如今的玫瑰香橙,已實現病蟲害自動監測和綠色防控以及標準化種植管護,在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上更是“當仁不讓”。“今年甘寧鎮2.3萬噸玫瑰香橙一上市便被搶購一空,銷售額達1.18億元。”李毅給我們算了一筆賬:經過標準化管護的果園,產量能達到3000~4000斤/畝,收購價3元/斤,種植成本1.3元/斤,核算下來,每畝純利潤能達到6000元左右。對于農戶而言,除了通過種植獲得收入,還可以通過從事修枝整形、病蟲害統防統治、采摘運輸等生產服務來增加務工收入。

  黑豬、黑雞、黑鴨、黑鵝、黑山羊,黑玉米、黑米、黑豆、紫薯、黑花生,巴南區姜家鎮的這“黑五葷”與“黑五素”,在當地小有名氣,如今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力軍”。“這邊的黑豬肉,現在賣得非常好。這邊是我們‘十黑’產業的深加工產品,有臘肉、排骨香腸、嘿小面、黑米酥等,很受消費者喜歡。”談起“十黑”來,食黑姜家體驗中心負責人李福嶼滔滔不絕。

  2016年,姜家鎮確立以“黑”為主的產業發展思路,創新性地提出發展十個“黑產業”,現已形成“姜家黑”系列特色農業資源和農產品加工產業體系。在姜家鎮蔡家寺村的電商直播間里,鏡頭前帶貨的兩個主播正忙著講解“十黑”產品,“大家看,我們這個黑米酥是獨立包裝的,吃起來很方便,而且原材料是我們姜家鎮的黑米,安全又健康,喜歡的朋友們可以直接下單啦”。

  “十黑”產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金融支持。“為助力姜家鎮‘黑’產業發展,我們已累計為姜家鎮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提供擔保貸款3000萬元。”重慶農擔集團公司總經理張敏介紹。近年來,重慶農擔集團公司與姜家鎮深入戰略合作,強化金融對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為姜家鎮“十黑”全產業鏈條、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壯大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

  鄉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還離不開土地要素支撐。“我們這兩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在整個重慶市來說是首例。”巴南區農業農村委主任左川高興地介紹這一創新之舉。據了解,此次入市的兩宗地塊分別位于巴南區惠民街道沙井村和二圣鎮集體村,面積分別為21.62畝、4.83畝,均已完成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登記,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將用于鄉村振興項目配套用地,且入市土地收益提取不低于40%的公積公益金,用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剩余部分用于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間進行分配。“此次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成功入市,有利于巴南區‘農文旅康’融合發展,促進產業升級,助力鄉村振興”。左川說。

  重慶農神集團、重慶三峽農業集團在精深農產品加工及生態有機肥生產上做文章。走進萬州區柑橘及中藥材加工產業園,工人們正忙著組裝柑橘加工生產線。“我們這個加工園核心是解決農戶生產的后端問題。農戶的鮮果銷售完之后,我們將一些次果或是賣相差的果收過來進行深加工,這樣讓農戶所種皆有所得。”重慶三峽農業集團譚柳華說。抓、抬、轉、放,在重慶農神集團的萬噸有機肥加工廠,機器人正將生產線上加工包裝好的有機肥料有序碼垛。“我們同周邊的養殖戶簽訂協議,將畜禽糞污收集過來,按含水量的不同差異化定價,變廢為寶,既保障了我們生產所需的原料,也為周邊養殖戶帶來額外的收入,有機肥用在果蔬生產上,效果特別好。”重慶農神集團譚鎮武說。

  厚植鄉土,體現特色,聚焦產業,通過做好“土特產”大文章,重慶正不斷激活鄉村優勢特色產業新動能。

  三看增收致富門道多

  鼓起農民“錢袋子”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

  面對全市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的現實,重慶把“實施千萬農民增收致富促進行動”,作為推進共同富裕的新引擎,通過壯大集體經濟,補齊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短板,把農產品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農村、留給農民。

  如今的巴南區幸福村,人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曾經,幸福村是重慶市級貧困村,在村“兩委”與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的努力下,“千畝魚塘”和“千畝橘園”讓村民過上了幸福生活。

  “這片地是我們村的柑橘園,目前是‘公司+村集體+農戶’的方式運營,農戶以承包地入股,每年保底收入400元/畝,另外還有收益分紅。從今年起,每年每畝漲50元,最高上限600元每畝。”村黨委書記張先福介紹,村里還建起了農產品初級加工中心,配有柑橘類選果線及冷藏庫,實現柑橘季產年銷,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農民“錢袋子”鼓了起來。

  在合川區龍市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工企業生產線一派繁忙。在重慶,越來越多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新引擎。

  走進曾巧食品有限公司榨菜生產車間,自動化榨菜生產線正加足馬力,一袋又一袋的榨菜最后包裝下線。曾巧頗有幾分自豪,“我們這條線一天能產20噸呢!”在產品展示室,榨菜、鳳爪、火鍋底料、水煮魚調料等產品應有盡有。“除了榨菜,休閑食品也是一個主攻方向,像鳳爪日產量能達到二三十噸,在廣州、深圳等地很受年輕人喜愛。”曾巧公司主要生產榨菜系列產品、調味品及休閑食品,榨菜加工基地全面建成投產后年產值可達6億元。與此同時,可帶動合川10萬余畝大頭菜、榨菜、辣椒等種植。

  家住合川區龍市鎮中心村的胡宏菊是曾巧公司員工,談起工作生活,她的臉上藏不住笑意。“我現在拿兩份收入呢!廠里工作一天工資130元,我自己家還種了五六十畝的榨菜,產量有六七十噸。榨菜由廠里統一收購,今年的收購價是880元/噸,去年是720元/噸,收入每年都漲,自己種起來也更有勁了!”

  提到榨菜,就不得不提萬州的“中國馳名商標”企業——重慶市魚泉榨菜(集團)有限公司。這個重慶老字號企業,是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出口已連續20年穩居全國同行業第一位,榮獲農業農村部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等稱號。魚泉公司的成功,靠的是什么?高度的產業集聚、高規格的生產標準、高附加值的出口、消費者高度認可的品牌以及高水平的綜合服務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這是三道腌制池,我們的‘三腌三榨’工藝靠的就是這個。”在公司展示廳榨菜腌制池模型前,總經理助理劉心發介紹起魚泉榨菜的獨有技藝,“在腌制周期上,第一道池7~15天,第二道池4個月,第三道池半年以上,整個腌制過程使用的全是自然香料,沒有任何化學添加劑。而且我們的產品是低鹽發酵工藝,吃著放心又健康”。正是這種飽含工匠精神的技藝,造就了魚泉榨菜過硬的品質,贏得了大眾好口碑。

  多年來,魚泉公司利用冬閑田種榨菜,推廣應用合理密植高效種植模式,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有效解決糧菜爭地矛盾。“這個魔芋產品目前出口量比較大,一年能賣600萬元;這個泡菜產品也是專供出口的,主要銷往新加坡等地。”展臺上的產品琳瑯滿目,劉心發一一介紹起他們出口的“驕人成績”。2022年魚泉榨菜出口達695萬美元,增長10.54%。

  魚泉公司還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聯農帶農能力不斷增強。“通過‘訂單農業’方式與農戶合作,農戶按公司的要求生產后,我們從農戶手上把榨菜收過來,價格比市場價普遍高40~100元/噸”,劉心發說,公司已帶動1.26萬戶農民增收致富,戶均增收2767元。

  隨著消費者對健康飲食、休閑飲食等需求不斷增加,魚泉公司也在順應潮流積極轉型,“為適應年輕消費者的需求變化,我們希望在守正的同時加強創新,重點研發包含乳酸菌產品在內的系列休閑食品。”談起未來的發展,魚泉榨菜集團信心滿滿。

  置身于北碚區中國靜觀蠟梅博覽園,穿行于蠟梅樹下,雖然花季已過,但從漫山遍野的蠟梅樹身上,仿佛能感受到花開時滿目的嫩黃與馥郁的花香。“這棵是蠟梅樹王,是素心村黃氏先輩1910年種植的,已有100多年的樹齡。”靜觀鎮宣傳委員杜葭指著一顆高大粗壯的蠟梅樹介紹起來,“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整個博覽園里有153個蠟梅品種,共計1萬多株,花開的時節,從高處俯瞰,十分震撼。”沿著步道上坡來到蠟梅展示館,蠟梅精油、蠟梅香水散發著淡淡清香,在這里,與蠟梅有關的產品,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通過深加工,蠟梅的價值不斷提升,村民的收入也水漲船高。靜觀鎮目前建起了蠟梅基地1萬多畝,農戶種蠟梅1畝地能有8000~10000元的收入。靜觀鎮鎮長吳凱很是自豪,“去年,僅蠟梅禮盒這一爆款單品就賣了2000多萬元呢!這里的村莊因蠟梅而興,這里的農戶因蠟梅而富”。

  “近年來,北碚區依托鄉村資源,著力打造現代糧油產業示范區、萬畝蠟梅特色產業帶,培育發展柑橘、蔬菜、縉云山甜茶等特色產業,讓村集體強起來,村民富起來。”北碚區農業農村委主任張建軍說。

  “促進農民增收,政府不能只靠給錢給物,而是要推動形成良性的機制,發揮農民的積極性。”談到農民增收問題,萬州區農業農村委員會主任童文坦言,要通過創新機制來實現持續增收。“以紅橘種植為例,過去政府將補貼放在后端,由于種植標準不統一,紅橘品質難以保證,也賣不上價錢。久而久之,農戶積極性越來越低,形成惡性循環。后來,政府轉變思路,將補貼放在前端,引導農戶進行紅橘種植的提質改良,以果徑大小為標準收購,果徑低于65毫米的不予收購。果徑在70~75毫米的,按高于市場價收購。農戶收入提升了,自然更愿意進行提質改良,紅橘的品質也越來越好。”

  花藝小鋪、雜貨小鋪、肉肉小鋪、公共餐廳,漫步在巴南區姜家鎮蔡家寺村,各具特色的小院子十分吸睛。“這是我們特地打造的‘十黑大院’,每個院通過名字就能看出它的特色。通過這種方式,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增收。”姜家鎮黨委書記吳謙指著每家墻上的小牌子介紹。據悉,姜家鎮投入113萬元,對村民的房屋建筑進行外觀改造與內部功能提升,用于鄉村旅游發展,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去年,蔡家寺村村民人均收入超2.5萬元。

  走到掛有“公共餐廳”牌子的屋前,蔡家寺村里的老人楊玉福熱情地招呼我們,“進屋來喝喝茶、歇歇腳”。她今年70多歲了,她家的“公共餐廳”主要為周末到村游玩的游客提供服務。老人家一邊倒茶一邊說:“我家的土地早就流轉出去了,現在我有余力就到村里的合作社干些除草、種苗的雜活,一天能賺100元,不想干了就在家休息。我們家這個餐廳,一到周末生意好得很,我都要忙不過來了。”

  “巴掌田”種出“搖錢樹”,“雞窩地”長成“聚寶盆”。美好的生活、幸福的笑臉,這是寫在老百姓臉上最好的增收“答卷”。

  四看和美鄉村有特色

  宜居宜業“桃花源”

  “農村現代化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

  鄉村是農民生產生活的主要聚集地,把鄉村建設好,才能讓億萬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為了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生活,重慶市在農村基本生活設施、基本公共服務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上下功夫,加快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創建,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桃花源”。

  走進萬州區甘寧鎮楠橋村古樹別院,白墻黛瓦的民居與成片柑橘林相襯相依,漫步鄉間小路,村道干凈寬敞,家家戶戶門前干干凈凈,庭院綠意盎然,這里的村莊處處是景;閑置老屋改造的創意民宿,隨處可見的石缸、碾盤等老物件,這里的村莊鄉愁滿滿,韻味十足。

  “這是我們楠橋村婚俗館里的網紅打卡點。它展示的是從紙婚到金婚的民俗,也是我們鄉村文化的一部分。”站在展板前,甘寧鎮宣傳委員宋莉介紹,“在這里還能體驗古代的‘三書六禮’,以及甘寧當地的婚俗習慣,沉浸式地感受婚俗文化的千年演變。”從婚俗館出來,便是農特產品展示館和手工藝品展示館。玫瑰香橙果汁、橙皮糖、手工刺繡、手工鞋等讓人眼花繚亂。展示館給村民提供了一個大展身手的窗口,也為村民帶來了創收機會。“像這些手工鞋都是我們村里的一些留守婦女做的,別看價格不便宜,游客們可喜歡著呢。”宋莉說。

  近年來,楠橋村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入手,著力打造古樹別院,以環境整治樹外形,以產業發展打基礎,以鄉風文明添活力,以文化賦能促發展。在村口百年古樹下,我們見到了正在乘涼的毛大媽。“現在條件越來越好了,家里有天然氣、沼氣、太陽能,方便得很。沒事的時候在村里看看表演,舒服得很。”談起如今的生活,毛大媽滿是幸福與感激。

  告別毛大媽繼續前行,一家咖啡小館進入眼簾。外墻看著其貌不揚,像是一間土坯房,但走近一看,屋內別有洞天,除了賣咖啡,還有玫瑰香橙茶、荷葉茶等土特產,里面還有一個小房間,可供游客和村民在這里喝杯咖啡聊聊天。“猜猜這家咖啡館以前是干嗎用的?”,宋莉向我們“揭秘”:以前是豬圈呢!店老板曾靜是甘寧鎮的返鄉創業能人,在村里環境整治后,保留了其本身土墻青瓦的風貌,將其打造成咖啡館,沒想到十分受游客推崇。除了咖啡館,村里還有民宿、花坊、農家樂、垂釣園、跑腿服務等多種業態。對于楠橋村的變化,宋莉很欣慰,“村里發展越來越好了,老百姓也從不愿意干到試試看,再到擼起袖子加油干,越來越多的村民把自己的興趣愛好變成一個又一個的小產業,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增收。”

  沿著林蔭道走進北碚區柳蔭鎮東升村,一株株黃金香柳隨風搖曳,金燦奪目。到滑翔基地體驗一次高空滑翔,到露營基地來一次帳篷野炊,抑或是到糧油文化古坊來一次深度研學,古樸與時尚、藝術與文化在這里相得益彰。在村里的西南方位,有一座飛架南北的“大橋”,它就是被稱為“重慶紅旗渠”的網紅景點——空中水渠。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村民們以“愚公移山”的不屈精神,因地制宜修建了山坪塘、石河堰、引水渠以及水庫、渠道等水利基礎設施。“這個雕塑叫‘一錘定蔭’,我們也稱其為‘一錘定姻’”,在東升村東堂展示館文化藝術精品展板前,村黨支部書記江洪流給我們講起故事來滔滔不絕。2020年,由四川美術學院創作的《一錘定蔭》大型雕塑在東升村的水渠落成,將那段艱苦奮斗的激情歲月進行了強烈的視覺呈現。村里創新發展思路,與百合網等婚戀網站合作,辦起了相親節目,將“一錘定蔭”諧音成“一錘定姻”;將水渠賦予“水到渠成”的內涵,通過創意與設計,植入姻緣、相親的元素,讓老設施煥發新生機,把風景變“錢景”。

  “這是一套黃金香柳制作的精油、香皂、香水,這是手工制作的竹編香柳,這是村民雕刻的葉脈畫……”在東堂產品體驗館里,介紹起村里的產品與村莊如今的變化,江洪流有說不盡的自豪,“現在,村里到處都是藝術設計元素,不僅村莊更美麗了,而且越來越多的游客來打卡參觀,村民們也都吃上了旅游飯。”如今,東升村人均年收入超過3萬元,是五年前的兩倍多。2022年,東升村來了20多萬游客,旅游收入達到200多萬元。

  “旭日東升照我家,我家住在東山下;稻田鴨叫白鷺飛,晨觀日出晚看霞……”這首《旭日東升》是東升村村民一起創作的村歌,凝聚了東升村的故事和歷史文化,唱響了東升村的美麗和自信。在2022年中國村歌大賽總決賽上,《旭日東升》榮獲三等獎。村歌,展現的是一個村的文化底蘊、一個村的精神風貌,是一個村喜聞樂見的標志性文化符號。像東升村這樣,在北碚區具有鄉村文化底蘊與和諧文明鄉風的村莊還有很多,它跟盧作孚、梁漱溟、陶行知、晏陽初等四位鄉村建設大師有著不解之緣。

  他們曾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先后在北碚開展鄉村建設實踐。盧作孚開展以文化教育和鄉村現代化為重心的鄉村建設,開啟了重慶鄉村建設的歷史先河;梁漱溟倡導推行“政教合一”鄉村建設模式,晏陽初籌建鄉村建設學院、培養鄉村建設人才,陶行知倡導“小先生制”等民眾教育。他們在當時的探索與實踐,為今日之和美鄉村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產業旺、村容美、農民富、鄉風和,一首清脆動聽的鄉村全面振興推進曲,正在巴渝大地激蕩回響。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