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來,廣東省東莞市以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帶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全域規劃,統籌推進,著力打造城鄉融合發展的“莞邑拾光”鄉村振興示范帶,加快繪就鄉村振興美好藍圖。
以資源稟賦打底色
繪就全域發展“規劃圖”
高規格謀劃推進。高站位謀劃,把示范帶建設作為新階段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帶”,將其納入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督查考評事項。高規格推進,成立專門議事協調機構,高質高效統籌推進示范帶建設。將“三江六岸”示范帶納入市委市政府“一心兩軸三片區”建設的重要內容,成立專項工作指揮部,由市長任總指揮、分管副市長任副總指揮,22個成員單位按職能落實,構建了堅強的組織保障體系。
全方位契合市情。對標省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指引,針對自然地理、城市空間、地域文化的差異,各條示范帶分別融合產業興旺、環境改善、風貌提升、鄉風文明、設施完善、治理有效等要素,突出打造各美其美、主題鮮明的綜合體。從自然地理格局來看,充分展現橫向半山半水、縱向高低分明的地域特色。“和美水鄉”示范帶突出水體為主的環境要素,重點規劃建設水鄉特色景觀;“湖光山色”示范帶突出山林生態風貌,重點規劃建設山林鄉村公園、鄉村棧道、觀景平臺等系列設施。從城市空間格局來看,充分契合市委市政府以中心城區、松山湖科學城、濱海灣新區構建的“三心六片”城市空間格局,“松湖融合”示范帶借助高新產業集聚、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山水兼具的優越條件,打造產城人融合的高品質示范片區,深度輻射周邊地區。從地域特色文化來看,深入傳承片區歷史文化并注重導入各類景觀建設,“濱海嘹歌”示范帶依托林則徐銷煙池、虎門炮臺舊址等優質歷史文化遺產,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和革命情懷;“客韻僑鄉”示范帶注重打造精品工程,傳承客僑文化深厚底蘊,展現客僑文化在新時代散發的獨特魅力。
多維度組織驅動。加強示范創建,先后組織開展市級特色精品(示范)村、鄉村治理“百鎮千村”、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示范點、休閑觀光農業示范點等創建或評選活動,通過建點示范、宣傳推廣,由“點上出彩”推動“線上成景”“面上開花”。借力智囊推動,充分發揮市鄉村振興促進中心專家智庫作用,聘請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專家團隊,對示范帶創建工作開展專題調研、實地走訪和研究論證,為示范帶建設路徑提供技術指引和理論支撐。
以精品項目增亮色
繪就宜居宜業“實景圖”
規劃引領打造“三江六岸”,建設“三生”融合項目標桿。“三江六岸”示范帶以中堂水道、汾溪河、東莞水道三條水系為依托,以打造石碣、高埗、萬江、中堂、莞城、東城等六個沿線鎮街的濱水景觀為載體,以發展文旅產業為重點,加快構建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融合發展空間。完善一組規劃方案。圍繞70公里岸線景觀、648處歷史資源、90公頃土地儲備、98個更新單元等豐富的景觀要素和歷史文化資源,分別從空間、生態、交通、文旅等方面制定專項規劃方案,涵蓋景觀提升、城市更新、文旅商業等項目,總規劃面積超過48平方公里。提升沿線濱水環境。市鎮兩級分梯次打造岸線景觀,其中,市級層面分三期建設濱水岸線示范段,總投資達8.6億元,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開放;鎮級層面負責轄區沿線景觀提升,如高埗鎮已完成“一環”親水綠道建設,石碣鎮南堤項目已完成示范段工程等。打造一批項目節點。推動舊村活化再塑,沿線打造一批精品項目,提升鄉村生活品質。如深挖歷史文化資源,構建“文化+”特色文旅線路,目前先期規劃建設的萬江街道鳒魚洲項目、莞城街道下壩坊項目等已建成并對外開放,成為都市白領的休閑消費“打卡點”。
用活資源打造“古梅鄉韻”,夯實“和美水鄉”示范本底。立足水鄉地區深厚的人文底蘊和豐富的旅游資源,著力打造水鄉風情與文旅產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示范綜合體。其中,“古梅鄉韻”作為麻涌鎮近年來打造的典型項目,通過落實“三個堅持”,從硬件上完善一批公共基礎設施,軟件上用活一批文旅元素,為建設“和美水鄉”示范帶夯實基礎。堅持黨建引領。項目串聯的麻一、麻二、麻三、麻四等4個村(社區)“兩委”班子注重宣傳引導,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巡查走訪等方式,大力宣傳舊村改造的積極意義,切實提升村民的家園意識和參與改造提升的主動性。堅持生態優先。落實專項整治資金2000萬元,大力開展村內河涌截污、清淤、復綠等工程,并成功引退了一批散亂污企業,全面消除了黑臭水體。同時,健全環衛常態化管理機制,推動全鎮環衛保潔、垃圾收運、垃圾終端處理的市場化管理,實現村(社區)環衛零負擔。堅持產村融合。通過統籌耕地資源、落實專項支持資金、大力宣傳推廣等措施,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同步提升。其中,以古梅生態農業園、嶺南盆景藝術園等兩個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串聯周邊農業產業園,大力發展農業休閑旅游;以汽車產業、糧油產業為核心的先進制造業、加工業產業集群,切實增強了村(社區)造血能力,為村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創客坊、漁人碼頭美食街、民俗風情街為核心的熱點商圈,為村民增收提供了更廣闊的途徑。據統計,2021年麻涌鎮村組兩級集體總資產88.61億元、經營總收入5.49億元,較2018年“古梅鄉韻”項目尚未建成前分別增長84.1%、91.3%。
產城結合打造“荔鄉紅韻”,推動農工文旅有機融合。為充分發揮東莞荔枝品牌價值,弘揚紅色文化、莞香文化、客家文化,“荔鄉紅韻”示范帶串聯厚街、大嶺山等鎮主要荔枝種植基地、紅色文化設施,打造集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紅色體驗等多功能融合發展的綜合體,累計規劃建設項目124項,總投資額達13.7億元。構建湖光山色片區。以第一產業為主導,立足片區特色農業資源、農副加工產業基礎和自然環境優勢,大力發展“互聯網+生態+農業”,加快建設一批農耕體驗園、“智慧農場”等,通過一二三產業相互疊加,推動生態農業、智慧農業、農業觀光、農耕體驗、農藝科普、農副產品加工同步發展。構建莞美智造片區。以第二產業為主導,立足片區高新工業園區集聚的優勢,將家居制造、電子科技、珠寶設計等工業與旅游相結合,以工業生產過程、企業文化、產品展示體驗、工人工作生活場景等為主要旅游資源,構建智能科技觀摩學習基地。構建紅韻農耕片區。以第三產業為主導,串聯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紅嶺驛站、東縱紀念館等紅色文化設施,升級一批紅色教育基地,將東江縱隊抗日歷史事跡、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各村文化公園、村史館、戶外田園等場景,講好東縱紅色文化故事,打造紅色文化游徑。
以政策措施提成色
繪就資源合力“能量圖”
強化資金保障。統籌財政資金,市、鎮、村財政累計總投入超過57億元推動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包括投入不少于17億元打造120個特色精品(示范)村、投入不少于8.73億元打造6個美麗幸福村居特色連片示范區等。撬動社會資本,借助市鄉村振興促進會、“6.30”慈善活動等平臺,發動社會企業參與市內鄉村風貌提升項目建設,2021年至今共有287家企業捐贈資金超過4200萬元,惠及項目超過130個。創新籌措模式,探索采取政府發行專項債券的形式推動項目落地實施,鼓勵引導各鎮街(園區)用好用足專項債券政策工具,企石鎮、道滘鎮分別獲批專項債資金7600萬元、800萬元,有力保障示范帶建設。
強化用地保障。落實每年安排10%的市級新增用地指標用于鄉村振興項目的政策,重點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次發達鎮村產業發展等項目傾斜,助力示范帶建設,目前已累計為119個鄉村振興項目落實新增用地指標超過4000畝。出臺東莞市實施點狀供地助力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對符合條件的現代種養業、鄉村休閑旅游業、人居環境設施等項目實施點狀供地,助力鄉村產業項目和城鄉環境提升項目的落地落實。
強化基礎支撐。項目驅動。結合特色精品(示范)村、美麗幸福村居連片、水鄉特色示范村、“四十百千”工程等建設行動,建設或升級了一批鄉村人文景觀,完善了一批基礎公共服務設施等,通過抓實一個個具體實在的項目,推動鄉村面貌“煥新顏”。目前已建成120個特色精品(示范)村、4個美麗幸福村居示范連片、16個水鄉特色示范村、7000多個“四小園”、400個“千村碧塘”,落實2萬多件人居環境微實事。產業帶動。示范帶借力片區產業優勢,融合發展農村美麗經濟,“荔鄉紅韻”示范帶立足國家級荔枝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做大做強莞荔產業,帶動周邊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加快發展,推動風景變“錢”景。文化聯動。目前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鎮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已實現全域布局,全市榮獲全國文明鎮的有10個、文明村(社區)5個、市級以上文明村占比達97%,市民群眾精神文明水平日益提升,為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帶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文化引擎。
(廣東省東莞市農業農村局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