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山路彎彎
時間:2023-08-01 02:14:10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周漢兵 字號:【

  很多往事可以忘記,但山路總也忘不了,被我銘刻在骨子里。這山路,好似密布的筋骨,連綴鄉村人多彩的故事。

  山路是父輩的依賴

  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在我的記憶里,父輩總是天不亮就奔忙在山路上,天黑了才從山路上返家。山路是他們的“詩行”。

  在父輩生活的鄉村,山和灣是相連的,往往是幾座山環抱形成一個灣。彎彎曲曲的山路,將這個山灣和那個山灣連通。眾多村民把自己一輩子都拴在這些山路上,忙忙碌碌在山路上往返。他們走著走著,就從青年變成了中年,又從中年變成了老年,最后大多就消失在山村里。

  我讀小學的時候,父親便重病在床,所以父親在山路上的身影在我的記憶里很是匱乏。倒是時常聽母親說起,父親是一個閑不住的人,干完農活他就走村串戶,賣些日雜用品,收購倒騰一些廣柑、枳實、知了殼等,不知疲倦地為生活奔忙著。

  父親病重,母親便成了“壯勞力”。那時候,農村沒有汽車、三輪車,甚至連木板車也是稀缺的。挑糞擔水、打麥收谷、采果砍柴都需要肩挑背磨,母親都得咬牙承受著。有一次挖紅苕,眼看天快黑了,地里的紅苕還有不少沒有弄回家。為了減少往返的次數,母親便往籮筐里多加了一二十斤。從紅苕地穿過幾塊地,就是一條山路。山路的起點是上坡,另一頭是下坡。下坡很陡,是村民用鏨子和手錘鑿出的石梯路。母親在前面吃力地挑著,我背著紅苕在后面吃力地趕著。眼看快走完下坡路,突然一只籮筐撞在了石壁上,母親的腿打戰,外面這只籮筐頓時滑出扁擔,失去平衡的另一只筐也隨即傾倒,紅苕順著山路滾了下去。為了抓住籮筐,母親用力往后拽,結果重重摔在石梯上。慶幸的是,沒有大傷,只是擦破了幾處皮。

  從那以后,每次從這條山路上走過,我心里都有一種說不出的難受。那個時候,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從這條山路走出去,再也不要回來。可母親依然在山路上行走,是為了讓我們走得更遠。

  我的高中學校離家有三十多里遠。一天,我正在教室里上晚自習,突然校外的幾個小混混沖入教室,不問青紅皂白打了我幾巴掌,這事在學校鬧得沸沸揚揚。區公所的干部聽說后,不僅要求這幾個小混混給我道歉,還責罰他們請電影隊在學校放了一場電影。

  母親不知怎么知道了這件事,竟冒著雨步行趕到了學校。她到達學校時已是中午,我從教室里跑出來,看見母親戴著草帽站在操場上,手里拿著饅頭和一瓶豬油,豬油里還有很多煎焦了的豬肉。我眼眶濕潤,接過了母親手中的東西。

  母親叮囑我說:“我來看看你,在學校一定好好學習。”隨后母親就堅持要趕回去,連午飯也沒吃。望著母親走出校門的背影,我的眼淚奪眶而出。我知道母親又得走三個多小時的山路,這一來一往就得七個小時呀。

  山路是我輩的紐帶

  從呱呱墜地開始,我就生長在農村。通過山路我走進了小學,走進了中學,走進了大學,也最終走出了山路,住進了城市。

  山路上留下了我太多的酸甜苦辣。無助時的酸、跋涉時的苦、摔跤時的痛、收獲時的甜……點點滴滴都滲透進腳下的山路。

  我讀初中時,中午需要學生自己帶米到學校統一蒸飯,每頓收費兩分錢。學校也收購學生家里的冬瓜、南瓜之類的。那一年,家里的一株冬瓜特別“爭氣”,一根藤上結了兩個冬瓜,收獲時竟然每個都有四五十斤,母親便讓我背一個到學校。星期一早上剛出門,天空突然下起雨來。翻過一個埡口,小雨陡然變成暴雨,塑料袋做成的雨具完全抵擋不了如注的暴雨,我被籠罩在雨幕中。有一段山路特別難走,不僅山高溝深,而且路面陡峭、濕滑。我小心翼翼,手腳并用。實在走不動了,我就靠在石壁上歇息一下,然后再一點一點往前挪。平時只需要二十多分鐘的山路,那天我走了將近一個小時。等趕到學校,早讀課已經結束。

  山路,以前都是原生態的土路。遇到不大的雨,雨過地皮濕,表層泥土松軟,一踩上去泥巴跟著鞋子起來一大片,走起來很沉重,往往走幾步就得折一個樹枝剝掉泥巴,有時干脆脫掉鞋子赤腳行走。如果連續幾天下雨,山路就成了泥漿,走在上面直打滑,不得不用谷草擰成繩子綁在鞋子上緩慢前行。雨后天晴,山路就成了“跳跳路”。這“跳跳路”走起來更費勁,每一腳必須踩在逐漸曬干的腳印上,不然就會被陷入泥潭里。而這腳印有大有小,距離也有長有短。我跨不進去距離長的腳印,只好跑起來往里面跳。如果用力過猛,或者踩得不準就很容易摔跤,要么向前傾倒,要么向后滑倒,弄得身上都是泥巴,狼狽得很。

  小時候鄉村常有露天電影、說評書。吃過晚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就會砍下一根竹筒,在里面倒滿煤油,制作出火把。頓時,彎彎曲曲的山路上,到處都是跳動的火苗,連綿幾百米。我提著火把,飛奔在山路上,心情是愉快的,腳步是輕快的。

  終于,我實現了“從山路走出去”的夢想,定居在城市里。但是,這心總也走不出山路,一直惦記家鄉的山路,于是不時往村里跑。

  不過,昔日的山路日漸荒涼,現在村子里的人也基本不走山路了,因為公路大多修到了院壩里,村民出行不是汽車就是摩托車。

  但我還是固執地喜歡這鄉村的山路,喜歡看山路上的腳印,喜歡欣賞山路兩側的樹木、野花,以及翩翩起舞的蝴蝶。彎彎的山路總給人想象和希望。“前方是絕路,希望在轉角。”因為很多時候我并不知道山那邊的情況,每當經過山路的轉角,眼前頓時豁然開朗,疲憊的雙腿一下多了前行的力量。

  在我心中,山路也就是“道路”。靜下心來慢慢攀登,這山路里面就有“道”。山路曲折盤旋、綿延向前,但總是朝著頂峰延伸,只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實在累了,可以歇歇腳,望望遠山,吹吹山風,喝口山泉,然后繼續趕路。

  山路是子輩的鄉愁

  對于“農三代”的子輩們,他們從小在城里長大,對山路很陌生,但對鄉村又總是充滿好奇和向往,希望父母能帶他們到鄉村走一走。我的女兒也一樣,每次走在那些彎彎曲曲的山路上,步履艱難,歪歪倒倒。每走一步,我的心都在發緊,生怕有什么閃失,有時還不得不跑到她的前面,為她選擇落腳的地方。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大學的一個暑假,女兒竟然自告奮勇擔任隊長,帶領七八名隊員,奔赴異地一個偏遠地方開展社會實踐,而且這一干就是一個多月。那些日子里,我的腦子里都在擔心她“不適應”,但她每天都是樂此不疲在鄉村的山路上奔走,完全沒有我料想的那么糟糕。

  像女兒這樣已適應了城市的眾多“新生代”,山路或許也成了像我一樣從農村進入城市人群的鄉愁。他們平常難得走上幾回山路,但因為他們的根脈還在,所以鄉音鄉情還在他們心底延續著。

  今日的鄉村,山路還在,但已不是昔日坑坑洼洼的羊腸小道,順暢的鄉村道路實現了通村達戶。彎彎的山路,承載了多少變與不變的鄉愁。山路,靜靜地躺在大自然的懷抱里,讓家鄉通向外面的世界,讓一代又一代的村里人走向外面,又讓一撥又一撥走向外面的人在某一個時刻被山路喚回。彎彎的山路,其實早已融入血液和生命里,難以割舍。走在這山路上驀然回首,我的腦海中久久縈繞的都是鄉村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