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開展的黨建幫扶調研小組與部定點幫扶縣——湖北恩施州咸豐縣何家溝村開展黨建結對幫扶工作,調研組走訪了多家農戶,深入田間、地頭、村舍,了解農業農村生產、生活和村民收入等方面的情況,與茶農、養殖戶、脫貧戶進行了深入交流,分享他們的幸福與煩惱,探討目前存在的困難與問題,有收獲也有思索。
何家溝村地處咸豐縣西部,2020年全村整村脫貧出列。2020年獲評“縣級先進黨支部”,2021年被評為湖北省生態村,當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2900元,同比增加14%。在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幫扶下,何家溝村全力奔著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奮力向前。通過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何家溝在基層黨組織建設、基礎服務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建設、良好村風民風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建設成效
基層黨組織建設成效初顯。2021年6月,何家溝村與原亂石窖村合并,同年10月,何家溝村支部委員會順利完成換屆選舉工作。目前何家溝村黨支部設有書記和駐村第一書記各1人,駐村干部3名,定補干部4人,支部共有黨員51人,預備黨員3人,常年在村黨員29人,60歲以下黨員13人。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明顯,在2021年村黨支部由軟弱渙散黨組織成功晉升為咸豐縣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全面改善。經過各級政府支持,何家溝村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和人居環境得到全面改善。全村完成通村公路、小組到戶路硬化30.3公里,極大改善村民出行條件;大力發展水利、電力、網絡通訊設施以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徹底解決了全村飲水難、電壓不穩等問題,4G網絡覆蓋全村80%,廣電網絡覆蓋全村,新建衛生室、文化廣場、便民服務中心、老年活動中心,設立圖書室2個,滿足群眾文化生活和公共衛生服務需求。大力實施危房改造30戶,實施人居環境整治,民居改造、改廁、改廚、改院130余戶。村級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水平和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
產業發展多頭并進。按照“一長兩短”發展要求,何家溝村確定以茶葉為主導產業、以種養為短期增收目標的發展方向,發展長期增收產業白茶643.4余畝、綠茶240余畝,已逐步投產,2021年采摘鮮葉近1萬斤。2022年加工干茶1.2萬余斤,發展箬葉150余畝,高山種植油茶512畝;養殖能繁母豬100余頭,出欄肥豬500余頭,仔豬1200余頭,家禽6000余羽,中蜂養殖基地建成并開始運行,發展中蜂300余箱,農戶散養中蜂300余箱。
人居環境有所改善。何家溝村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扎實推進人居環境整治,聘用村級公益性崗位人員,定期對村組道路、集中安置點、村中心場所進行清理維護;組織開展“最清潔農戶”評選活動;建成村內垃圾回收點20個,采取“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的處理模式,已建立并正常運行村內垃圾分類及轉運體系;完成集中居住院落的亮化工程及村委會周邊的綠化工程建設。近年來,何家溝村人居整體環境得到了全面改善和提升。
制約發展的問題
何家溝村堅持多措并舉,全方位,多維度,精準發力奔富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調研中,也發現了一些制約發展、亟待解決的難題和問題。
人口老齡化程度高,產業基礎薄弱。一是何家溝村的常住人口年齡偏大,絕大多數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缺乏主要勞動力,且村內以年老、體弱人員為主。黨支部書記表示,村里的現狀是年輕人不論在外能不能掙到錢,都不愿意回到村里種地。何家溝村經濟主要來源于茶葉種植和畜禽養殖,在走訪的農戶中發現,務農的一般都是老年人,學歷水平偏低,致富能力較弱,經濟發展缺乏人力保障。二是產業發展要有一定的規模化程度作保障,該村缺少一定數量市場影響力大的龍頭企業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大部分仍是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經營,規模化才是產業提質增效的基礎,主體帶動能力有限,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產業發展的效果。產業發展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發展壯大村級主導產業,才能使鄉村振興更具生命力。
市場體系薄弱,農民品牌意識不強。何家溝村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推動下,通過實地調查、征求村民意見、外出考察學習等形式,確定以茶葉和種植養殖作為切入點進行扶貧開發,但由于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產業自身發展不均衡,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健全,導致供求關系傳遞不暢,難以形成集群效應,銷售主要還是依靠本地傳統的銷售模式。并且大多數農戶基本上都是各自為戰,靠自身經驗,標準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茶葉想要走出去,除了打造高品質種植基地,還要把品牌宣傳出去。沒有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農產品內在的價值不能完全實現轉化,從而不能轉換成相應的收益。通過和農戶座談,了解到很多養殖黑豬的農戶,都是自己走出去聯系銷路,由于運輸成本較高以及沒有固定銷路,導致收入出現不穩定的現象。可見提升農產品品牌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才是農戶持續增收的保障。
科技支撐力不足,產業融合度不高。一是由于缺乏科技支撐,人們常說,農業發展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何家溝村其他產業資源還未充分開發利用,大多數農產品以單一原料和初加工產品為主,且加工能力低,帶動能力差,無法提升品質。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深加工開發的產品少,沒有充分利用電商平臺等新媒體銷售渠道,造成好的受消費者歡迎的農產品銷售不出去。二是單純以種植為主獲得收益還是比較有限,達到鄉村振興的目標還很難實現。應該堅持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向環境要生態、向環境要產業,既保護生態,又富裕“口袋”。何家溝村應尋找一條生態循環農業與特色種養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然而其目前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程度還欠缺,鄉村生態旅游業也沒有充分開展,村里產業鏈和價值鏈未能健全和延伸。
缺少人才支撐和政策保障。實施鄉村振興,農民是主體,人才是關鍵,政策是保障。一是何家溝村地處偏遠地區,整體山高路遠人分散,對于年輕人才沒有吸引力,在農業發展中缺少人才技術支撐,是制約鄉村振興發展的一大難題。二是政策保障不完善。調研中發現,種植養殖業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農戶保險意識薄弱,沒有穩定的農業保險政策支撐,農戶不愿意輕易投入大規模生產發展。始終采取小本經營方式,只能“解決溫飽”。何家溝村集體經濟發展規模上不來,原因在于招商引資政策和人才激勵配套政策不完善。
建議對策
如何在產業發展基礎薄弱的何家溝村找到致富的持久動力,持續鞏固脫貧成果,扎實推進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這是一項任重道遠的艱巨任務。
堅持黨建引領,加強定點幫扶。基層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保證,要不斷加強政治建設,提高政治能力。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中綠華夏有機中心黨支部加強與何家溝村黨支部聯絡,豐富支部“三會一課”活動,切實增強兩個支部班子關于何家溝村鄉村振興發展的使命感、責任感,以實際行動提升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在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堅持“志”“智”雙扶,通過黨建交流、技術培訓、走訪慰問等多種形式,積極倡導農村黨員帶頭勤勞致富,增強農村黨員干部在發展生產、群眾工作、改革創新、推動發展等方面的能力和信心。聯學共建可以對何家溝村支部班子成員、村民小組長、優秀種植養殖戶、企業骨干等提供宣講相關政策理論的幫助,村黨支部也選派優秀業務骨干來京學習鍛煉,加強雙向聯動互通。
多方聯絡協調,促進產業發展。深入一線,扎根基層,動真情、真幫扶,因地制宜地將鄉村振興先進經驗運用到何家溝村鄉村振興中來,以人才、項目、資金等工作支撐為突破口,對何家溝村進行全方位幫扶,探索出了助力定點幫扶的新思路、新方法。一是協調相關部門,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符合恩施特色的綠色有機農產品。二是協調整合村個體戶資源,設立農業合作社,逐步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三是與相關部門協調,加強對綠色有機農產品的宣傳以及生產、認證等方面指導,拓展全鏈條幫扶,在產前、產中、產后采取積極有效的幫扶措施,減免認證費用,提供技術培訓,促進產銷對接,不斷拓寬何家溝村綠色優質農產品銷售渠道,提升特色優質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著力提升何家溝村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助力實現產業興旺。
注重品牌建設,打造鄉土品牌。加強“兩品一標”認證,提升全村農業標準化和品牌化水平。依托 “兩品一標”的行業資源,從何家溝的地域特色和產品特點出發,進一步規范茶葉、土豬、蜂蜜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增加產品的效益,從而找到致富的著力點和突破口。何家溝村良好的生態優勢助力打造富硒白茶,可以通過提升農產品質量和品牌效應來推動農產品提質增效,有效連接一二三產業,通過市場拉動、品牌推動提升產業融合的綜合效益;要借助農業公共品牌的影響力,積極開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工作,形成“公共品牌+企業品牌”“公共品牌+產品品牌”等多種形式的品牌疊加效益,打造鄉土品牌,把品牌的“面子”變成農村增收的“票子”。
加強人才培養,強化主體力量。咸豐縣乃至恩施州有著非常廣闊的“兩品一標”農產品市場。綠色和有機農產品種植、養殖,以及企業經營、市場開拓等領域,都需要專業人才深度參與其中。人才是推進產業振興的主體力量,尤其是何家溝村,地處大山深處,正是因為沒有吸引人的工作崗位,導致人才流失嚴重。在政策制度方面有所側重,爭取吸引來多方面、多層次的專業人才,引導大學生回鄉創業,鼓勵區域外的各類人才投身到當地,加大對本土人才和新型農民的培養,使之“走出去”“回得來”“留得住”,為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空間和環境。同時,要加強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不同主體對脫貧地區的帶動強度,發揮經營主體在產業發展中的引擎作用,提高產業發展效率。龍頭企業是推動鄉村振興主力軍,他們通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信息等,提升脫貧戶技術水平和專業生產能力;農民合作社通過聯結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幫助普通農戶提升技術水平、掌握新技術,提供新模式,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為民多辦實事,引領鄉村振興。通過支部黨建工作,引導中綠華夏有機中心黨員干部深入農村、深入基層,傾聽農民呼聲,了解群眾困苦,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提升黨員干部為民務實情懷。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發現真問題,真發現問題。針對相關問題,因地制宜,因人幫扶,因材施教,確保何家溝村在鄉村振興中不掉一戶,不丟一人。從村集體的農業、產業發展入手,適時調整產業發展結構,找到村集體經濟效益低下的難點、堵點,發展生產力,提供就業崗位,讓老百姓們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
(作者單位:中綠華夏有機產品認證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