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作為2022年土壤三普試點縣之一,緊密結合縣域實際,強化組織,系統謀劃,統籌推進,按時完成了試點工作任務。
強化組織領導,
狠抓責任落實
圍場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將土壤三普工作作為當前三農工作重要任務抓好落實。一是高位推動,強化保障。縣政府成立縣長任組長、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的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建立聯動機制,各成員單位、專項工作專班和技術小組,協作配合、形成合力,確保工作有序開展。二是制定方案,明確任務。圍場縣立足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的“兩區”定位,制定了《圍場縣第三次土壤普查試點實施方案》對全縣的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土壤的“全面體檢”,摸清土壤質量“家底”為目標,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提供技術支撐。三是明確責任,密切配合。明確了縣級、各鄉鎮政府工作職責和技術支撐單位職責,從11個區域站選調22名熟悉當地氣候、人文地理及相關情況的業務骨干,擔任現場向導和普查技術導員,形成各負其責、上下聯動、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提前謀劃實施,
高效形成試點成果
圍場縣地處北方高原和壩緣山地區域,地形復雜,土地利用類型多樣。為推動按時高質量形成試點成果,圍場縣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縣土壤普查辦”)嚴格執行《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印發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試點縣成果清單及形成方法的通知》文件要求,積極謀劃,周密組織工作開展。一是提前謀劃,充分發揮專業技術優勢。試點縣土壤外業調查采樣工作開展前,在河北省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河北省土壤普查辦”)的統籌下,組織省內外專家對試點成果的編制思路、內容清單和編制大綱提前進行充分的交流討論,制定成果匯交匯總招標技術標準,提前謀劃完成招標工作,開展試點成果匯總匯交。充分發揮試點成果編制技術支撐單位土壤調查、土壤分類、地理信息、植物營養、數字制圖等專業類型全、成果編制技術強的優勢,實施成果編制任務分組包干制,分工負責、協同推進,責任到人。二是加強調度管理,協同推進成果匯總匯交。縣土壤普查辦建立成果編制例會制度,由技術支撐單位定期填寫成果形成情況調度表,并對成果編制進度、編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需要河北省土壤普查辦配合解決的問題和事項等進行專項匯報,縣土壤普查辦協調縣農業農村局、自然資源局、林業和草原局、水務局等部門協同配合,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共同完成試點成果編制任務。三是尋求全國土壤普查辦專家指導,提高成果編制質量。在試點縣土壤類型制圖、土壤農業利用適宜性評價、耕地質量等級評價和數據庫建設等成果形成過程中,積極參與全國土壤普查辦組織的技術培訓會和工作交流會,及時反饋成果編制中出現的問題,協調解決途徑。積極對接全國土壤普查辦相應負責專家,邀請土壤三普國家級技術專家通過現場指導、遠程視頻線上指導等方式開展技術指導,按全國土壤普查辦下發的技術規程規范要求進行成果編制,確保數據匯總匯交工作高質量、高效率完成。四是銜接已有成果,提高試點成果適用性。在成果編制過程中,充分利用測土配方、縣級“十四五”規劃、國土三調數據庫、2014-2022年高標準農田項目資料、2017-2021年土地整治項目新增耕地數據等已有的成果,并與土壤二普歷史成果進行多方位比較,聽取當地農技人員意見建議,修訂完善試點工作報告、技術報告、土壤農業利用適宜性評價結果、宜耕地質量等級評價結果,不斷豐富土壤屬性分布、地理標志農產品分布等專題分析成果內容,確保編制成果符合圍場縣實際,提高試點成果的適用性。
充分利用成果,
推動提質增效
圍場縣通過分析土壤二普和土壤三普期間約40年內塞罕壩林場土壤理化性狀相關數據的變化,剖析土壤作為最基礎要素,支撐塞罕壩實現從“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到“河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翻天覆地變化。針對土壤障礙因素提出土壤質量建設方案,助力塞罕壩及周邊區域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提升。一是謀劃培肥改良措施。充分運用本次土壤三普形成的宜耕地質量等級評價圖等成果,研究提出土壤培肥改良舉措,5年內將圍場縣耕地質量提升0.5個等級。利用土壤農業利用適宜性分布圖、特色農產品生產區域土壤專題調查圖等成果,因地制宜發展地道中藥材、林果等特色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二是實現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利用土壤類型圖、土壤農業利用適宜性評價圖等成果,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分區域、分作物推廣滴灌、噴灌、微噴灌等水肥高效利用技術。實現到2025年糧食作物肥料利用率達43%,化肥用量零增長,推動環境進一步改善提升。三是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利用土壤三普數據成果、數字化圖件成果及文字成果,推動圍場縣耕地質量等級保護提升、特色農產品布局、生態環境保護等工作,助力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三農場景,貢獻圍場力量。
(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第三次土壤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