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黑龍江黑河新立村 移風易俗“新變化” 撐起文明“新面子”
時間:2023-06-06 01:30:32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 字號:【

  黑龍江省黑河市遜克縣松樹溝鄉新立村位于縣城以南23公里,全村戶籍271戶、人口678人,耕地面積1.75萬畝,人均收入1.7萬元。

  近年來,松樹溝鄉新立村立足實際、完善制度,發揮民風淳樸優勢,為移風易俗立規矩,引導廣大群眾養成勤儉節約、文明有禮的生活方式。提到如今的喜人變化,村民們很是感慨:“開展勤儉節約、移風易俗活動以來,鄰里糾紛、家庭矛盾明顯減少了,村民之間互相幫助、文明向上的氛圍濃了;村民辦喜宴鋪張浪費的現象也少了,簡樸節約的風氣更濃了。”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破除迷信漸成風尚,展現出了一幅文明和諧、美麗幸福的新畫卷。

  摒棄陋俗樹典型,把“移風易俗”入村規。“團結友善親鄰里,遠親不如近鄰強。和睦鄰里很重要,遇到困難互相幫”。這些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句子,是新立村結合實際,挨家挨戶征求村民意見后修訂完善的村規民約。為加快移風易俗的步伐,樹立文明新風,新立村發出了《關于移風易俗的倡議書》,整治規范殯儀行為,倡議家人去世后不準超期辦喪、不準大操大辦、不準擾民辦喪、不準違規出殯。倡議書發出后得到了群眾的積極響應,紛紛承諾從自己做起,帶頭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用實際行動爭做移風易俗、樹文明新風的倡導者、傳播者和踐行者。兩年來,全村減少大操大辦10多場,節省開支20多萬元,新立村的老黨員表示,“大力提倡厚養薄葬,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敬老愛老的道德品質,也是老人們最想得到的幸福晚年”。新立村把遵紀守法、村容環境、移風易俗、孝老敬親等內容寫入村規民約,使文明新風有了明確導向。

  文藝匯演倡新風,把“文明餐”搬上大舞臺。“節目表演的就是我們自己的身邊人、身邊事,特別有意思!”百姓“點單”,村文藝隊“送單”。新立村以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為載體,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作用,凝聚村民智慧,引導群眾編群眾演,組織參加全鄉文化廣場操舞展演、籃球比賽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把文明文化大餐端上群眾戲臺。以質樸的語言和真誠的表演,講文明事,話文明風,勸改陋習,編排了鄉村文藝匯演等10余個節目,使廣大群眾深深體會到文明的力量和作用,活動已組織15場,參與群眾3000余人次。新立村通過一場場文化活動,將反對封建迷信、鋪張浪費等內容轉化為群眾易記易懂、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故事小品,讓廣大群眾在共享共樂中易風化俗。同時,將移風易俗宣傳教育融入“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利用清明、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組織開展文明祭祀、家庭團圓、敬老孝親等活動,以科學、健康、文明的文體活動取代陳規陋習。

  破立并舉揚正氣,把文明清風“吹”入人心。破舊立新,重塑新風。新立村打出一“破”一“立”兩張牌,通過嚴控喜事大操大辦,利用核心價值觀引領導向,集中整治頑癥惡疾。開展移風易俗測評,以創建文明村、開展文明示范戶等舉措來全力推進移風易俗工作。廣泛開展評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明道德、婚喪禮俗等講文明樹新風內容上墻,通過大喇叭、村民微信群、小視頻等形式,宣傳文明新風,利用“學習強國”平臺、“秀美松鄉”微信視頻號,發布文章39篇、直播120次,群眾隨時聽、隨時學;充分發揮新鄉賢宣講團作用,探索“面對面+點對點”宣講模式,讓老百姓“聽得懂”“學得進”“弄得清”。成立黨員骨干“理論宣講團”,每人每月至少到所包村(屯)宣講1次。把開展文明家庭、身邊好人、好媳婦、好婆婆等評選活動與移風易俗活動掛鉤,倡樹孝老愛親、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家庭美德和社會風氣。依托農村文化廣場,開展大規模、高密度的“送”文化活動,熏陶新鄉風。充分發揮新鄉賢在移風易俗中的作用,以“新鄉賢議事會”為主要載體,將居民“紅白事”納入議事重點,通過發揮自己的親緣、人緣優勢,以入戶宣傳、集中評議、兌現獎懲為手段,通過各類渠道支持參與移風易俗工作建設,厚植文明新鄉風。同時,對農村黨員干部婚喪嫁娶嚴格監督,讓黨員干部帶頭做到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為群眾樹立標桿。

  脫貧攻堅展形象,把“精氣神”注入骨子里。以前借錢結婚、因婚致貧、結婚窮兩代的“天價”彩禮,讓當地的不少家庭苦不堪言,甚至負債累累。而如今移風易俗帶來了極大的轉變,村民紛紛表示“以前家里為了孩子娶媳婦,操碎了心,現在好了,在移風易俗的好政策下,家里的兩個孩子都成家了,而且還省下了十幾萬元”。近年來,新立村引導廣大群眾改變觀念,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自覺摒棄陋習,培育文明新風和現代文明新觀念,激發深蘊于鄉土社會中的道德力量,讓新型婚俗理念入腦、入心,營造良好的婚喪嫁娶氛圍。婚禮體面了,賓客禮“輕”了,男方壓力小了,情誼卻不減,大家臉上、心里都樂開了花。移風易俗不僅讓尋常人家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物質“福利”,更走進了群眾心里。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