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海南省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現代化的設施、多功能立體化的養殖模式,讓人耳目一新。
文昌是海南省重要的魚苗繁育和水產養殖集中區之一,對蝦苗種產量占全省的80%以上,被譽為海南“蝦苗谷”。近年來,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立足自身特色優勢,按照“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閑漁業走”的總體思路,緊扣“南海深藍漁業”和“南繁水產種業”兩大核心,創新探索多層立體工廠化養殖模式,科學引導漁業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資源節約、產出高效、產品安全、環境友好的現代漁業發展道路。
護好生態
鼓勵養殖戶“往岸上走”
馮家灣產業園位于文昌市東北角沿海,北鄰清瀾港、南鄰潭門國家級中心漁港,具有良好的漁業產業發展基礎,長久以來就是全國著名的水產種苗產地和集散地,蝦苗產量一度占全國市場份額的30%,是海南最大的南美白對蝦苗種生產基地。優勢明顯的各類基礎要素,為產業園鋪就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曾經的馮家灣,養殖廢水直排大海,常年粗放式的水產養殖模式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海水養殖污染、部分區域沙灘淤泥化……
是要眼前利,還是為長遠計?
2020年,文昌市開始規劃建設馮家灣產業園,鼓勵當地養殖戶“往岸上走”,讓水產養殖“上樓”。這樣既解決養殖戶的生計問題,又通過集中處理養殖尾水,達標排放改善周邊環境。
與原有單層養殖相比,多層養殖模式的土地利用率、空間使用率顯著提高,將養殖設施平面用地利用率從常規的50%提高到85%甚至130%以上,增加了單位土地的養殖產出。同時也保障了養殖環境相對穩定、可控,避免臺風、暴雨等惡劣天氣造成的損失。
馮家灣產業園通過廠房租用優惠、科研人員為養殖戶提供養殖技術服務等一系列措施,促進退養漁民在園區內轉產再就業。文昌市會文鎮成立了馮家灣海水水產種苗孵化基地建設指揮部,引導養殖戶抱團發展,成立文昌花螺養殖專業合作社,注冊東風螺等名優水產品商標。園區鼓勵有養殖技術的村民和企業合作,村民出技術、出勞力,企業出資金、租廠房,園區做擔保,銀行出貸款。此外,多種水產品育種保險產品的問世,也為養殖戶的“錢袋子”提供了政策保障,激發養殖戶入園的信心。
據馮家灣產業園第一家入駐個體養殖戶介紹,2022年養殖石斑魚苗,出苗6批次,共計30萬尾,利潤110萬余元。“通過產業園第一批入駐養殖戶的先行先試,也再次驗證了‘上樓養殖模式’的生產科學、收入可觀。”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管委會副主任歐陽吉隆說。
統一深海取水、尾水處理,也是馮家灣產業園堅持綠色發展的一大亮點。為了避免園區用水亂采亂取,造成對地下水和近海生態環境的破壞。產業園規劃建設了深海取水工程,采用海水“重力自流+泵送”取水工藝,從近海岸兩公里處取水,通過管道連通自流至靠近海岸的調節池內,用水泵將海水從調節池輸送至園區供水,滿足園區供水需要;針對尾水污染問題,園區構建了“沉淀過濾+生態攔截溝渠+魚蝦貝藻吸收+固化微生物強化處理”的四級工藝治理方案。養殖尾水經采用加藥混凝工藝預處理后,排入復合濕地進行四級生態強化處理,尾水達標后,排放至周邊水域。
轉型升級
推動漁業三產融合發展
近年來,園區為促進轉型升級,在已形成的“繁育推一體化”“產供銷一體化”產業體系基礎之上,繼續延伸產業鏈,將發展休閑漁業、打造多產業、多組合、多元化的生態漁業作為下一步著力點,推動一二三產業之間緊密相連、協同發展。
馮家灣漁業產業園通過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大“三產”的目標任務,打造以海洋水產種業為特色,集水產科研育種、種苗繁育、綠色健康養殖、倉儲物流、商貿交易、教育培訓、質量檢測檢疫、科普教育、科技孵化、數字漁業示范、休閑漁業等功能為一體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綜合性園區,促進產業相互滲透和交叉重組,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培育新業態,為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示范區整體建設提供支撐。
同時以南海海洋文化及原生態漁鄉文化為特色,以馮家灣旅游區為依托,將進一步結合周邊地區共同發展養生度假漁業、時尚漁業博覽、健康運動漁業,開展休閑垂釣、漁事體驗觀光、魚鮮餐飲、民居民宿、科普教育等項目,著力推進休閑觀光和參與體驗型休閑漁業發展。
創新驅動
打造水產種業基地
馮家灣漁業產業園以水產養殖集約化、工廠化、智能化發展為目標,將傳統池塘養殖模式向生態養殖模式轉變,單一的設施漁業將向復合型漁業轉變,科技的創新,為園區注入了發展的強勁活力。
因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優勢,使得文昌市在水產苗種培育方面有季節長、上市早、成本低、苗種優的特點。那么,產業園是如何通過選育優良品種實現生態、經濟和民生效益的同步提升?
在文昌本土,地方養殖企業經過多年積累,探索開展養殖技術的革新,在育種、養殖、病害防控、加工等領域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技術,帶動一方經濟的發展,并引入園區。
截至目前,園區已引進山東渤海水產、藍海水產等29家養殖企業和科研院所,第一批入園的13家企業項目已動工建設,其中渤海水產項目、藍海、鯤誠、慈德、祿泰等企業項目已投產。現主要養殖品種為方斑東風螺、南美白對蝦和東星斑等,逐步形成科研育種、種苗繁育、飼料供應以及產品銷售等產業鏈,逐步形成了立體化養殖技術體系。
此外,依托水產技術推廣站、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的科研團隊,園區規劃建立育種聯合研究中心,開展水產原良種的引進、繁殖、選育、供種保種、提純復壯、檢驗檢疫、養殖推廣、產品質量檢測、技術服務等工作,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
同時,園區按照打造全國水產種業研發和生產新高地的要求,創建馮家灣水產苗種品牌,從強化品牌體系建設、健全品牌管理制度和完善品牌營銷網絡三個方面提升馮家灣漁業產業園種苗品牌價值,增強國內國際影響力與市場競爭力。
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如今的馮家灣漁業產業園正朝著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魚與熊掌兼得”的目標探索奮進。
(作者單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