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和美鄉村,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任務。浙江是中國美麗鄉村的發源地,鄉村建設工作起步早、動作快、思想超前、措施完善,給浙江鄉村帶來了歷史性的變化,給農民群眾帶來了全方位的實惠。近期,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調研組赴浙江省開展美麗宜居鄉村調研,梳理分析浙江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主要做法、取得成效及典型經驗,為各地開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提供借鑒參考。
深化“千萬工程”龍頭作用,描繪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近年來,浙江省持續加大對鄉村建設領域投入,從“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到“千村精品、萬村美麗”再到“千村未來、萬村共富、全域和美”,不斷推動資源要素、人口產業、公共服務向鎮村有序集聚,全域美麗“大花園”基本建成,和美鄉村處處可見,現代版富春山居圖逐步呈現。
注重高位推動,描繪鄉村新貌。浙江省歷屆黨委和政府堅持把“千萬工程”列為“書記工程”,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職能部門實施、多方共同參與的工作體系,形成“五級書記”共抓共管的推進機制。先后制定了《浙江省深化“千萬工程”建設新時代美麗鄉村行動計劃(2021-2025年)》《關于開展未來鄉村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加快構建“五團發展、百帶共富、千村未來、萬村精品、全域美麗”的新時代和美鄉村新格局。
注重規劃引領,合理優化鄉村布局。浙江省注重規劃先行,選聘了一批駐鎮規劃師,協助鎮村開展規劃設計,從村莊實際出發,把握好整治目標、建設程度、推進速度與財力承受度、農民接受度的關系,將美麗城鎮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城鄉景觀風貌整治提升、千年古城復興行動、未來鄉村建設等內容有機結合,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
注重制度規范,宜居創建有章可循。浙江省率先用標準化手段推進鄉村建設,先后頒布《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規范》《村莊整治規劃設計指引》《村莊規劃編制導則》《美麗鄉村標準化示范村建設實施方案》《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規范》《浙江省新時代美麗鄉村認定辦法(試行)》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細化了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的底線剛性要求、主要內容、提檔升級和特色發展方向,逐步形成比較完整齊全的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標準化指標體系,帶動浙江省鄉村建設走上科學、規范、高效的發展道路。
注重長效機制,創建成果鞏固提升。浙江省每年召開高規格現場會,對全省鄉村建設工作作全面動員部署。建立了穩定的財政保障機制,將城鄉建設用地調節收益優先支持鄉村建設,2019-2021年,累計安排省鄉村振興績效提升獎補資金58.53億元,獎補資金統籌安排用于支持基礎設施提檔升級、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改善、長效管護等方面。建立了科學的考核激勵機制,將鄉村建設工作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實績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并作為鄉村振興考核重要內容。
秉承“三生融合”發展理念,打造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浙江省以綠色發展為引領,推動鄉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已建成美麗鄉村示范縣56個、示范鄉鎮610個,風景線665條,特色精品村1835個,美麗庭院240多萬戶。中辦、國辦專門發文向全國推廣浙江經驗,“千萬工程”榮獲聯合國環保領域最高榮譽——聯合國地球衛士獎。
人居環境穩步提升,村莊從“整潔美”邁向“生態美”。農村人居環境和“三大革命”整治基礎不斷夯實,全省建成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站點1217個,生活垃圾基本實現“零增長”“零填埋”。推廣公廁“所長制”,全省現有標準化農村公廁6.7萬座,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覆蓋率99%以上。建立了“五位一體”的污水處理設施運維管理體系和運維管理服務平臺,基本實現規劃保留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設施全覆蓋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維護全覆蓋。
鄉村基礎設施持續完善,讓更多農民過上新村美、生活甜的好日子。主要基礎設施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和城鄉間互聯互通,全省通公路村占比超99.9%,農村公路優良中等路比例超85%。全面實施農村飲用水達標提標行動,農村飲用水達標人口覆蓋率超95%,實現城鄉居民同質飲水。全省所有行政村實現5G網絡全覆蓋,農村地區寬帶網絡與城市基本實現“同網同速”。實施公共服務均等化,一鄉鎮一公辦中心園實現全覆蓋,村衛生室規范化率達78.3%,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實現鄉鎮全覆蓋。
鄉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鄉村既有“好風景”又有“好錢景”。通過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引入企業聯農帶戶,把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成果轉化為美麗經濟,全省共創建A級景區村莊10083個,發展農家樂經營戶2.12萬戶,2021年鄉村休閑農業總產值453.2億元,接待游客3.8億人次。村集體以土地等資產入股,發展景區經營、物業經營和配套服務等產業,2021年底,浙江省行政村基本實現年收入20萬元以上且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上,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37年居全國各省區第一,浙江已成為全國城鄉收入差距較小的省份之一。
鄉村善治水平鞏固提升,不斷展現和美與共新風貌。浙江省大力構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認定了6000多個善治鄉村,推動1300多個鄉鎮、2萬多個村社黨組織爭先創優、全面創強。通過以文化禮堂建設為抓手,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建成了近2萬所文化禮堂,在500人以上的行政村中覆蓋率超97%。將積分制有效融入“善治”鄉村建設,“三治積分”成為全國在鄉村治理中推廣運用積分制的典范。創新數字化治理模式,打造“浙江鄉村大腦”,用數字化、智慧化手段賦能鄉村治理。鄉村建設讓鄉風文明成為一種行動自覺。
浙江省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經驗啟示
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是一項全面的、綜合的系統工程,其豐富內涵已拓展到環境、產業、風貌、文化、鄰里、健康、交通、治理等各個領域,在推進過程中需要多部門統籌協調,多渠道要素整合,多主體綜合發力,多方式創新機制,同步建立起科學規范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和評價體系。而浙江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在路徑模式、政策保障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實踐,涌現出如“全域秀美·美麗鄉村”嘉善模式、“鄉村智治”德清模式、“新時代美麗行動”上虞模式等一大批典型模式,為各地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及管理提供可學可鑒的成功經驗。
堅持黨的領導是凝聚鄉村建設合力的組織保障。辦好農村的事,關鍵在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始終堅持和完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從浙江鄉村建設經驗來看,歷屆黨委政府一以貫之、久久為功推進“千萬工程”,與時俱進建設美麗宜居鄉村,農村處處皆景,家家安居樂業。各地應進一步強化思想認識,提高政治站位,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上來,認真學習領會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內涵要義,研究制定十四五時期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目標任務、實現路徑和工作機制,讓各級、各行業部門積極主動參與進來,形成鄉村建設的強大合力。
堅持完善機制是推動工作落實的重要法寶。工作機制是貫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各個環節、推動鄉村建設行動有效運行的重要手段。為繪就新時代和美鄉村新圖景,浙江省構建完善了黨建統領的統籌機制、共建共享的參與機制、密切配合的保障機制、科學合理的管控機制,舉全社會之力推進鄉村建設。各地應建立健全“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長效工作機制,積極探索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方法路徑,在資金、用地方面創新舉措,統籌好各級各類資金和配套政策,解決好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怎么建、為誰建、誰去建、誰來管”的問題。尤其應積極挖掘基層在鄉村建設過程中提煉的典型經驗做法,把好經驗、好做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來,廣泛推行;將群眾認可、效益突出的措施形成政策體系,施之長遠。
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能有力破除城市和鄉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的制約瓶頸,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鄉村宜居宜業。浙江省通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促進縣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為高質量創建鄉村振興示范省打下了堅實基礎。各地應加快推進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破除制約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暢通城鄉資源要素雙向自由流動渠道,促進市場、人才、資金、土地、科技等要素更多向鄉村集聚,在農村創造更多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機會,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和公共服務水平提升、人居環境全面改善,實現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目標。
堅持數字技術賦能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最優路徑。隨著新一代數字技術的蓬勃發展,運用新興信息技術推動鄉村建設正成為助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重要手段。“十四五”是實施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將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列入鄉村建設“八大工程”之一,推進數字技術與農村生產生活深度融合。浙江省通過升級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加快推進寬帶、5G基站等進村入戶,率先實現鄉鎮5G網絡優質覆蓋、行政村5G網絡基本覆蓋,為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提供智能化服務,農民群眾生活品質不斷提升。各地應看齊農村現代化主攻方向,抓住數字化機遇,聚焦重點領域和短板弱項,深化農村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建設,推進智慧農業、農村電商、農村大數據治理平臺等建設,加快補齊鄉村數字基礎設施短板,提升鄉村治理數字化能力、信息服務水平和農民數字素養,以鄉村“智治”推動鄉村社會更加和美宜居、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