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記:江澤民同志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全國人民都在沉痛悼念。緬懷之際,使我想起許多跟隨他采訪的點點滴滴。往事歷歷,印象最深的當屬黔桂這一次。當我打開手機準備寫稿時,忽然想到曾經有一些歷史資料,應該找出來看看。翻著翻著,看到有幾頁帶有“柳州飯店”標簽的信紙,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小字。再細看,是一篇草稿。想起來了,當時出于感動,隨著江澤民同志考察的大隊伍一到柳州,便連夜將采訪記錄整理出來。不知后來什么原因,可能被其他事務耽擱了,回來后居然沒有完稿并發表(當時發稿嚴格,公開只發表了一篇我和新華社何平等聯署的新聞)。現在正好把它整理出來,和大家共享。也是對江澤民同志的悼念吧。江澤民同志對貧困群眾的深情,以下文字表露的只是鳳毛麟角。但見一斑,當可窺全豹吧?
在隨江澤民同志國內考察的活動中,記憶最深的當屬1996年10月,到貴州、廣西的那次。不僅因為那次考察橫跨兩個省區,考察點多(從某點到某點行程表A4紙達10頁之多),更因為這是一次以扶貧為重點的考察,所去考察點是真正的貧困區,屬于我國自然環境最惡劣,生活條件最艱苦,貧困現象最嚴重的大石山區。
喀斯特地貌和高寒山區決定了這里人們生活的艱辛。早幾年,我和人民日報廣西分社鄭盛豐社長,做“五區新氣象”采訪時,差不多跑遍了全區。農民們冒著艱險在一望無際布滿嶙峋怪石的陡峭山坡上,一點點尋找能夠下種的土地,撒下幾粒玉米種子,然后“望天收”的場景,給我留下難忘印象。由于采訪時間緊,當時未能深入更多鄉村,只是中途路過看了些人家。這次隨江澤民同志考察,到的就是大山里的最貧困山村和貧困人家。
此前不久,江澤民同志剛剛沿著開通運營不久的京九大動脈,考察了沿線的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隨后在北京主持召開了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本人也參加了,并撰寫了人民日報社論。這顯然是一次為落實會議精神作進一步部署而做的專題考察。前后十天時間,他差不多晝夜兼程,先后考察了貴州省的遵義市、畢節地區、六盤水市、貴陽市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柳州、百色、桂林等多個貧困村組和貧困戶。親眼看到和親身體驗到了貧困地區群眾生活的困苦。在和干部群眾促膝談心時,他說,中央決心已下,目標明確,攻堅的部署已經展開,現在關鍵是振奮精神,抓好落實。說這次考察就是為此而來的。
(一)
11月25日,專機從北京西郊機場出發,一到貴陽,馬不停蹄,立即轉乘火車赴遵義。結束遵義會議舊址參觀,接見老紅軍代表,向紅軍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籃等活動后,來不及多看一眼市容,連夜又立即登上專列。一邊在火車上過夜,一邊趕往下一站畢節。
畢節高寒山區,老百姓世世代代處于貧困當中。改革開放多年,經濟發展的大潮似乎還沒有從東部到這里,城鄉基本都還處于不發達和貧困狀態。
專列在云貴高原上走走停停,天亮停靠在一個叫做大灣的小站。大家跟著江澤民同志下了火車,立即換乘汽車向國家重點扶貧縣赫章縣出發。烏蒙山濃霧緊鎖,高寒陰濕,山路崎嶇陡峭。江澤民同志一定要到最有代表性的貧困地方,親眼看一看最貧困農戶生活狀況。越過崇山峻嶺,經過將近兩個小時的顛簸跋涉,終于來到了珠市鄉興營村海子村民組。
這里生活著153戶彝族群眾,有97戶、413人處于貧困線以下。上一年,全村口糧人均只有105公斤,人均收入266元。多數群眾要靠外出挖煤維持生活。
江澤民同志走下汽車,四面八方圍上來的群眾立即歡騰起來。這個村民組有50戶人家,高高低低散落在周圍的山崗上。江澤民同志在群眾的簇擁下,踏著潮濕的山石小道,首先走進村民楊世民家。眼前的景象使他心情立即沉重起來。低矮的茅屋陰暗狹窄、四面透風,屋里沒有任何稱得上家當的東西,連做飯的爐灶都沒有。他走到用樹枝木棍搭起的“床”前,深情地拉起破碎的棉絮,又沉重地放下。問主人,多大了,家里幾口人,一年能打多少糧食,收入多少?憨厚的楊世民有些激動地告訴江澤民同志,他彝族,“61歲,家有四口人,兩個勞力,全年打糧600多斤,收入不到500元”。江澤民同志默算了一下,不無難過地問他,“還有半年怎么辦?”楊世民說,孩子在外面挖煤,如果運輸好些,能掙點,買些糧食。隨后,江澤民同志給楊世民送上棉被和現金,向他表示慰問,希望他安排好今冬明春生活,并在來年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幫助下,狀況有所改變。楊世民一時激動無語,用彝族禮向江澤民同志表示感謝。
接著,江澤民同志又走進村民楊世華家。一樣的情景,全家6口人,老婆風濕病,人均口糧不足100公斤,人均收入190元,連溫飽也難以維持。相鄰的楊文高家看起來稍好點,他當過兵,但孩子小。楊文高告訴江澤民同志,他家人均口糧100公斤,收入200元。江澤民同志在楊文高家仔仔細細看了一遍,一會兒拿起勺子舀起鍋里酸菜湯看看,一會兒又看看屋角堆著的土豆,房梁上掛著的玉米,這是他們全家一個冬春的口糧。一會兒又摸摸他們破舊的床鋪,愈看愈顯得心情沉重。
在隨后的時間里,江澤民同志還先后訪問了珠市鄉核桃村大坪村民組彝族農民張榮朝,苗族農民楊角珍家。訪問了六盤水市水城縣楊梅鄉光明村大水塘村民組彝族農民高毛翠等三戶人家,以及玉舍鄉銀溝村陰溝村民組苗族農民李明學、王吉俊等特困戶家庭。
高毛翠丈夫去世,一人帶著四個未成年的孩子,生活尤為困苦。江澤民同志在她的茅屋前,詳細詢問了她的生產生活情況。當得知四個孩子由于沒錢都沒上學時,江澤民同志連連惋惜。當即告誡當地干部,要他們想辦法一定要讓孩子上學。說有文化才有希望。并希望少數民族地區群眾要學漢語,語言通才能交流,有交流才能有發展。走進高毛翠的家,江澤民同志指著用樹枝扎起的四面漏風的“墻壁”,關切地詢問,冬天刮風怎么辦?下雨怎么辦?高毛翠說用玉米桿圍一圍,圍多少是多少,下雨沒辦法,只能看著打濕了。江澤民同志聽了,臉色凝重,給她送上兩床棉被和現金。走到村口,他不放心地問村支書,像這樣的人家全村有多少戶?支書說173戶當中,像這樣的特困戶有12戶。這個數字使他稍稍放了點心。走了幾步,又關切地對支書說:“山上有石頭,從她們家下來路很滑,幫她做些下坡的臺階,靠她一個人是辦不到的。”同時,再三念叨著孩子失學問題。當地干部當即表示要用希望工程幫助孩子上學。這才使他心情有所寬慰。
汽車在大山中顛簸,江澤民同志的心情顯然像壓著大山里的石頭。從后來的各個座談會上可以看出,他想到了這里的路,想到了這里的通訊設施,想到了這里的教育,想到了在這封閉的大山如何和外界交流,想到如何才能改變這里的狀況……一路上他不斷和當地干部、陪同人員一件一件探討著。31日,到達廣西百色的中午,他顧不得休息和下午還有一系列活動安排,把隨行的時任鐵道部長韓杼濱找來,詳細詢問和探討南昆鐵路問題,一直到下午一點半。最后,他深情地對韓部長說:“這是我們最大的扶貧項目啊!”
扶貧開發,有戰術性的措施,也有戰略性措施。國家對西南交通巨大投入,就是戰略性的投資。這些決策本身,就飽含著對貧困地區群眾的關心。
座談會上,江澤民同志語重心長地說,外國有人勸我們對貧困不必過分擔憂,他說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啊,解決貧困人口問題,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他要求大家堅決貫徹中央精神,毫不動搖打好扶貧攻堅戰。他說,“拼我一身老骨頭,也要完成這項偉大工程”。他相信只要各地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加上國家扶持和各界支持相結合,解決6500萬(當時的數字)人的溫飽問題的目標一定能實現。
(二)
特困戶的生活現狀讓江澤民同志憂心忡忡,貴州、廣西兩地扶貧開發已經取得的成績和一些先進典型更讓他感到振奮和鼓舞。
28日下午,汽車抵達貴陽市花溪區黔陶鄉苗族移民新村,村口身著鮮艷民族服裝的群眾,吹起蘆笙,跳起歡快的民族舞蹈,歡迎江澤民同志的到來。山坡上一片歡騰。昔日,這里23戶人家長年生活在數十公里外的老鴉山上,口糧只有百來斤,收入不足兩百元。很多人不知道鄉外是什么樣子。前兩年,政府幫他們搬下山,建起這個“今日羅依寨”。23戶人家,家家住上寬敞的新瓦房。村里通了電,有了閉路電視,用上了自來水。65歲的唐正章熱情地把江澤民同志讓進屋里,習慣地拉亮電燈。江澤民同志在糧囤前隨手抓起一把稻谷,高興地問主人,“多少斤?”“2000斤。”“在山上能有這么多嗎?”主人連答“沒有沒有”。向上看,只見樓梯上塞滿玉米。再看廚房,房后的豬圈,樣樣令人滿意。
47歲的唐正明見江澤民同志走進自己的家門,激動不已,一連聲地說:“過去山上苦得很,現在電有了,自來水有了,糧食增加一倍,收入增加一倍,很方便,很方便。”
走出家門,江澤民同志愉快地接受邀請,和大家一起跳起民族舞。
這只是扶貧開發一個小小的典范,但它向人們展示的卻是開發扶貧的光明前景。江澤民同志每到一地,總是鼓勵大家一定要堅定信心,振奮精神。位于貴州西北烏蒙山區畢節地區的領導告訴江澤民同志,這里有得天獨厚的發展烤煙生產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林業資源有經濟價值較高的漆樹、核桃、板栗等;水果優質的產品有蘋果、黃梨、夏橙、櫻桃、李子等;野生刺梨、獼猴桃分布也很廣;還盛產天麻、黨參、竹蓀、黃柏、杜仲等中藥材。有煤、鐵、硫、鉛、鋅、磷、鋁礬土、大理石、稀土等40多種礦產資源。
江澤民同志充分肯定了貴州扶貧開發取得的成績,希望他們一定要堅定信心,扶貧先扶志,啟動內部活力,堅持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加上國家扶持,各界幫助,走出一條扶貧開發之路。
11月1日上午,江澤民同志重訪了6年前他訪問過的廣西百色地區田陽縣那坡鄉永常村。這里的變化更使他興奮不已。一大早,聽說江澤民同志要再次來村考察的村民們就聚集村頭翹首以盼。村民蘇世權一家更是一夜難眠。6年前,江澤民同志打開他家木箱,沒有一件像樣衣裳。打開木桶,只有半袋糧食。問他冬天怎么辦?回答說“烤火取暖”。又問“你家種了多少地,糧食夠吃嗎?”26歲的蘇世權一個勁兒地搖頭,“糧食夠只吃三個月”。江澤民同志心情無比沉重。今天蘇世權已經住進磚砌的新房。江澤民同志一來,小兩口就拉他坐下,自豪地告訴江澤民同志“已經脫貧了”。村里不僅解決了吃水、用電問題,還看上了電視。
怎么脫的貧?田陽縣委書記匯報說,1990年江澤民同志視察永常村后,全村干部深受鼓舞,牢記囑托,帶領全村走就地開發和異地開發相結合的路子,種竹子,種甘蔗,種水果;養生豬,養山羊。就地搞開發的同時,每年帶領數十人到平原地區參與冬菜、芒果等開發。僅冬菜一項,人均收入1000多元。聽了這些,江澤民同志高興地說,那次來看你們屋子四面透風 ,很擔心刮風下雨怎么辦?這次看溫飽解決了,房子蓋起來了,打心眼里高興。他還說,很重要的一條,扶貧要扶志,當時如果望貧興嘆,自己不努力,恐怕就不可能有這個結果。“當時也是四口人,愁眉苦臉。現在你們高興,我也高興。”
江澤民同志還視察了永常希望小學。當時,有關情況我曾應《中國少年報》之約,寫了篇小稿。這里就不多述了。《人民日報》也發表了一篇小特寫。
說實話,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的國力還是有限的。在江澤民同志的領導下,扶貧開發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終于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艱巨最偉大工程。貴州、廣西,也先后宣布全部脫貧。江澤民同志的愿望得以實現了。
(三)
這次考察讓我印象深刻,還有一個原因,是行程特別。
中午到達貴陽機場,一下飛機,立即轉乘汽車去往火車站,上專列去遵義。午飯、休息均在火車上。下午,在遵義連續6個活動。晚飯后又立即上專列,連夜駛往畢節大灣站。列車走走停停,好像為的是解決下榻問題。畢節活動結束后,下午列車抵達六盤水市。
曾經是“大三線”的六盤水,一些“三線”老工廠已人去樓空。下了火車,一路上看不到有什么新的建筑,都是一些低矮陳舊的房屋。三線老廠一片破敗,和當時處于改革開放前沿的東部地區相比,完全是一番不同景象。市里連好一點的住處都沒有,只好把江澤民同志安排在一家叫做水城礦務局的招待所里。這是市里唯一像樣點的建筑。會議也在招待所一樓簡易會議室舉行。隨行記者和部分工作人員被安排到市招待所。這是一座兩層小樓,每個房間兩邊首尾相接各放兩張單人床,四人一間。沒水沒熱,盥洗室連同廁所在樓層盡頭,是典型的60年代基層招待所。時任省長吳亦俠曾是原農業部副部長,我們相識,他一個勁兒向大家道歉,說條件實在太差,只能將就。大家說,沒關系,有得住就行。這是真心話,來到貧困地區,現實讓人心靈受到震撼。一會兒工夫,吳省長親自抱來幾床棉被,分給大家,說夜里冷,一人加一條。再后來的一夜,所有人是在專車上過的。專列一色的老式軟臥車廂。想聊天的兩個人對臥,想清靜的可一人單臥。比較安靜,但盥洗、寫稿什么的,就很不方便。
時間過去了二十多年,一次看電視里實況轉播馬拉松賽,鏡頭里風光優美,路旁建筑新穎,一聽介紹,說是貴州六盤水,我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顯然,經過這么多年不懈努力,六盤水面貌已經大變。江澤民同志當年訪問過的各戶,現在過的又是一種什么樣的新生活?讓我遐想不止。
(作者系人民網原總裁)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