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在了解到江蘇蘇州永聯村追求共同富裕的新進展后,習近平總書記欣然地說:“走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道路,你們是先行者,要把這個路子蹚出來。要繼續推進共同富裕,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江蘇省張家港市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重大意義,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全力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譜寫張家港農業農村現代化新篇章。
牢記“國之大者”
堅決守住糧食安全底線
“嚴字當頭”保耕地。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扎實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調整補劃工作,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牢牢守住38.4萬畝耕地紅線。抓實抓細耕地質量動態監測,設置耕地質量綜合監測點274個,實時掌握地力變化趨勢,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開展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獲評江蘇省首批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市。
“多措并舉”優供給。因地制宜推進“三高一美”示范基地建設,永久基本農田內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22.08萬畝,建成高標準蔬菜基地5.71萬畝、高標準池塘1萬畝、美麗生態牧場9家。推動良田、良種、良法、良制、良機深度融合、集成創新,2023年糧食產量4.46億斤,實現糧食連年豐收,“常陰沙大米”獲評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鳳凰水蜜桃”獲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
“提質增效”抓服務。開展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機制創新試點,打造“供銷村村通”平臺,推出線上訂購、線下配送的農資銷售新模式,構建覆蓋全程、綜合配套、專業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藥統一配送、稻麥良種統供等創新經驗在江蘇全省推廣。深入推進農村普惠金融,全市行政村“整村授信”實現全覆蓋。
譜寫新篇章,張家港將牢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堅持以市場化思路提升農業產業水平,聚焦“穩產提質增效”,加快推進“三高一美”示范基地建設,突出優土、優種、優產、優儲、優銷“五優聯動”,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全面筑牢“農業強”的堅實基礎。
致力“融合共享”
不斷拓寬強村富民渠道
探索村級經濟“新模式”。組建市村聯合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累計組建村級聯合發展公司73家,推動優勢資源向經濟一般村集聚,上榜江蘇首屆“百強股份經濟合作社”名單29家、占比全省第一。創新“三資”監管模式,打造農村集體“三資”智慧監管平臺,實現監管的公開、透明、規范,更好守護村民“錢袋子”。2023年全市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達1708萬元,形成江蘇省縣域最大的強村群體,涌現出了永聯村、農聯村、長江村、善港村等一大批明星村。
提升產業發展“融合度”。堅持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統籌休閑觀光、農創文旅、農耕體驗等“休閑農業+”項目,累計培育江蘇省鄉村休閑旅游農業“一園兩基地”11個,蘇州共享農莊(鄉村民宿)11家。加強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扶持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發展,累計引培各級農業龍頭企業78家,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15:1。做好“土特產”文章,持續打響農業特色品牌,沙洲優黃系列黃酒產品榮獲江蘇省“蘇韻鄉情 百優鄉產”榮譽稱號。
加速公共服務“均衡化”。推進社保擴面五年行動計劃,全市五大保險參保率均在99%以上。統籌城鄉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均衡發展,高標準通過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國家評估認定實地核查,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達97.9%,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達“國家優質服務基層行”基本標準,鄉村全科醫生擁有量達標率、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標準化覆蓋率連續三年保持100%。
譜寫新篇章,張家港將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道路”,以多元化渠道提升富民增收水平,推動“農文旅產”深度融合,提高農業創新力和競爭力,提升鄉村公共服務便利度,全力夯實“農民富”的有效支撐。
加速“提檔升級”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規劃引領更有高度。以打造“長江之境”鄉村振興“4+N”示范片區為抓手,堅持規劃先行,建立“兩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編制“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出臺農房集中規劃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統籌推進農房組團翻建、集中規建,帶動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提升。編制《張家港市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規劃與三年行動計劃》,建設重點項目11個、農文旅精品示范村20個、專項工程12個,加快全市農文旅深度融合。
環境整治更具廣度。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搭建“張家港美麗鄉村管理平臺”,實現問題整改全周期閉環管理,累計創成江蘇省級生態宜居美麗示范鎮1個、示范村11個。扎實開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累計培育江蘇省級特色田園鄉村11個。強化長江沿線生態建設和保護,“江海交匯第一灣—張家港灣”入選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典范案例,形成一批長江沿線展現生態風光的美麗村莊。
鄉風文明更顯厚度。作為唯一獲評全國文明城市“六連冠”的縣級市,張家港堅持以城帶鄉、城鄉同創,推動文明村鎮連片建設,建成全國文明村鎮9個。完成市鎮村三級矛盾調解機構建設,建成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3家、江蘇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127家。深入開展鄉村移風易俗行動,“愛載暨陽”婚俗改革項目獲中國文明網宣傳推廣。
譜寫新篇章,張家港將放大城鄉融合優勢,堅持以“片區化”方法提升鄉村建設水平,加快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提檔升級,改善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深化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不斷擦亮“農村美”的鮮明底色。
堅持“改革創新”
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科技支撐堅實有力。加強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四新”技術推廣應用,完成江蘇省級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示范市創建任務。全市主要糧食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9.65%,農機具上網入云率達95.6%,創建江蘇省、蘇州市級以上智慧農業示范基地15家。鞏固國家數字鄉村建設成果,搭建“數字鄉村一張圖”綜合平臺,基本完成農業農村信息系統一體化改造,建成蘇州市“智慧農村”示范村28家。
改革動能更加強勁。扎實推進農業農村改革工作,組建成立農發集團,更好發揮國有企業在服務三農中的支撐作用。推進全國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強化農產品價值多元化保值增值。鞏固拓展村民自治國家級試點、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省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三大試點”成果,村(居)民議事會覆蓋率達100%、議事成果轉化率超90%。
人才優勢充分彰顯。深入實施高質量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現代化“根系工程”,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不斷充實基層干部力量。廣泛集聚高層次人才,拓寬專業人才渠道,累計選派168名共同富裕“先鋒合伙人”下沉一線;首創“定向委培”模式,目前已有232名揚州大學“張家港班”畢業生留任基層工作。挖掘培養鄉土人才,創建江蘇省、蘇州市級高素質農民培育實訓基地(農民田間學校)11家,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724人次。
譜寫新篇章,張家港將堅定不移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強化科技賦能,釋放改革活力,深化農業數字化改革,大力培育高素質農民,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加快推進“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張家港實踐,打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縣域先行區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系江蘇省張家港市委書記)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