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送暖,放眼各墾區,北大荒農業慶豐分公司水稻智能浸種催芽拉開序幕,寧夏農墾前進農場數輛農機在高標準農田里穿梭作業,江蘇農墾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為農民開展技術培訓、田間課堂等活動……農墾這支農業國家隊正以實際行動踐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助力建設農業強國的使命。
強國路上,農墾不僅有行動,還有對自身“下一步”的思考。近日,中國農墾經濟研究會第十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24年中國農墾經濟研究會年會在北京召開,探討如何為建設農業強國貢獻農墾力量。透過會議之窗,記者一探強國路上的農墾力量。
推進“兩大行動”“三大建設”“融”起來
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為給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提供支撐,農墾要實現自身糧食產能提升30億斤,帶動地方糧食產能提升70億斤,共計100億斤,這是我們農墾‘兩大行動’要實現的目標。”專題研討會上,農業農村部農墾局副局長程景民說。
2023年,全國農墾啟動實施“兩大行動”,即組織實施農墾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和“農墾社會化服務+地方”行動。截至2023年底,全國農墾糧食總產超過788億斤、增產約18億斤,糧食畝產506公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約30%;面向地方開展社會化服務面積1.18億畝次,帶動地方增產30億斤,在輻射帶動周邊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兩大行動”是農墾融入地方發展、融入國家戰略、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的重要舉措。為更好服務國家戰略,推進自身發展,農墾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墾“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的重要指示,不斷融資源、融產業,推動資源資產整合、產業優化升級,全力推進“三大建設”。
目前,在推進“三大建設”上,“中華大糧倉”北大荒集團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成果。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總會計師陳有方介紹,北大荒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大基地建設成效顯著。2023年,北大荒糧食總產量達到455.89億斤,連續13年糧食產量穩定在400億斤以上,可以滿足1.6億城鄉居民一年的口糧供應;持續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大企業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7.1%,分別高于全國和全省15個和7個百分點;強化全產業鏈經營體系帶動力,集聚大產業建設優勢,大力發展農業現代化服務業、食品產業、糧食貿易流通業三大重點產業,截至2023年底,北大荒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7886.5萬畝次。
首農食品集團延鏈、補鏈、強鏈,形成由種業、糧食、乳業、肉類、現代農業、生物科技等組成的核心產業布局。2023年,集團實現營業收入超1600億元,利潤總額超30億元,承擔了270萬噸糧油、近6萬噸生活必需品的儲備任務。光明食品集團同樣穩健推進強鏈補鏈,推進食品、農業與城市服務產業融合共生,在上海市場的乳業占有率80%以上,牛肉、豬肉占有率40%以上,成為筑穩“滬上糧倉”的重要力量。
作為天然橡膠戰略資源的保供者,廣東農墾則融入國際,融入世界,通過穩步推進橡膠產業“走出去”發展壯大。“經過20多年的努力,廣東農墾成功構建集科技研發、種苗繁育、種植管理、精深加工、倉儲物流、國際貿易于一體的全球化全產業鏈天然橡膠經營體系。”廣東省農墾集團公司董事長馮彤介紹,下一步,廣東將以建設運營“廣東加工貿易產業園”為契機,推動天然橡膠、糖業、南藥、劍麻等產業“走出去”發展,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現代農業企業。同為戰略資源的保障者,海南農墾、云南農墾在鞏固發展國內橡膠基地同時,也積極推動橡膠產業“走出去”,著力增強橡膠戰略保障能力。
培育農墾新質生產力“強”起來
在位于北京海淀區上莊鎮前章村西的智能連棟溫室里,一排排番茄植株生長在半人多高的種植平臺上,一串串尚未成熟的綠色小番茄像翡翠似的掛在枝頭,一朵朵淡黃色的番茄小花點綴其中,遠遠望去,一股春天的清新氣息撲面而來。這是此次會議組織的實地參觀點——翠湖智慧農業創新工廠一期,由首農食品集團西郊農場所屬北京翠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
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這座單體智能溫室占地面積達10萬平方米,是目前京津冀地區最大的蔬菜生產單體連棟溫室,也是北京高效設施的第一個試點。該溫室溫度、濕度、通風、光照等環境條件的控制,和水肥管理都能數字化平臺操作,單位面積的番茄產出率是普通設施大棚的3倍以上。
這正是農墾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一個生動縮影。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歷史上,農墾長期保持了生產力先進的優勢,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科技成果,是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的重要主體。如今,農墾依然在大力發展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加強農墾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搭建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平臺。
據介紹,黑龍江、江蘇、安徽三墾區科技貢獻率分別達到78%、72%、68%,其中黑龍江墾區培育的龍墾3092大豆新品種畝產達到304公斤,創第四積溫帶新高。2023年全國農墾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2.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約20個百分點。
“農墾要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要繼續發揮科研優勢,在核心種源、關鍵農機裝備、農業節水等領域開展科技創新,強化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配套,領跑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主任、中國農墾經濟研究會理事長陳忠毅說。
深化農墾改革“活”起來
“農墾改革提檔加速,農場企業發展活力不斷釋放。”在中國農墾經濟研究會第十屆會員代表大會上,農業農村部農墾局局長左常升說。
深化改革是農墾增強自身發展活力、更好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法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農墾改革發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對新時期農墾改革發展作出全面部署。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深化農墾改革。
據介紹,全國農墾堅持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主線,大力推進體制機制轉換,共組建各級農墾集團93個,近1800個國有農場中超過60%的農場完成公司制改制,近四成農場納入集團管理,國有農場市場主體地位進一步夯實。2023年全國農墾企業資產、營收、利潤分別達到1.76萬億元、8270.56億元、238.59億元。
“全國農墾系統要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持續深化集團化企業化改革,不斷增強農墾企業內生動力、發展活力和整體實力,以‘兩大行動’‘三大建設’為抓手,示范引領農業現代化建設。”左常升說,新時代新征程,中國農墾經濟研究會要堅守改革底線,創新發展思路,不斷加強理論研究和學術創新。要加強農墾國有土地資源管理研究,鞏固大基地建設根基;要加強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研究,完善大企業制度基礎;要加強農墾經營管理體制研究,提高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水平;要加強農墾新質生產力研究,強化科技支撐和示范引領;要加強墾地融合機制研究,提升農墾社會化服務能力。
“農墾是一支有光榮傳統的隊伍。”第十三屆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陳錫文曾在黑龍江農墾工作生活了十年,對農墾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說,要繼續發揚“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農墾精神,傳承老一輩農墾人創業奉獻的寶貴財富,在新時代新征程銳意創新,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揮更大作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