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素有“日本茶道之源、茶圣著經之地”美譽,是浙江茶葉的主產區之一。近年來,余杭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千萬工程”為引領,聚焦園村共建,創新構建山城協作、鄉村經營、未來鄉村、聯農共富四大機制,將“綠葉子”點成帶農增收的“金葉子”,探索出一條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以機制活園帶動城鄉共富的余杭路徑。2022年,產業園主導產業產值達59.46億元,園內農民可支配收入達6.68萬元,帶動3.9萬人增收致富。
持續深化山城協作
建立杭州未來科技城與園內山區五鎮“1+5”山城協作機制,出臺農貨進城、產業落鎮、人才上山、科技興農、資金下海等十大政策舉措,推動人才、科技、資本等資源要素入園興村。
引培鄉村振興人才“領頭雁”。出臺“三農人才新政十條”,選拔農業技能人才,培育“土專家”,培訓50歲以下青年茶農3000人。依托職業技能大賽,率先開展技能人才認定。遴選能力強、業績突出的三農人才,將其納入區級高層次人才分類認定范圍。與中央農廣校合作,共建未來農民學堂。利用釘釘培訓、抖音直播等渠道,開展“一帶多”專家培訓指導,實現“培育+指導+宣傳”多向延伸。目前,園內已成立15個專家指導小組,開展1300余次指導活動。
實施數字技術入園協作行動。建成33個物聯網站點、35個氣象監測站,實現5G網絡鄉鎮全覆蓋,鄉村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大幅提升。建設智慧產業新平臺,上線“禹上徑山茶”產業大腦,首次創新繪制茶葉領域三維實景圖,實現主體全上線、地圖全覆蓋、業務全閉環、服務全集成、一碼全貫通。深化與電商平臺的合作,建設“網上農博”余杭館,實施“春播”電商計劃,推動農村電商集群發展。園內共有電商企業100余家,其中年銷售額超500萬的達10家,超5000萬的達4家。
創新三農金融供給。建立政企銀擔多方聯動機制,出臺“強村興業富農三十條”,建立5億規模鄉村產業基金,制定貸款貼息辦法。創新推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綜合險、民宿收入綜合險等地方特色險種,2022年,園內農業保險深度達1.61%、密度達792.84元/人。支持鼓勵信貸、保險機構加大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2022年園內金融機構貸款投入達81.03億元、增長20.8%。
實施鄉村點亮行動
以村莊經營為突破口,依托市場化手段,盤活村莊資源資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把鄉村的產業點亮、人氣點亮,激活鄉村美麗經濟內生活力。
實施“鄉村CEO”培養計劃。開啟全國農村職業經理人試點工作,目前園內已有農村職業經理人12名,累計接洽引入項目20余個,吸引資金近1億元。落實五險一金、節假日福利、醫院健康體檢、安家從業補貼等待遇,解決入園人才后顧之憂。支持“鄉村CEO”團隊運營,年終以團隊為單位進行考核,對考核優秀的給予10萬~20萬元經費補助。
探索村級閑置資產盤活路徑。全面梳理閑置可利用空間,將閑置廠房、農房等存量資源“上圖入庫”,統一納入全區招商平臺。推動低效產業空間騰籠換鳥,引進科技農業、智慧文旅、文化創意等特色產業鄉創企業,落戶產業項目152個、總投資超過6.5億元。依托鄉村科創園,引進鄉創企業60余家。鼓勵村集體與村民以資源要素折股參與經營,獲取租金、股金、薪金“三金”收入,入股村民人均年收入提高34%。
發展“地瓜經濟”。成立“千村運營公司”,組建村莊運營企業生態圈,構建村莊運營體系,對外輸出“運營體系+數字化系統+共享資源”運營模式,與全國各地對接項目共45個,完成整村運營簽約項目12個。加大項目建設、稅收優惠等支持力度,建立優質高效的總部企業服務機制,引導企業在園內設立區域總部,共引進農業總部企業10余家,培育本土總部企業20余家。塑強“禹上田園+”母子品牌體系,搭建“徑山茶”“禹上稻鄉”等子品牌展示平臺,創建國家地理標志商標2件,國家馳名商標、證明(集體)商標3件。
探索建設和美鄉村
以鄉村建設為抓手,做優鄉村景觀風貌,強化人文內涵展現,完善公共服務配套,發展鄉村新型產業,打造產村融合的和美鄉村。
全域推進鄉村環境整治提升。建立涵蓋城市、農村、公路、河道四大區域“一把掃帚掃到底”的城鄉環衛一體化管理機制,實行“六個一”管理,即建立一個部門統籌的管理體制、成立屬地一條線分管的專職機構、制定一整套環衛行業管理制度、整合專項資金“一本賬”、建設一個智慧環衛監管平臺、健全一套環衛一體化監管體系。對全區供水、雨水、污水系統實行統一規劃、設計、施工、監管、運維“五位一體”管理。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智能化監管平臺建設,實現現場與水質水量的在線監控,目前余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蓋率已達100%。
創建“十不十宜”美麗鄉村。制定《美麗鄉村建設“十不十宜”管理規定》,明確十方面負面清單。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專項行動,通過美麗鄉村示范區(縣)、示范鎮街、精品村和美麗庭院示范戶“四級聯創”,建成86個區級精品村,實現規劃保留建制村美麗鄉村精品村全覆蓋;開展美麗鄉村全域環境擴面提升行動,實現美麗鄉村建設由村級全覆蓋向組級全覆蓋推進。截至目前,實施了720個組美麗鄉村擴面提升項目建設。實施美麗鄉村提升1510示范創建行動,建成大徑山美麗鄉村核心樣板區,西部訪茶尋幽線、良渚文化風情線等精品游線和6個示范村。
打造產村融合未來鄉村。在全市率先開展未來鄉村示范帶創建,圍繞“一統三化九場景”要求,計劃到2025年打造10條未來鄉村示范帶和60個未來鄉村示范村。將產業發展作為未來鄉村建設的重中之重,打破村莊地域邊界,構建村莊聯合體。實施數智農業“百村共興”、美麗鄉村“百村共美”、強村富民“百村共富”、文明和諧“百村共善”、城鄉融合“百村共享”的五個“百村”工程,建設“和美余鄉”。
健全聯農共富機制
打造“政府+企業+村集體+農戶”共富新模式,培育孵化“共富工坊”矩陣,助推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化為“富裕新動力”,以點帶面實現產業增效、村民增收、集體增富。
健全產業帶農機制。出臺《農村富余勞動力家門口充分就業和便利創業工作實施方案》,打造家門口“1小時”就業圈,園內近2萬名農民直接從事茶業相關產業。支持物流、農產品電商、民宿、休閑旅游等鄉村產業發展,出臺園內就業交通補貼優惠政策,增加近6000余個崗位。推行“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品牌共享增值增收帶農模式,放大“徑山茶”區域公用品牌效應,開發茶文化IP,2022年徑山茶品牌價值達27.34億元。
構建“1+1+N”共富聯合體。建設“1個國有公司+1個協會+N個經營主體”共富聯合體,開展平臺共建、資源共享、品牌共塑工程,推進產業共興,實現區域聯動。成立杭州徑山茶發展公司,推行國有公司規模經營模式,探索建設國企主導、農戶參與、利益共享的規?;洜I帶動共同富裕的新試點。對徑山茶從生產到銷售實行全過程標準化管理,推行統一行業監管、統一品牌宣傳、統一基地認定、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標識包裝、統一市場營銷的“六統一”管理模式。
搭建共富工坊富民平臺。引導茶農、高校畢業生等主體與社會資本、龍頭企業、合作社、大戶建立“1+X”的利益聯結形式,建設“三個共富共同體”(產銷共同體、植保共同體、創業共同體),推動茶產業上下游聯動,把茶農鑲在共富鏈上。啟動“五名”(名師、名品、名校、名基地、名企)共建工程,拓展全產業鏈增值增效空間,開展工坊直播帶貨、“三新示范”推廣,帶動企業增效、農民增收。開展聯動結對幫扶,實行動態管理,加大生活補助力度,完善醫療保險、就學費用、就業指導等方面政府補貼并開發公益性崗位幫助低收入農戶就業。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