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賡續“一包三改”的改革創新基因,以創新政策為引領,以做優服務為保障,筑巢引鳳、招才引智、招商引資,探索出一條要素高效配置、園村一體發展的機制活園新路徑。
實施“惠鵬飛”英才計劃。堅持外引與內育并舉,完善人才激勵政策,搭建技能競賽和雙創服務平臺,暢通人才入園興業渠道,以“人才精彩”助力“園區出彩”。
實行“首席技術專家”聘任制。制定《高層次人才引進實施辦法》,成立全區農業高層次人才工作站,特聘專家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把脈問診”,實體化運作教授工作站、水蜜桃產業研究所,派駐研究生開展水蜜桃產業技術研究。
實施“惠山工匠·鄉土能手”培育工程。聚焦技術達人、創業能人、管理強人,分類建檔立卡,組建“鄉土人才智庫”,推動57人入選省“三帶”行動計劃。設立“5·31”惠山工匠日,成立1億元“惠山工匠”基金。率先在全國探索激勵年金計劃,每年為“鄉土能手”繳納職業年金。創新“三帶人才+”發展模式,支持成立陽山水蜜桃桃農協會,開展科技種桃、品牌營銷等系列培訓,吸納周邊28個村9100戶農戶入會,戶均年增收約5.5萬元。
打造“15分鐘”家門口技術服務圈。實施“科技入戶”工程。采取集中授課、實地觀摩、“桃王評比”等方式,年培育高素質農民2500余人。建立鄉土人才榮譽制度,6人獲評高級鄉村振興技藝師。構建“雙創孵化”體系。建立“1+N”創新創業服務體系(1個科創管理服務中心+N個農村創業示范基地),舉辦創業沙龍、專家講座等180余場次,成功孵化企業53家,吸引3200名大學生返鄉發展水蜜桃產業。
深化農村土地資源配置改革試點。堅持規劃引領、試點先行,以整合、盤活、入市為路徑,統籌推進“三塊地”改革,喚醒沉睡的土地資源,讓“點土成金”的改革紅利穩步兌現。
探索承包地“小園并大園”改革。區鎮兩級聯動編制《惠山區現代農業專項規劃(2022-2035)》,將農用地現狀、農業產業功能布局等逐一上圖,“一地一檔”精細化管理農業空間。試點村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水蜜桃專業合作社”,建設“共享果園”,整理新增果園種植用地152畝,年畝均新增收入4000元左右。以“百企建百園”工程為抓手,引導工商資本市場化建設園區項目。累計整合零散土地375畝,建成園區項目12個,總面積6109畝,總投資額9億元。
穩慎推進閑置農房盤活利用改革試點。建成啟用全省首個閑置農房全要素動態數據信息平臺,累計登記閑置農房近4500套,總面積60萬平方米,實現閑置農房信息可視化、交易在線化。探索推行自主經營、合作開發、集體收儲、入股經營、有償退出“5+X”閑置農房盤活利用模式,吸引退伍軍人、農創客等開展創業經營,引入咖啡店、精品民宿等新業態。累計引入民間投資主體28個,總投資8500萬元,試點村集體年增收約150萬元。
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因地制宜完成34個行政村“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科學安排鄉村布局、資源利用、設施配置和村莊整治。實施耕地整治恢復工作三年行動,落實低效建設用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用地整治項目獎補政策,明確三年新增耕地1.27萬畝目標。入選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國家試點,通過出讓、出租、作價出資(入股)等方式,推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
拓展政銀企投融資渠道。聚焦桃產業重點領域,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打造合作平臺,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創新投融資機制,滿足園區建設多樣化投融資需求。
出臺支持產業發展專項政策。制定水蜜桃產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五年發展規劃,整合各級財政資金6.5億元,支持產業發展、科技裝備、設施建設等。在原有桃種植保險的基礎上,增開桃附加病蟲害保險,2022年向386戶農戶提供3.07億元風險保障額。
創新金融服務供給。投資15.3億元打造大美陽山EOD項目,入選國家首批生態環保金融支持項目儲備庫,授信總額12億元。實施科創管理服務中心和新水蜜桃市場項目,總投資12億,其中爭取9.6億元政府專項債支持。依托全省首個市級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合作聯盟,與銀行開展戰略合作,為涉農企業爭取20.6億元項目貸款。
探索基金融資新模式。區級財政出資3億元,與中信集團合作成立總額20億元的中信農業基金,重點支持農業科技與食品消費兩大領域項目建設。出資1000萬元參與設立總額5億元的無錫市鄉村發展振興投資基金,聚力支持農產品加工業、鄉村環境治理、鄉村旅游業等領域重點項目。
搭建院地企科研合作平臺。支持產業園與科研院校建立協作機制,集成創新和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暢通科技資源入園通道,促進科技強園。
共建產業研究中心。引進科研骨干14人,合作建設智慧智能農業等五大特色學科。規劃建設260畝科研試驗中試基地,研發關鍵技術、高效設施、種質資源等,完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創新鏈。與省農科院果樹所深度合作,建成全國最大的水蜜桃種質資源圃,收集保護具有溶質水蜜桃特性的品種資源120份,培育送審新品種5個。
創新科企協同攻關機制。與企業合作建成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發平臺,開發水蜜桃泡芙、預制菜等網紅產品,新增產值約3000萬元。投資12億元建設未來健康科技產業園,打造產學研一體專業園區。與江南大學共建太湖國際未來食品科創中心,承擔未來功能性健康產品中試及生產等功能。
實施科技服務促進行動。支持桃農協會牽頭制定水蜜桃省級地方標準2項、團體標準4項,填補全省水蜜桃標準化生產空白。聯合省農科院創新水蜜桃—葉菜套種、水蜜桃Y型栽培等新模式,應用面積占比達80%。
建設智慧桃園。以數字技術與桃產業深度融合為主攻方向,建設大數據平臺,加快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數字化改造,全面提升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服務便捷化水平。
建立惠山現代農業大數據平臺。利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匯聚整合全區涉農應用系統、天空地一體化觀測等海量多源數據信息,建立農業種植、社會化服務、市場銷售等各環節全要素數據庫。加快農業招商管理信息化,將耕地資源、水蜜桃基地、蔬菜基地等上圖入庫,全面展示地類性質、經營主體、產業規模等基礎信息。接入江蘇省“農技耘”官方平臺資源,及時發布農技簡報、教學視頻,打造“遠程+本土”的農技服務專家智庫。累計服務5200人次,出策4000余條。開發水蜜桃生產供給和市場需求信息查詢與發布功能模塊,構建水蜜桃價格指數,實現產銷實時線上對接。
推進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引入微耕機、果園升降平臺、無人植保機等智能裝備,配備土壤墑情監測站、蟲情監測站、小氣象站等物聯網設備,實現果園生產管理和農事分析智能化。引進智能高端桃分揀設備,每小時篩選量可達3噸,比人工提速30%以上。建設“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示范縣,建成省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2家、電子商務示范村6個。與物流公司深度合作,完善電商物流配送體系。依托大數據平臺,建設水蜜桃質量安全溯源信息系統,形成水蜜桃專屬碼,實現一碼查溯源、一鍵辨真假。
拓寬數字鄉村應用場景。累計建成5G基站2498座,行政村5G信號、百兆光纖寬帶全覆蓋,寬帶接入能力達1000兆。推進數字化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以陽山鎮桃源村為試點,打造九大數字應用場景,全域提升鄉村治理智能化、精細化、專業化水平。
(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