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下稱連山)地處粵西北,山地眾多,耕地稀缺,產業(yè)基礎薄弱,經濟發(fā)展緩慢。如何有效實現鄉(xiāng)村振興,一直是連山長期思索的課題。近年來,連山以石坪村為切入點,開展了農村承包地、宅基地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三塊地”資源活化改革探索,通過“五個三”模式,即黨建引領,縣鎮(zhèn)村3級書記齊抓落實;活化30棟閑置民居、300畝耕地;培訓啟用30名本地村民管家;將農民自有資金、農村集體資金、企業(yè)資金等3金統籌融合利用,高效推進“三塊地”活化改革探索項目,實現鄉(xiāng)村建設全面提質、聯農帶農惠農。村集體經濟收入由2021年2.5萬元增長到2022年的15.5萬元。
黨建引領
推動“三地活化”項目開展
一方面,健全由縣委書記抓統籌、鎮(zhèn)委書記抓協調、村委書記抓落實的工作機制,通過縣委書記召開“三塊地”活化三級書記專題會議,鎮(zhèn)村成立項目臨時黨支部,讓農村黨員在項目推進工作中充分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目前回應并妥善解決村民訴求及各類問題90多個。另一方面,黨員帶頭配合開展鄉(xiāng)村建設,石坪村村主任陳福海積極響應項目建設,配合實施企業(yè)在租賃的田地種植水稻、打造梯田景觀,冬閑時種植觀賞類植物優(yōu)化田園風光。在他的帶動下,種植大戶胡海清等一批群眾積極參與其中,成功打造石坪村周邊超過500畝的美麗田園風貌。
建設平臺
優(yōu)化政村企合作聯動機制
由鎮(zhèn)、村、國企或專業(yè)經營機構共同組建平臺,按政策程序把農村承包地、宅基地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到村經濟合作社手里,村經濟組織以流轉整合管理費等有償方式,統一租賃給民企或國企開發(fā)運營,投資經營團隊無需直接與村民洽談及簽訂協議,減少了企業(yè)與農戶群眾協商的成本。目前,石坪村已完成田地300畝、宅基地30棟的租賃工作。投資企業(yè)與縣人民政府簽訂合作協議,采用“ECPO”(工程施工設計+采購+施工+維護)模式,對“三塊地”進行前期規(guī)劃、項目建設、開發(fā)運營、后期維護,計劃投資3000萬元,目前由一批老房子改造的游客接待中心、鄉(xiāng)村咖啡屋、公共餐廳、樣板民宿等開始接待游客。
民族化生活化
締造鄉(xiāng)村文旅風情
一方面,把民族特色文化、傳統非遺文化融入鄉(xiāng)村建設布局中,把瑤族婚禮、壯族銅鼓、瑤族小長鼓舞等繪成墻畫裝飾舊民居,建成“文化長廊壁畫”;在游客接待中心、餐廳、民宿房間等懸掛壯錦瑤繡用以裝飾,積極引導少數民族村民、企業(yè)員工身著民族服裝,并為游客提供民族服裝租賃服務,在“牛王誕”“七月香”“盤王節(jié)”等傳統少數民族節(jié)日,組織群眾、游客跳竹竿舞、小長鼓舞,舉行篝火晚會等活動,不斷增強少數民族群眾文化認同。另一方面,結合本地自然人文和生活資源對石坪村整體規(guī)劃,在保留閑置舊民居原有的泥磚結構基礎上,進行內部環(huán)境修整改造,提升舊居舒適度,打造民宿餐廳,把房前屋后的菜園、魚塘打造成村中公園、荷花池等,并對周邊田園及環(huán)村水系進行整村打造、連片種植,建成梯田花園,當前石坪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打卡點”。
立足鄉(xiāng)村振興
強化聯農帶農助農惠農
一是強化政府職能,由縣委統籌,凝聚各方力量抓好鄉(xiāng)村基礎設施建設,如縣農業(yè)農村局將石坪村列入美麗鄉(xiāng)村特色村、生態(tài)村建設計劃全面開展建設,縣交通局抓好村主干道拓寬和黑底化,縣供電局已完成項目一期93千瓦用電增壓建設保障用電需求等等,切實解決石坪村發(fā)展的基礎設施等需求。二是強化聯農帶農,村民、村集體通過出租閑置民居、耕地可獲得穩(wěn)定的租賃收入,此外村民還可通過參加工程建設、被培養(yǎng)成民宿管家等獲得工資收入,通過出售特色農副產品增加收入,或按企業(yè)指引統一耕種獲得收益,2022年舊民居、田地等租金總計超過11.8萬元,改造建設工程為務工村民帶來每天100~500元不等的收入。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