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市位于陜西省西南部,地處秦巴山區西段,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出了豐富優質農產品,但復雜多樣的地貌也為發展現代農業帶來巨大挑戰。近年來,漢中以新思維催生新理念,新理念采取新舉措,新舉措取得新突破,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品牌農業、設施農業、智慧農業、觀光農業,探索出了一條具有漢中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徑,不斷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
更新發展理念,以“五個農業”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
發展“五個農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行動。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多次調研并作出重要指示,2023年7月29日來漢考察時再次強調,要發展壯大特色產業,更好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發展“五個農業”,就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圍繞糧油和“3+4+N”特色產業,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加快全產業鏈建設,推動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更好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發展“五個農業”是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路徑。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近年來,漢中圍繞農業產業體系,持續推進農業全產業鏈建設,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升,但設施化規模化水平不高、農村人才緊缺等問題沒有根本性改變。發展“五個農業”就是精準聚焦、靶向發力,通過壯大有機農業提品質,打造品牌農業揚優勢,做強設施農業強支撐,發展智慧農業提能級,培育觀光農業延鏈條,做大做好“土特產”文章,推動現代農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夯實物質基礎。
發展“五個農業”是提高農民收入促進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撐。檢驗農村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農業農村工作,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近年來,漢中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長,但收入絕對值與全國、全省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發展“五個農業”就是通過全產業鏈開發,各環節聯通,產加銷銜接,農工貿一體,增強農業功能,延伸產業鏈條,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有效聯農帶農,讓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增加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
拓展發展路徑,以“五個農業”踐行農業農村現代化
一是壯大有機農業,豐富產品新內涵。堅持擴規模、定標準、提品質,構建有機產業集群,全面推廣有機生產模式,發展循環農業20萬畝,深度開發有機米、有機茶、有機肥等系列新產品12種類135個,建成全國最大的有機黑米、有機厚樸、有機牡丹基地,全市有機農業面積、產值分別達24.3萬畝、20億元,穩居全省第一,實現“數量增長”向“品質提升”轉變。持續完善標準體系,實施標準規程256項,培育示范企業65家,認證有機產品16大類169個,洋縣入選國家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基地、全國首批有機產品認證示范縣。
二是打造品牌農業,扮靚農業新形象。圍繞品牌打造、品質提升,加快“兩品一標”認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漢字號”品牌,認證地標品牌32個,穩居全省第一。創新服務機制、組織體系、監管模式,著力打造“味見漢中”區域公用品牌。積極參加農交會、農高會、絲博會等大型展會,在大中城市開設品牌專柜專店專區560家,支持企業開展線上銷售,年銷售額超20億元。強化品牌管理,建立“環境有要求、生產有標準、準入有門檻、過程有管控、全程可溯源、品質有保障、消費可查詢、投訴有回應”的八大信用背書體系,實現“從田頭到餐桌”的安全可控,農產品可追溯覆蓋率達62%。
三是提升設施農業,邁向農業新高度。聚焦農業科技、裝備支撐和功能配套,加快設施現代化、生產機械化、管理智能化、經營網絡化、服務信息化,設施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9%。推進設施種植提檔升級,建成精品生產基地7萬多畝,發展設施食用菌3.2億袋。優化提升畜牧設施,規模養殖場設施配套率達98.77%。拓展現代設施漁業空間,建成陸基圓池131個,設施漁業達3.7萬立方米,位居全省第1。強化現代科技裝備應用,主要農作物農機化率達到54%。完善設施農業服務配套,建設水稻集中育秧中心56個,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設施883個。
四是發展智慧農業,增添農業新活力。堅持數智賦能產業,推進數字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有機融合,智慧農業產值超80億元,占農業增加值比重的15%,佛坪縣入選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縣。發展智慧種養,建成智慧農業示范項目100多個,智能化生產線2000余條。開展智慧服務,建成5個“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和陜南首家智慧農機管理應用平臺。強化智慧管理,形成全市智慧農業信息資源“一張圖”服務,為市場預警、政策評估、監管執法、資源管理、輿情分析等決策提供服務支持。
五是做精觀光農業,拓寬增收新路徑。加快發展觀光農業,鄉村休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3000萬人次,年營業收入達60億元。依托美麗田園、精品果園和生態茶園,打造農旅融合觀光基地100余個。圍繞多功能拓展、多業態聚集、多場景應用,打造“看鄉景”景點153個、“品鄉味”產品169個、“享鄉俗”業態131個、“憶鄉愁”基地42個。加強示范引領,創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村7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9個。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加強聯農帶農,超20萬群眾在發展觀光農業中增收致富。
勇于探索實踐,以“五個農業”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
鏈長制推進興產業。圍繞優勢特色產業,在全省率先實施“鏈長制”推進,工作經驗在全省推廣。夯實產業鏈前端,大力推進“兩品一標”認證和適度規模經營,建成了一批集良種化、規?;?、標準化于一體的優質原料基地。做強產業鏈中端,完善“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的加工體系,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31家,加工業總產值達976.8億元。做優產業鏈末端,線上線下多種渠道促進銷售,引導各類主體大力發展觀光農業。
健全機制促落實。全面推行“五個一”常態化工作機制,強化責任擔當,狠抓工作落實。成立一個課題小組,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難題。制定一個工作方案,明確總體要求、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建立一套聯動機制,加強溝通聯系,協同高效推進。打造一批典型示范,創建打造54個高標準示范點;大力推廣無土霧化栽培、機器人種植、稻漁智慧化三種模式,帶動全面發展。實行一套督考機制,推動工作落實。
招商引資增活力。牢固樹立抓招商就是抓發展的理念。聚焦發展短板弱項,謀劃招商項目369個總投資147億元,做到“提著籃子選好菜”。加強對外招商,組建“鏈長+縣長+局長”的招商團隊,有針對性地開展“點對點”“一對一”“叩門式”招商,先后引進修正藥業、順鑫集團、石羊集團等大型農企投資5.85億元。強化落地服務,開展全生命周期高效管理和優質服務。2023年,招商到位資金4.8億元,實施招商項目131個,總投資8.3億元。
“一帶一路”賦動能。作為“一帶一路”源點城市,借助“一帶一路”平臺,拓寬“五個農業”發展視野和機遇,農產品累計出口沿線國家超2.5億元,位居全省前列。每年組織企業參加“絲綢之路萬里行”活動和“一帶一路”陜西特色商品展覽會,在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設立農業展館,全面提升漢中農產品在“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影響力。茶葉及農副特產遠銷中亞、歐洲地區260余噸,全市培育出口農業企業32家,西鄉縣榮獲上合組織農業基地(西鄉茶)優選出口基地。
(作者系陜西省漢中市委農辦主任,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