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的重大任務,堅持黨建引領凝聚振興動能、鄉村建設助力面貌煥新、產業興旺帶動農民富裕,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一體推進,奮力打造新時代“錦繡江南魚米鄉”的吳中樣板。
全鏈條構建體系,繪好產業興旺的繁榮畫卷。堅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因地制宜構建農業全產業鏈體系。一是產業根基更加牢固。持續推進“三高一美”建設,全力抓好農產品穩產保供,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特色農業、品牌農業,同步提升農業智慧化、綠色化水平,農業生產基礎持續鞏固。吳中區獲評國家級中蜂枇杷蜜生產基地、全國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江蘇省“平安農機”示范縣、江蘇省廢舊農膜回收工作成效評估先進區,入選江蘇省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示范縣建設名單。二是特色品牌加速打造。做足“土特產”文章,建立區域特色農產品營銷體系,發掘特色農產品附加值,整體提升“吳字頭”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全力擦亮洞庭山碧螺春、吳中雞頭米、東山白沙枇杷、西山青種枇杷四大國家地理標志登記農產品“金字招牌”。碧螺春制作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江蘇吳中碧螺春茶果復合系統、江蘇吳中傳統水生蔬菜栽培系統先后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洞庭山碧螺春位居2023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第6、中國綠茶區域公用品牌第4。三是農業園區全面轉型。整合集聚全區優質資源,在全市率先開展農業園區提升發展整區推進。全面實施現代農業園區轉型升級“661”工程,帶動全區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建設、農旅融合整體提升。全市首家區級農產品電商直播基地建成運行,農業龍頭企業“味知香”成為中國預制菜上市第一股。蘇州太湖(臨湖)現代農業示范園獲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五星級園區。總長186公里的“環太湖1號公路”特色文旅觀光帶,成為串聯文旅產業、農民致富、鄉村振興的“大動脈”,2023年上半年全區鄉村休閑旅游農業接待游客超1000萬人次。
片區化推進建設,繪好和美宜居的錦繡畫卷。立足山水人文資源稟賦,深入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積極探索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新路徑,扎實推動鄉村建設行動,大力推動公共服務優質共享,農村人居面貌煥然一新。一是推進示范片區建設。堅持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美宜居鄉村與保護傳統文化、發展鄉村旅游等結合起來,通過資源整合統籌,推動鄉村振興由點上開花、單兵作戰,向多村抱團、鎮村聯動、全域示范的片區化轉變。聚焦9個重點建設區域、216個建設儲備項目,全面推進規劃面積630平方公里的東太湖、澄湖、金庭、胥江、福香五大鄉村振興片區建設,在全市率先實現鄉村振興示范片區規劃行政村全覆蓋。二是打造美麗鄉村典范。推進“三特一古”鄉村建設,持續優化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打造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生活空間舒適宜居的美麗鄉村,進一步凸顯村莊個性特點,保留江南水鄉風貌。累計建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12個、市級特色精品鄉村14個、市級特色康居示范區10個、特色康居鄉村766個。命名中國傳統村落15個、省級傳統村落30個,數量均位居全省第一,吳中區入選全省唯一的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區。三是提升人居環境品質。在鄉村治理中推廣運用積分制管理模式,發動群眾積極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做到共建共治共享。在全市率先推進山體周邊環境整治,深化“一山一策”系統治理,成功打造金庭金鐸嶺、橫涇堯峰山等山體環境整治示范樣本。累計創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2個,臨湖鎮東吳村、香山街道舟山村案例分別獲評中國鄉村文化產業創新影響力典型案例和文化品牌。吳中區獲評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在江蘇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評估中獲評第一等次。
全要素賦能發展,繪好共同富裕的幸福畫卷。堅持“只有農村集體經濟強,共同富裕的基礎才能實”的發展思路,不斷拓寬集體經濟發展路徑,促進集體經濟長效可持續發展,筑牢農民共同富裕、鄉村全面振興的物質基礎。一是深化合作改革。堅持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集體經濟創新發展方面先行先試,完成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農民集體收益分配權退出改革、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區推進三項國家級改革試點,初步探索出了一條具有吳中特色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之路。區農業農村局獲評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先進集體。二是全力轉型升級。在全市率先出臺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意見,加快實施農村集體資產存量更新改造。近三年全區已開工及竣工集體存量載體更新改造項目超50萬平方米。全區村均集體可支配收入達1766萬元,連續五年列全市第一。25家村(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獲評江蘇“百強股份經濟合作社”,數量占全省四分之一。臨湖鎮靈湖村入選全國首批、全省唯一集體經濟發展村級典型案例。三是強化規范監管。在江蘇省內率先全面實現農村集體產權全程線上公開交易,建成全省首個“五網融合”農村集體“三資”云數據監管平臺,全區鎮村集體資產全面納入“云監管”,探索實施集體租金跨行代扣。嚴格規范投融資行為,實施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項目分類監督管理,強化集體資產處置和新設企業審批監管,確保集體資產安全、高效運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