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現有耕地74.13萬畝,境內氣候溫和,農牧兼宜,素有“隴東糧倉”美稱。靈臺縣堅持把糧食生產作為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抓實抓牢,積極探索,走出一條優選糧播良種、種植技術標準化、生產全程機械化、經營管理產業化、糧食生產規模化的“一優四化”路,全縣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40.01萬畝,年均推廣旱作農業技術18萬畝,糧食產量穩定在20萬噸以上,努力推進糧食全鏈式融合發展,確保糧食增產增效、豐產豐收,先后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第五批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等榮譽,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積極貢獻“靈臺力量”。
黨政同抓
擰緊糧食安全“責任鏈”
“‘十四五’規劃要求全縣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目標任務達到20萬噸,2021年完成19.7萬噸,2022年突破20.4萬噸……”這是靈臺縣“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期評估報告中關于全縣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數據分析。
為了率先完成“十四五”規劃全縣糧食生產任務,靈臺縣委、縣政府積極謀劃,深入調研,結合縣情實際,先后制定出臺《關于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動的通知》《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集中整治方案》《糧食安全責任制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性、指導性文件,構建了耕地管控、耕地質量提升、糧食耕種管收等各環節全方位清晰明確的政策保障體系,全面推動形成“抓糧盡義,種糧收益”良性發展機制,有力保障各項指標任務全面落實落地。
為了推進糧食生產各項工作高效落實,靈臺縣構建形成了“政府主導、鄉鎮主體、部門協同、齊抓共管、全面推進”的糧食生產工作新格局,實行分片包干、分工負責制,加強對糧食安全工作的指導、組織、協調與督查。成立了綠色高質高效創建、旱作農業、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指導小組,全范圍、多層次為群眾開展農技指導服務,確保了各項生產技術及時傳達,有效落實。
良田糧用
守好糧食生產“責任田”
良田有保障,糧食才滿倉。靈臺縣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堅持良田種糧,大力實施耕地種植結構管控行動,全面開展耕地保護及制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政策宣傳,在全社會營造了“保護耕地,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積極開展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集中整治及撂荒地治理,通過農戶自種、親友代管、土地流轉、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及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等途徑集中整治,復耕撂荒地3.53萬畝,清騰荒廢苗木地560畝,確保良田糧用。
“我們堅持質量數量齊抓,大力實施‘一優四化’工程,糧食生產能力得到大幅提升。2023年,靈臺縣共完成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8.42萬畝,全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筑牢糧食安全防線。”靈臺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張軍寧說。
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高標準農田一頭連著千家萬戶,一頭連著糧食安全,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關鍵舉措。靈臺縣著眼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以“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機能行”為標準,加快補齊農業發展中的基礎設施短板,農田建設整體實現了宜機宜耕、土壤肥沃、生態良好、高產穩產的整體效果,不斷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目前,全縣建成高標準農田25.93萬畝,占永久基本農田的41%;新增高標準農田畝均提高糧食綜合產能100公斤左右,加之優質、節水、節能、節肥、節藥等其他效益,平均每畝耕地每年節本增效80余元,綜合各方面收益,群眾可實現畝增收約208元。持續推動耕地可持續發展,全方位構建耕地質量管控體系,大力推廣土地深松、配方施肥、休耕輪作、秸稈還田等耕地養地措施,全縣耕地地力平均等級達到5.5以上。
科技賦能
提升糧食增產“新動能”
“靈麥2號是靈臺縣自主選育的冬小麥‘三抗一豐’型優良新品種,目前主要在隴東地區推廣種植,總種植面積約3萬畝,在抗寒性、抗旱性、抗條銹病、抗白粉病、抗倒伏、抗穗發芽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自2021年推廣以來,一直保持豐產穩產。”靈臺縣農技中心副主任于建平說。
在獨店鎮百畝核心試驗田,每小塊試驗田里種植著不同品種的小麥,每塊試驗田旁立著一塊牌子,標明了相應的品種名稱和主推技術。這是一片檢驗農技人員初心使命的責任田,又是展現“隴東糧倉”新作為的創新田。在126.8畝核心試驗田里,種植80多個小麥品種,采用品種比較、秸稈覆蓋、微肥拌種、微壟溝播等8種試驗措施。這一畦畦麥苗,從株型株高到葉片的厚度寬度,從土壤養分到肥料施用、病蟲害防控等,無不承載著科技的力量。
科技有力,豐收在手。近年來,靈臺縣持續鞏固拓展冬小麥良繁優勢,加快良繁體系建設,做強種業“芯片”,建辦冬小麥良種繁育基地1.5萬畝,年均冬小麥良種產量達到230萬斤,全縣冬小麥種源自給率達到93%。建立玉米新品種展示點3處,參試品種106個以上,示范面積112畝,靈麥2號等一批小麥育種界的“靈臺品種”以優質、高產、抗病的特性深受農民群眾的歡迎,先后在靈臺縣及周邊地區大面積推廣種植,為靈臺小麥全產業鏈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目前,靈臺主栽的銅麥6號、普冰151、靈選6號和靈臺4號等品種,集成推廣機械深耕深翻、測土配方施肥、藥劑拌種、機械規范條播、增施有機肥、寬幅勻播、一噴三防等綠色高質高效技術,讓科技成為豐產豐收和糧食安全的原動力。“2023年我縣小麥無人機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面積2萬畝,依托農業托管項目開展統防統治面積3萬畝,實現了一噴三防作業全覆蓋。”靈臺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植保站站長張玲芳說。
改革驅動
激活糧食生產“內生力”
近年來,靈臺縣的糧食生產從“求量”“求速”轉向“求質”“求效”,生產方式深刻變革,經營體系不斷完善。一批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能人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迅速崛起。
靈臺縣深入挖掘糧食生產全環節增值增效空間,鼓勵扶持新型經營主體擴規模、提產能,大力發展有機糧油、綠色糧油種植加工,加快創建糧油新特品牌,培育“黑旦綠色糧油”“漢黍有機糧”等區域特色糧油品牌6種以上。持續提升糧食就地加工轉化能力,建成規模化糧食烘干場4處。截至目前,累計建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土地托管公司等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358家、家庭農場96家,年產值達到6.78億元,糧食生產的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水平不斷提升。
更值得一提的是,靈臺縣積極推行“專業化服務組織+農戶”模式,支持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業專業服務組織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建立社會化服務中心,提供整地、播種、植保、收獲、烘干、秸稈處理等全程機械化社會化服務。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機化新技術、新裝備,培育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探索全程機械化路徑,推行復式作業技術模式,取得了可喜成績。
2023年,靈臺縣糧食總產量20.75萬噸,其中小麥產量7.75萬噸,玉米產量10.35萬噸。“我們靈臺縣雖然是地處西北黃土高坡上的一個小縣,但是再小也要作出自己的貢獻。通過連續幾年的土地綜合治理建設,在靈臺縣也可以看到一眼望不到邊的麥浪風景。”靈臺縣副縣長柳剛談起靈臺縣農業發展的未來時信心十足。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