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座談會時強調“要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綠色化、低碳化發展,把雄安新區建設成為綠色發展城市典范”。有機農業的核心理念是秉承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現代發展理念,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并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展生態鏈。筆者通過對河北雄安新區“三農”工作現狀及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研究,分析推動雄安新區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思路和策略,為雄安新區“菜籃子”產品基地建設、“雄安安選”品牌打造等工作提出了相關建議。
綠色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雄安新區轄雄縣、容城、安新3縣,共33個鄉鎮640個行政村,地處京津冀腹地,區位優勢明顯,為農業發展以及京津兩大城市優質農產品供應創造了條件。雄安新區提出,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提升智慧農業水平,多渠道增加農村居民收入。雄安新區《關于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 建設綠色生態、科技賦能農業強區 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實施方案》提出,持續推動雄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安新縣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項目建設,建設雄縣都市農業科技博覽園、容城智慧科技農業產業園、安新關城智能高品質果蔬示范園等一批生產基地;培優做強“雄安安選”農業品牌,建立品牌使用管理體系,認定10家以上農業品牌示范基地,設立“雄安安選”品牌展示中心。這些為雄安新區推動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打造“三農”工作新樣板提供了思路。
以種植業為主導,突出綠色發展。雄安新區規劃總面積1770平方公里(約265.5萬畝),其中現有耕地面積90.76萬畝,分為水澆地、旱地、水田三種類型,主要種植玉米、小麥、甘薯等傳統作物。近年來,雄安新區以綠色生態為導向,不斷完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等條件,積極發展糧食、蔬菜、水果、中藥材及荷葉茶產業,穩步推進水產養殖全部退出,基本形成了以種植業為主導的產業格局。
新型經營主體壯大,產業化經營穩步推進。雄安新區高度重視品牌農業發展,成立了雄安新區農業品牌促進會、農業農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搭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可追溯平臺,強化品牌農產品質量管控。農業新型經營體系已基本建立,先后成立了安新縣綠之夢等9家現代農業園區,其中省級園區3家。培養種植大戶962家,建立了101戶家庭農場、385個農民合作社和10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新型農業主體成為現代綠色農業發展的引領者,有力推動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挑戰與困難
雄安新區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通過調研發現,在雄安新區高質量建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工作推進中,仍面臨一些現實困境。
產業基礎有待進一步夯實。隨著雄安新區的發展,人口增長將會加速,糧食和果蔬供給面臨壓力。農田基礎設施依然薄弱,農業抗風險能力還有待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還相對粗放,大水大肥大藥現象仍然存在。目前,雄安新區現有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家、綠色農產品認證產品11個、有機食品認證產品13個、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產品5個,打造了“雄安荷葉茶”“白洋淀蓮藕”等單品品牌。但農業生產仍舊以傳統的一家一戶分散式經營為主,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規模偏小、經濟實力較弱。
農業農村發展建設人才缺乏。新區缺乏有足夠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帶頭人,缺少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領頭人。對農村實用類人才挖掘、培養力度小,實用人才總量不足、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不能很好滿足鄉村振興需求。農業領域高層次專家柔性引進多、全職引進少,農業現代化人才規模現狀與雄安新區高質量發展建設需求不匹配。
發展建議
在未來一段時期,針對雄安新區綠色農業高質量創新發展有以下建議。
突出綠色導向,加強頂層設計。將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與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統籌謀劃,同頻共振。緊緊圍繞綠色農業結構調整與白洋淀生態保護這一主線,堅持產業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的發展理念,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充分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切實解決好雄安新區“三農”問題。
調整產業結構,培樹優質品牌。充分運用白洋淀生態治理成果,結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積極培育綠色食品生產經營主體,持續擴大雄安品牌的影響力,在既有綠色優質品牌基礎上,發展一批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指導支持加大雄安“荷產品”在京津冀、全國乃至國際市場的占有率,培育一批叫得響的企業品牌、過得硬的綠色品牌、公信度高的區域公用品牌以及具有雄安特色的“土特產”品牌。
培建生產基地,帶動農民增收。努力將示范區建設成為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有機農產品基地、綠色食品(有機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園(區),充分發揮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示范引領帶動作用,依托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生產經營主體,吸納帶動小農戶積極參與綠色優質農產品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管理、品牌化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培養“三農”隊伍,吸引高素質人才。不斷提升新區 “三農”人員素質。加強對新區本地“三農”人員技能培訓,積極吸引大學生返鄉工作,大力支持各類人才返鄉發展,構建起良好的鄉村創業環境。同時,繼續加大“三農”人才引進力度。充分發揮涉農科研院校科技創新和人才團隊優勢。建設農業科研基地,推動科研成果展示、轉化應用。引導農業創新型領軍企業入駐雄安,打造農村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積極推進雄安新區農業創新驛站創建工作。
(作者單位:高楊,中綠華夏有機產品認證中心;趙鵬舉,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雷秋園,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