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強化部署謀劃,細化年度重點工作,每年出臺一個工作方案、安排一筆補助資金、召開一次現場會議、開展一次考核評估,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質增效,打造景村融合、產村融合、三治融合、城鄉融合、共同富裕的“四融一共”和美鄉村。
推進“景村融合”,讓鄉村更宜居。全力解決農村人居環境突出問題,深入推進改廁提質工作,強化改廁技術服務和垃圾、污水、糞污三類資源回收循環利用。一是扎實推進改廁。明確農村改廁13個關鍵環節管理要求,制定整村推進“5個一”(一張明白卡、一張驗收表、一個公示欄、一條普及率紅線、一套管護體系)、非整村推進“3個一”(一張明白卡、一個改廁示范戶、一個公示欄)工作標準,舉辦培訓交流、督查驗收活動。二是協調推進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建立部門聯動機制,系統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成效評價。涉農縣全部編制出臺專項規劃,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實現全覆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36%。
推進“產村融合”,讓鄉村更宜業。將農民工作為10+N系列公共服務專項活動的重點服務對象,加強農民就近就業創業和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多個舉措、多維政策把人流、資金流、信息流引向農村。一是盤活閑置資源發展鄉村民宿。出臺扶持獎勵政策,制定省級地方標準,發展鄉村民宿6156家,盤活閑置農房259萬平方米,帶動農民就近就業創業3.8萬人,有效破解美麗鄉村“有新村沒人氣、有新貌難保持”的窘境。二是結合環境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做深做實“土特產”文章,做大做強農業首位產業、七大產業、134個地方特色優勢產業,做全做活產業鏈、供應鏈,促進綠色農業、綠色人才、綠色評價、科技創新,推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打造中國美麗休閑鄉村72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精品景點線路48條、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51個。
推進“三治融合”,讓鄉村更和諧。完善自治為基、法治為綱、德治為魂的鄉村治理體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效。一是完善群眾參與機制。所有村莊均成立村民理事會,推廣應用“積分制”“清單制”,引導發動群眾共建共享和美家園。二是推行“五定包干”長效管護機制。全域推行村莊環境定管護范圍、定管護標準、定管護責任、定管護經費、定考核獎懲的“五定包干”長效管護機制,每年每個行政村安排不低于5萬元經費,實現常態化、制度化管護。三是搭建“萬村碼上通”管護平臺。全省15.8萬個村莊納入平臺監管范圍,構建隨手拍、隨時報、限時辦理、逾期督辦、一網統管的監管體系。
推進“城鄉融合”,讓鄉村更美麗。持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縮小城鄉發展差距。一是持續整治建設村莊。省市縣三級每年投入20多億元,持續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往村覆蓋、往戶延伸,全省宜居村莊整治建設覆蓋率達96%。二是開展美麗宜居示范創建。按照精心規劃、精致建設、精細管理、精美呈現要求,帶動農民改變觀念,形成良好微習慣,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強化村民維護村莊人居環境主人翁意識,創建美麗宜居先行縣39個、美麗宜居鄉鎮898個、美麗宜居村莊9911個、美麗宜居庭院120萬個,打造美麗宜居示范帶778條,逐步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推進“共同富裕”,讓農民更幸福。把促農增收作為鄉村建設的重要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是強化工作保障。強化工作組織體系、責任體系、支持體系、評價體系,健全財政保障、項目集成、金融傾斜、社會參與的投入機制。二是打造和美鄉村先行區。打造贛東北、贛中、贛西南、贛南四個農文旅融合發展先行區,上半年休閑農業營收135億元。三是推進鄉村運營。引進新經濟新媒體等市場主體,推進整村運營,激活美麗經濟,讓農民享受更多紅利。2023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萬元,今年上半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441元、增速6.5%,比城鎮居民高2.4個百分點。
(江西省農業農村廳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