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鄉村建設好,既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也是國家現代化建設不可或缺的內容。近日全國鄉村建設工作推進會強調,創新工作機制,謀實抓手載體,推進鄉村建設工作落實落地。
自2022年《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印發以來,各地加快補上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短板,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鄉村面貌發生積極變化,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逐步改善。但要實現到2035年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鄉村建設任務依然艱巨繁重,需要以機制創新推動鄉村建設工作再上新臺階。
以機制創新強化統籌推動。鄉村建設事關全局且點多面廣,需要各級各部門凝聚共識,共同推動和落實。要推動建立省級黨委政府負責、市縣兩級抓落實的組織推進機制。發揮好農業農村部門統籌協調作用,強化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的配合,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工作。各省級黨委政府相關部門要把鄉村建設工作擺在重要位置,統籌推進項目實施;市級做好上下銜接、域內協調、督促檢查,發揮好以市帶縣作用;縣級具體抓落實,明確目標任務,整合各類資源要素,做好進度安排、資金使用、項目實施、工作推進等,組織落實好各項政策措施。
以機制創新優化分類推進。我國幅員遼闊,在具體的推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地區差異與發展階段差異,優化分類推進機制,堅持從實際出發,分區分類明確目標任務,不搞齊步走、“一刀切”。尤其是在推進農村改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重點任務時,要充分結合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人口聚集程度、區域發展規劃等狀況,明確推進優先序與重點治理對象,因地制宜選擇治理方案、技術路線和治理模式等,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
以機制創新帶動農民參與。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農民群眾既是受益主體,也是建設主體。因此,要健全自下而上、農民參與的實施機制。一方面,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不得違背農民意愿搞強迫命令,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規劃到建設再到運營與管護,每個環節都要讓農民參與進來。
以機制創新促進長效管護。鄉村建設在于建,更在于長期管護。當前,部分地方建后管護不到位、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完善等現象仍然存在,損害了農民利益,制約了農村的發展。要通過加強信息監測等形式構建鄉村建設問題及時發現處置機制。要探索建立鄉村建設民聲呼應機制,廣泛收集民聲,把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難點、堵點、痛點問題作為鄉村建設的重點任務,予以推進。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站穩農民立場,以機制創新引領鄉村建設,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定會越來越讓人心向往之。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