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分管漁業管理和農業國際合作交流工作過程中,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漁業現代化、全面總結國內外漁業現代化現狀和趨勢的基礎上,我想談一些推進漁業現代化的思考和建議。
漁業現代化的定義
與農業現代化一樣,漁業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性、綜合性、歷史性的概念。國外主要漁業國家和漁業專家比較一致的意見是,漁業現代化必須強調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加強生態系統養護、調整傳統產業結構、促進漁業一體化、推進漁村漁區復興、充分發揮漁業多功能性等方面的目標。
中國漁業現代化,是從我國國情和漁業資源的實際狀況出發,通過發展漁業科學技術,采用先進的漁業技術裝備和先進的漁業管理方法,把漁業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和先進管理方法的基礎上,合理有效地利用漁業資源,使我國漁業從傳統落后的狀況轉變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漁業,以保證我國漁業可持續發展,滿足國內市場和國際貿易對水產品日益增長的需要。
漁業現代化是漁業產業現代化、漁民現代化和漁村現代化的過程。也就是,用現代工業裝備漁業、現代科學技術提升漁業、現代管理方法和生態文明理念經營漁業、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漁民素質、城鄉統籌手段推進漁村發展的過程。
國外漁業現代化的現狀與趨勢
世界漁業在經濟發展、食品安全、社會就業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也面臨一些嚴重問題。例如,很多傳統漁業資源被過度捕撈,海洋所能夠提供的資源已經接近極限。
展望未來,全球海洋漁業將進入全面科學管理時代,水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水生生物資源養護不斷加強;水產養殖繼續發展,高效集約式養殖技術得到更多的推廣和應用,水產養殖產量不斷增加,并成為人類動物蛋白的重要來源;水產品加工和利用得到加強,對發展中國家動物蛋白的貢獻越來越大;水產品貿易量繼續增長,產品質量得到空前重視;世界水產品總需求量和人均消費量在未來將進一步增加。漁業現代化作為世界漁業的發展方向和主流在不斷推進。
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的漁業現代化建設始于20世紀50年代,其基本特點是充分利用現代經濟發展的實力,緊密依靠當代技術進步的成果,以海洋捕撈為基礎,以漁業機械化為突破口,以漁業資源的持續利用為目標,努力提高漁業的整體實力,加快漁業現代化進程。
一些國家漁業現代化獲得成功,其基本經驗有以下幾點:
理念現代化。隨著資源、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漁業發達國家的漁業發展理念有所轉變,集中體現在對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新審定方面。漁業發達國家比較重視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有些開始在漁業經濟發展中倡導“低碳經濟”,加速推進“碳匯漁業”的發展。
裝備現代化。工業現代化是實現漁業裝備現代化的基礎。美國和歐盟國家的漁業現代化建設的共同之處在于漁業以工業為支撐,工業現代化的強大基礎是漁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法國和德國的漁業現代化則以機械化和生物技術應用并重。
技術現代化?,F代科技成果為漁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工藝創新。化工、建材和探測領域的新技術和新工藝主要服務于捕撈業,以現代生物技術為核心的飼料生產、魚藥研制領域的新技術和新工藝主要應用于養殖業。
企業制度現代化?,F代企業制度為漁業現代化賦予了生命力。發展大規模的漁業工業企業是保證生產和供應先進漁業生產要素和裝備的重要條件;現代企業制度是資源配置、產銷一體化、企業更新和擴大、系統正常運行的保障;競爭的存在也會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進一步促成漁業現代化程度的提高。
我國漁業現代化的現狀問題與外部環境
我國漁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不僅成功解決了水產品有效供給問題,而且走出了一條“以養為主”的漁業發展道路,發展成為世界漁業生產大國、水產品出口大國和主要遠洋漁業國家。主要變化是:
漁業在農業農村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中的地位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漁業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為保障我國農產品市場供給和食物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漁業已成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給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漁業國際影響和地位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水產品生產和貿易大國,成為世界主要遠洋漁業國家,成為漁業國際事務中的負責任大國。
漁業發展方式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我國漁業實現了“以捕為主”向“以養為主”的轉變,實現了由單純資源開發向養護與合理利用并重的轉變。隨著對漁業資源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增強,漁業管理理念得以轉變,漁業生態建設成為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漁業管理能力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我國已經建立了完善的漁業法律體系,漁業經濟活動與行政管理基本實現了有法可依;建立了現代化的漁政隊伍,有力維護了國家海洋權益;建立了法治化的管理秩序,規范了漁業生產行為,維護了漁業生產秩序。
漁民生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漁民生活消費從實物消費向貨幣消費轉變,從單純購買物品向物品和服務并重轉變,從物質享受到物質和精神雙重享受轉變。
目前我國漁業發展仍面臨一些矛盾。主要表現為:漁業產業發展與資源養護和水域環境保護的矛盾;消費者對水產品質量要求不斷提高與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仍需提高的矛盾;水產養殖、漁港、漁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與滿足漁業現代化發展需要的矛盾;基礎性研究成果和應用力度不夠與漁業發展的科技支撐需求之間的矛盾;漁業生產規模較小、產業化水平不高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競爭之間的矛盾;養殖水產品出口受到質量、成本等因素制約,遠洋漁業經營面臨的挑戰與我國漁業外向型拓展之間的矛盾。
我國漁業現代化最直接的外部環境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背景。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但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出口貿易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較快增長,以及工業化、城鎮化、國際化、信息化的加速發展,這些外部環境要求我國漁業現代化必須有自己的特點。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問題要求我們必須發展資源養護型近海和內陸捕撈業、先進的遠洋漁業、環境友好型的高效水產養殖業、整合帶動型水產品加工業。
探索推進中國特色漁業現代化的實現途徑
世界漁業現代化的發展歷史表明,漁業發達國家在實現漁業現代化的過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積極探索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應借鑒國外的經驗,探索我國漁業現代化道路的實現途徑。
堅持科學發展,以加快轉變漁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完善現代漁業產業體系、發展水生生物資源養護事業、培養現代漁民、促進漁村繁榮為重點,提高漁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漁民科學文化素質,關注漁業生態安全、水產品質量安全和漁業生產安全,大力發展環境友好型的高效水產養殖業、資源養護型的近海內陸捕撈業、科技領先型的遠洋漁業、整合帶動型水產加工業,實現傳統漁業向“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漁業的轉變。
將提高質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作為重要目標,處理好漁業發展與資源養護的關系,生態保護與漁民生產、生活的關系,發展生產與市場開拓的關系,產量與質量效益的關系,促進協調發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