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一定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區抓糧有積極性”。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進一步壓實了地方政府管糧、抓糧責任,為全方位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才能進一步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關鍵是要讓農民種糧有錢掙、得實惠。要以農民為根本,緊緊圍繞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加強政策支持保障等方面,實施一系列支農扶農惠農舉措,切實為種糧農民解難題、增底氣、強信心,不斷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保駕護航。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的方向,是調動種糧農民積極性,實現“國家增糧、農民增收”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尊重農戶意愿、維護農民利益,因地制宜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健全土地流轉價格形成機制,實施好種糧大戶獎補政策。
引導土地規范有序流轉,筑牢現代農業根基。引導農村承包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高質量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更好支撐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一是加強土地流轉管理和服務。要加強對土地流轉雙方的引導,推進農村土地流轉交易市場服務規范化,確保土地經營權入場公開公正規范交易。二是因地制宜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農業生產經營要堅持以生產效率和經營效益為目標導向,合理控制土地經營規模,防止盲目擴大土地規模“壘大戶”現象發生。三是防范化解土地流轉問題風險。土地流轉要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不得違背農戶意愿、不得損害農民權益、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破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生態環境,要充分保障好農民合法權益。嚴禁通過下指標、定任務等方式推動土地流轉,防范社會投資主體擠占小農戶利益現象發生。
健全土地流轉價格形成機制,確保農業經營穩定發展。健全土地流轉價格形成機制,防止土地流轉費用不合理上漲,確保在承包農戶獲得合理土地出租收益和糧食規模經營戶獲得合理經營收益前提下,提高種糧主體生產積極性和收入穩定性。一是積極探索推廣可行經驗做法。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土地流轉價格合理形成機制,總結推廣“實物計租、貨幣兌現”等經驗做法,合理控制土地流轉費用,降低農業生產經營成本。二是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體系。統籌利用各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健全交易體系,完善交易規則,引導土地經營權入市交易,通過信息化手段提高市場透明度,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促進土地流轉市場健康發展。三是建立資格審查和風險防范機制。建立健全流轉主體流轉土地資格審查、項目審核、風險防范和事中事后監管措施,減少流轉雙方糾紛隱患。引導各地開展風險保證金和履約保證保險,探索建立失信黑名單制度,降低土地流轉失約風險,切實保護經營主體和農戶的合法權益。
實施種糧大戶獎補政策,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鼓勵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實施糧食適度經營規模補貼,重點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種糧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傾斜,切實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一是實施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補貼。加大糧食生產獎補力度,向糧食類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根據其實際經營、服務面積予以補貼獎勵,增加農民種糧綜合效益。二是開展專項扶持種糧大戶推介。開展種糧大戶先進個人推介,引導廣大種糧大戶“多種糧、種好糧”,發揮種糧大戶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糧食生產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調動廣大農民種糧積極性。
創新農業經營方式
促進糧食生產增產增效
實現糧食生產增產增效,要重視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構建,堅持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統籌發展,帶動種糧農民穩步提高經營效益。
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保障農民種糧收益。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不斷鞏固強化家庭經營基礎地位,確保農民種糧收益。一是穩步推動家庭農場更好更快發展。加大政策扶持引導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不斷完善家庭農場名錄管理制度,強化家庭農場示范創建力度,鼓勵組建家庭農場協會或聯盟,提高家庭農場組織化程度,進一步增強示范家庭農場的輻射帶動效應。二是促進種糧專業大戶轉型升級。支持種糧專業大戶申請創建家庭農場,培育更多糧食經營主體,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家庭經營的基礎性地位奠定堅實保障。三是加快小農戶有機銜接現代農業。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強化主體合作關系,形成優勢互補、產業融合、利益共享的互助合作機制,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提高小農戶種糧獲利能力和收益水平。
壯大集體經濟盤活資源,實現農民分紅增收。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組織,不斷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盤活農村各類資源、資產、資金,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實力,持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一是創新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形式。通過村黨支部和村集體領辦農民合作社、興辦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等方式,支持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幫助帶動小農戶共同發展。二是壯大集體經濟組織綜合實力。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盤活集體資源資產,增加集體資產收益,拓寬農民財產性收入渠道。三是增強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功能。支持集體經濟組織帶領小農戶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和資源經濟、物業經濟、服務經濟、旅游經濟等現代農業項目,促進村集體經濟建設發展,帶動農民分享集體經濟紅利。
發揮合作經營聯農優勢,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融合發展,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帶動農民種糧增收致富。一是促進多類主體協同,拓展增收有效途徑。促進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融合發展,推廣“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戶”“家庭農場+龍頭企業+農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家庭農場”等多種經營模式的聯合與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功能優勢,強化主體合作關系。二是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利益共享分配。完善“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利益聯結機制。推動企業、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開展股份合作,推廣“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模式,開展土地經營權入股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試點,促進農業集約化、專業化、鏈條化發展,帶動農戶參與產業、分享收益、增收致富。健全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機制,依據成員持有集體資產份額進行收益分紅,促進土地增效、集體致富、農民增收。三是構建分工協作機制,推動產業深度融合。充分發揮農業農村人才、資本等要素對農村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的引領作用,以提升區域品牌為目標,以優勢資源為基礎,推動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圍繞農業產業鏈進行分工協作,在區域內形成一二三產業互動和融合,形成集聚效應。
發揮企業創新引領作用,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創新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引導支持發展糧食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一是開展鏈條化服務,降低農民經營風險。鼓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提供種苗、飼料、藥物、技術、銷售等服務,幫助合作農戶有效化解資金、技術、銷售、經營等方面的問題,服務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戶銜接現代農業。二是加強重點區域對接幫扶,保障農民種糧收益。支持龍頭企業與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特別是脫貧地區廣泛開展對接合作,保障農民種糧收益。三是促進農業產業提質升級,帶動農民產品增值。發揮龍頭企業在農產品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提升行動中的示范帶動作用,壯大鄉村特色產業規模,輻射帶動村集體產業發展,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
加強政策支持保障
提高農民風險應對能力
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著力支持改善農田基本條件、農業金融保險支持水平,充分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兩個積極性”,不斷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
強化金融保險支持保障。加快形成覆蓋全面、指向明確、重點突出、措施配套、操作簡便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不斷降低糧食生產成本,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穩產增產。一是加大農業金融服務供給。針對農戶需求特點創新金融產品,加快構建廣覆蓋、多層次、可選擇的農業保險體系,增強農戶抗風險能力。健全政府投資與金融、社會投入聯動機制,結合地區資源稟賦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提高農業經營主體信用貸款和擔保貸款額度,降低農業信貸融資風險。二是推動農業保險補貼提質增效。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擴面、提標、增品”,逐步擴大特色險種范圍,提高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力度和理賠額度。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實施差異化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完善農業再保險體系,進一步強化對產糧大縣、糧食主產區、規模經營主體等的支持保障作用。
強化農業基礎條件保障。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健全輔之以利、輔之以義的保障機制,強化生產、儲備、流通產業鏈供應鏈建設,夯實農業現代化發展根基。一是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按照量質并重、系統推進、永續利用的要求,健全完善多元投入保障機制,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為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奠定堅實基礎。二是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聚焦農機減損降耗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補齊農機裝備短板,推進老舊農機報廢更新,不斷調整優化農機結構,為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促進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減損增產增效提供支撐作用。三是推動農業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健全糧食流通體系,增強儲備調控能力,加快協同順暢、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糧食“產購儲加銷”一體化建設。
強化工作體制機制保障。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各項規定,從涉糧部門和社會層面探索建立方便落實的責任清單,加快構建上下貫通的重農抓糧責任鏈條。一是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把全年糧食播種面積作為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的重要內容,落實到市到縣到地塊。二是實施糧食生產動態監測。建立糧食生產動態監測機制,加強基本農田糧食作物種植情況監測,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三是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完善對糧食主產區和產糧大縣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保障糧食主產區利益上不受損,糧食生產者經濟上不吃虧,保持好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生產積極性,充分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積極性。
[本文系農業農村部軟科學課題“糧食安全視域下家庭農場綜合競爭力提升路徑研究”(編號:RKX202402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來曉東,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王越,農業農村部大數據發展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