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潮起之江破浪行——浙江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時間:2024-11-19 10:27:38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中國農村雜志社采訪組 字號:【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之江大地,藏珍納景、激波揚濤——

  從農業“雙強”行動如火如荼、現代農事服務中心星羅棋布,到鄉村產業遍及山海、“土特產”頻頻爆單,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滿園春色關不住”;

  從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實施和美鄉村“三大行動”,到“四治融合”不斷健全、美麗田園集優成勢,未來鄉村模樣已初見端倪,詩畫江南圖景徐徐鋪展;

  從“新農人”紛紛扎根沃土、筑夢田野,到農民群眾家門口就業、增收致富,城鄉融合的“任督二脈”逐漸暢通,城與鄉攜手共邁新臺階。

  這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離不開“改革”這個關鍵一招。浙江“三農”走在前列,靠的是吃改革飯、走改革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號角,浙江爭當“新時代農村改革探路者”,全面深化系統集成改革,以“小切口”落實重點改革舉措,加快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鄉村路徑。

  潮起海天闊,揚帆正當時。近日,記者深入之江大地,沿著改革新航程,看潮涌間浙江怎樣破浪前行。

  把舵定航

  扛起先行新使命

  思深方益遠,改革更要主動思變謀變求變。浙江提高站位,放大視野,思考如何在新一輪改革浪潮中找準方位和坐標,創造性開展先行探索。

  ——以集成改革破解“成長煩惱”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優等生”浙江也有自己的“煩惱”:改革已步入深水區,公共服務城鄉二元制度有待進一步破解,城鄉要素流動瓶頸制約有待進一步突破,農民持續增收新動能有待進一步挖掘。

  如何加快破解迎頭而來的“成長的煩惱”?

  “浙江要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上續寫新篇。”在關鍵節點,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浙江發展把脈定向、指路引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探路先行”的浙江聚焦“落實”二字,明確要牢牢扭住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這一核心任務,用改革創新的思維和辦法,不斷豐富完善工作體系架構,迭代優化具體路徑、抓手和舉措。

  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切實增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省域先行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堅定扛起肩負的攻難關、挑大梁的發展使命,堅持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全方位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浙江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省鄉村振興局局長王通林說:“要彰顯改革決心,把持續深化農村改革作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以更大力度將‘三農’改革引向深入。”

  堅定的改革之志,昂揚的改革姿態,務實的改革舉措,浙江“三農”改革不斷深入到之江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上,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浙江先行的大美畫卷正逐漸鋪展。

  ——以“千萬工程”譜寫和美新篇

  “千萬工程”是展示美麗中國、美麗浙江的“金名片”,20多年來指引浙江全面激活創業創富的農村發展動能,不斷放大浙江鄉村經濟興、市場活、百姓富的優勢。

  新時代新征程,浙江也在深入思考:“千萬工程”如何順勢而為擘畫藍圖,努力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省域探索的“強引擎”?

  在當前全國學用“千萬工程”經驗背景下,答好“全國看浙江、浙江怎么辦”的時代之問,保持“全國看浙江、浙江更要學全國”的務實之舉后,浙江更要考慮如何以“千萬工程”為總牽引,創造性開展工作,引領性先行探索,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各項工作跨新步、再躍升,全力打造鄉村全面振興浙江樣板。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強村公司、現代“新農人”培育、“肥藥兩制”……一項項響亮的改革舉措,不僅明確回答了共同富裕事業“怎么做”“如何做”,鋪設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前進道路,更是加快繪就“千村引領、萬村振興、全域共富、城鄉和美”新畫卷的濃厚筆墨。

  寫好實踐續篇、繪就時代新圖,浙江“三農”必將在改革中開山辟路。

  ——以辯證思維謀劃改革思路方法

  在波瀾壯闊的改革航程中,廣袤農村既發生了“滄桑巨變”,也有“長久不變”,之江大地上亦如此。

  改革得其法則事半功倍。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變革,浙江深知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深刻把握農村改革“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進一步厘清“改什么”“怎么改”“堅持什么”“怎么堅持”等重大問題,確保改革航程不偏向,將農村改革引向深入。

  “變”的是什么?“不變”的是什么?怎么把握“變”與“不變”?深化農村改革試卷中,這是浙江的第一道必答題。

  “變”是因時而變、順勢而進、隨事而制,土地基本權能實現的路徑在變,農業生產發展的方式在變,農村雙層經營的重心在變,資源要素配置的流向在變,工農城鄉關系的演進在變,這是變的主題;“不變”的是立場、方向、道路,農村土地權屬沒有變,農業基礎地位沒有變,基本經營制度沒有變,重農富農理念沒變,城鄉共存規律沒有變,這是變的基石。

  在深刻把握農村改革“變”與“不變”的基礎上,浙江堅持守正創新,守牢底線、把住航向,在改革大潮中乘風破浪、蹄疾步穩。

  通謀全局

  落子改革深化棋

  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浙江高屋建瓴、通盤酬算,持續在深化上用實勁,對新一輪農村改革作出總體謀劃和系統部署,從“小切口”入手推進關鍵領域改革,優化城鄉間要素配置,為打贏新一輪改革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注重“大局觀”

  浙江一直引領改革風氣之先。回望農村改革路,從改革“單兵突進”,到2020年后鎖定強村富民主基線、啟動新時代鄉村集成改革,浙江率先邁入農村改革“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新階段。

  如今,鄉村集成改革已成為浙江又一張“金名片”。浙江深知,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需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強化改革“一盤棋”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協同高效。

  “1510”總體改革框架,正是浙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所謀劃的“大棋局”:錨定“新時代農村改革探路者”這一目標定位,聚焦聚力“地、產、人、富、融”五篇文章,扎實推進多“地”聯動、糧食安全保障、農業“雙強”、“土特產富”、美麗田園、青年入鄉、強村富民、未來鄉村、“四治融合”、服務增值等十項重點改革。“我們正在以‘1510’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鄉村路徑,全力打造鄉村全面振興浙江樣板。”浙江省委農辦秘書處處長方杰說。

  在明確的深化改革“大棋局”下,浙江深化農村改革的方向更清晰、任務更明確,改革步伐也更加堅定和扎實,田野之間盡顯新氣象。

  ——聚焦“小切口”

  漫步浙江鄉村,隨處可見涂有紅底白字“農事服務”字樣的現代建筑與周邊農田相映成景,這是浙江傾力打造的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也是浙江精準選取農村改革“小切口”的一個縮影。

  改革既要系統集成,也要找準“小切口”,這已成為新的“浙江辨識度”。

  為何聚焦“小切口”?浙江認為,改革是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找到“小切口”,從切口處集中力量重點突破,撬動“三農”發展裂變式躍升。就像采訪中浙江干部所說的那樣,“小切口”就像“棋眼”,對于改革“一盤棋”至關重要,只有找準“小切口”,才能實現“落一子而滿盤活”。

  浙江從“小切口”入手,聚焦重點改革,集中時間集中優勢兵力,進行重點突破:臺州市黃巖區進行“肥藥兩制”改革、義烏市實施農業標準地改革、龍泉市組建“強村公司”……一批“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小切口”改革,形成了一批具有“浙江辨識度”的改革標志成果,浙江全面深化改革亮點紛呈、齊頭并進。

  “聚焦小切口,創造大變革。”無數個改革“小切口”,像一招招先手,匯聚成激活改革發展的澎湃動力,在浙江農業農村現代化“大棋局”中搶占先機。

  ——堅持“城鄉融合”

  走進湖州市安吉縣余村,青山綠水間,咖啡館、酒館、民宿一應俱全,身著“多巴胺色系”的年輕人隨處可見,余村人把這幅場景稱為“亦城亦鄉、非城非鄉”空間新形態。

  余村新景,正是浙江美麗田園進階之路的生動注腳,折射出浙江對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設計綱領——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各類要素更多地向鄉村流動。

  縱覽浙江改革藍圖,無論是優先保障鄉村產業、鄉村建設用地需求,還是完善青年入鄉招引機制,亦或是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核心要求都在于解決機制保障問題,優化資源要素流向,打造發展新格局。

  在浙江看來,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關系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成敗的關鍵舉措。要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實施縣城承載能力提升和深化“千萬工程”,一體推進“強城”“興村”“融合”,推動人力投入、物力配置和財力保障向農業農村傾斜,持續縮小“三大差距”,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邁上新臺階。

  放眼浙江鄉村,土地、人才、資金正以新業態新場景的形式不斷涌入,“亦城亦鄉、非城非鄉”的鄉村越來越多,之江大地隨之煥發新的光彩。

  篤實務行

  緊扣關鍵干為先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浙江各地千帆競發,聚焦改革重點領域,以“小切口”破題前行。一個個奮進的“新農人”,一套套集成的新打法,一項項有力的新舉措,凝聚成浙江改革的強勁動力。

  ——“產”上發力,特色產業增效益

  西湖龍井、黃巖蜜橘、臨安山核桃……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瑰寶,一大批“拿得出手”的好貨,給了浙江推動“土特產富”改革充足底氣。創新“土特產”全產業鏈發展體系,優化“土特產”發展平臺體系,健全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三品一標”培育機制……浙江正在連續出招。

  余姚楊梅“脫胎換骨”為楊梅酒,遂昌長粽走進體驗課,常山胡柚誕生宋柚汁……深藏田野的美味,要想闖出市場,需要在“產”字上做足功夫。浙江著力完善全產業鏈培育機制,推進鄉村土特產“百鏈千億”行動,加速構建名優“土特產”品牌矩陣,有力帶動地方“土特產”抱團成勢、勇闖新路。

  “土特產”提質增效,關鍵是突破科技瓶頸,浙江各地紛紛在科技上下苦功夫:臨海市涌泉鎮蜜桔實現品種結構調整、輕軌運輸下山、數字化分揀;臺州市三門縣小海鮮有的住進了控溫控光的“大別墅”,有的住進了“單間公寓”,存活率大大提高……浙江以科技賦能“土特產”全產業鏈,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提升“土特產”的“含金量”。

  科技賦能“土特產”,離不開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農人”。放眼全省,浙江大力實施現代“新農人”培育行動和“十萬農創客培育工程”,推動青年入鄉改革。在“新農人”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運用到特色產業中,“土特產”愈加閃耀。

  “土特產”發展,必定有資金“活水”的滋養。在采訪中,多位特色產業項目負責人都提到,浙江政府對于項目資金補貼高達40%到50%。浙江聚焦金融支農,健全“政銀險擔基”一體化投入體系,護航“土特產”發展。

  多措并舉、多招齊發下,浙江的“土特產”越來越“潮”,“出圈”又出彩。

  ——“富”上聚力,集體經濟增收入

  浙江,素來藏富于民。農民富裕了,村集體口袋也要鼓起來,由此,浙江深化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提出要完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機制,將村莊經營發展創新和有序健康發展結合。

  天氣轉涼,寧波市江北區洪塘街道鞍山村依然熱鬧,網紅小店、民宿里客源不斷。村黨支部書記鄔明忠說:“強村公司幫我們重塑升級了鄉村功能,這才催發了‘鄉村振興夢’。”

  在浙江,像鞍山村一樣,各地紛紛開始“借船出海”,按照“產權清晰、收益歸村”原則組建強村公司,鄉村建設與鄉村運營得以統籌推進,很多沉睡資產得以蘇醒,繼而“生金”,為集體經濟注入新活力。

  一村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富。義烏市李祖村壯大共富“朋友圈”,聯合9個村進行片區組團發展,成立“大李祖”共富聯盟,彰顯各村特色,推動片區共富。

  眼下在浙江,片區組團、“飛地”抱團擴面提質蔚然成風。浙江巧借行政推動,與市場有機互動,打破地域界線,推進區域內平臺共建、資源共享、產業共興,進行跨村聯動,啟動共富“大引擎”,加速村莊攜手奔共富。

  農村集體“家底”厚了,更要摸清管好。浙江實施“三清一促”改革,用好“浙農經管”“浙農碼”等數字化成果,有效規范村級小微權力運行,為村集體經濟保駕護航。

  以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為墨,之江大地上的鄉村共富圖景越來越絢麗多彩。

  ——“融”上奮力,農村大地增活力

  浙江的城鄉融合發展一直走在前列。做好“融”字文章,浙江把城與鄉作為有機整體看待,讓城鄉形神俱美、優質共享、互融共生。

  在舟山市定海區的未來鄉村河東村,村民老宅老屋修復保護變民宿,村集體閑置土地建設“嗨青春”集裝箱商鋪,鄉村道路四通八達,學院、醫院、餐廳應有盡有,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成為村民的“暖心家”、市民的“后花園”。

  河東村是浙江未來鄉村的鮮活詮釋。浙江實施未來鄉村改革,加強鄉村規劃、鄉村建設管理,深化和美鄉村“五美聯創”,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管護一體機制,健全城鄉公共服務供給體系,讓鄉村與城市實現雙向奔赴。

  推進城鄉融合,必然要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湖州市德清縣五四村,一張名為“一圖感知五四”的三維實景數字地圖能“通曉全村事”,涵蓋環境治理、水域監測、醫療健康、智慧養老等120余項功能。以數字賦能鄉村治理,五四村推進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文明之風吹遍滿村落。

  不止五四村,浙江在全省實施“四治融合”改革,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后陳經驗”,深化黨建引領網格智治,推動“浙農碼”治理賦能,“四治融合”體系越來越健全。

  以“融”為奮斗支點,浙江城鄉融合的成色越來越足,城與鄉的界限,正變得越來越模糊。

  詩畫江南

  鋪展共富新圖景

  何以最浙江?唯有改革。新一輪改革浪潮中,浙江沿著改革“時間表”“路線圖”,全力以赴書寫改革新篇章,“詩畫江南、活力浙江”的圖景越來越清晰動人。

  ——繪就現代農業新畫卷

  總產量87.76萬噸、生產面積327.36萬畝,雙雙創九年來新高!這是今年浙江交出的夏糧“高分”答卷,也是浙江持續不遺余力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的成果體現。

  精耕細作“七山一水二分田”,浙江嚴格保護812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深入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全力打造智慧農業引領區,農業現代化跑出“加速度”。

  在舟山市普陀區桃花島草莓植物工廠,多層種植模組、LED植物光照、精準滴灌等技術共同為草莓營造了“舒適的家”;在桐鄉市大麻鎮,農戶打開手機“田保姆”為農服務應用,耕種管收儲銷一體化服務應有盡有……浙江智慧農業早已“百花齊放”,農業新技術、新場景、新賽道不斷被開辟。向科技要空間,向機械要效率,浙江農業“雙強”行動不斷深化,累計建成數字農業工廠(基地)417家,為現代農業發展打開了無限的可能性空間。

  農業的綠色底色也不斷被擦亮。之江大地上,秸稈綜合利用攻堅戰正酣,農作物秸稈收儲中心建設熱火朝天,“秸稈換肥”“秸稈變肉”“秸稈種菌”等新模式正在普及。化肥、農藥實名制購買、定額制施用范圍不斷擴大,化肥、農藥用量實現“九連降”,農業“含綠量”不斷提升。

  ——呈現未來鄉村新風貌

  湖州市吳興區妙西鎮妙山村,“陸羽古道”回轉蜿蜒,峰巒疊嶂有人家,竹海茶山中美術館、度假村等新風景、新業態引人入勝;衢州市常山縣金川街道徐村村,水清暗綠,河暢景美,紫薇花海與星空民宿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如今的浙江鄉村,“詩情畫意”與“生機活力”相得益彰,成為新時代的“桃花源”。

  未來鄉村的建設不僅有美景、美居、美食,更有基礎設施和優質的公共服務供給。桐鄉市石門鎮墅豐村為全村7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免費配備智能手表,云平臺實時監測數據,實現“老有頤養”;諸暨市璜山鎮推進村級診療服務流程智能化,打造基層鄉村“智慧醫療”系統,實現醫療惠民;永康市以全域集團化辦學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一批鄉村薄弱校“逆襲”,村民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

  截至目前,浙江已基本實現山區鄉鎮和3A級景區通三級路,5G網絡、光纖資源實現重點行政村全覆蓋,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覆蓋所有農村學校,未來鄉村在浙江有了具象化的呈現。

  ——開啟富足幸福好生活

  舟山市定海區廟橋村是三毛故居所在,深耕三毛文化IP,吸引了大量農創客,也為本地居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機會。“我閑時就來做手工,每月有兩三千元的收入,日子真是越來越好了。”在廟橋村“心憶空間小沙女”共富工坊做零工的方二姐說。

  之江大地上的“廟橋村”們,托起了一群“新農人”和村民共同的致富夢。這是奮斗目標,也是浙江的現實寫照。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39年位居全國省區第一,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至1.86,連續11年呈縮小態勢。

  幸福的生活,一定是物質和精神相互支撐。在衢州市柯城區沙灣村,書法、繪畫、表演紛紛進入文化禮堂;在嵊州市長樂鎮珠溪村,紅白理事會積極倡導移風易俗,婚禮家宴簡單卻不失溫馨喜慶……在浙江,移風易俗深入人心,農村文化禮堂市縣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蓋,鄉村博物館遍布山水間,“村歌”“村晚”“村BA”“村超”等活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鄉村“塑形”更“鑄魂”。

  風起云涌千帆競,錢塘浪高勇弄潮。浙江正處于改革進行時,如大江奔流,如長風浩蕩,每一寸土地里涌動著向上向前的力量,向著未來無限伸展。

  (采訪組成員:王磊、何曉霞、周嶸、楊鈺)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