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創新開展“十個一”“八個有”示范建設,全力推進25戶以上自然村實現“十個一”(一圖、一網、一審、一管、一護、一文、一廁、一水、一治、一查),行政村(含中心村、較大自然村)實現“八個有”(富有所產、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幼有所托、娛有所樂、食有所供、出有所行、訴有所求),一體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建成664個示范村,努力形成“點上有精品、線上有風景、面上有效應”的格局,推動全市鄉村振興創新新模式、構建新機制、蹚出新路徑。
主要做法
注重統籌推進,下好“先手棋”。宜春市把“十個一”“八個有”建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全力抓緊抓實。一是高規格推進。明確由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籌推進,各縣市區和鄉鎮具體落實。各級黨政主要領導、分管領導親自部署推動。建立市縣“四套班子領導+部門”工作機制,落實市領導掛縣、縣領導包鄉鎮、鄉鎮包村、部門協同配合掛點示范。將“十個一”“八個有”建設納入鄉村振興實績考核和綜合考核,對工作成效好的進行表揚,對工作不力的通報批評。二是強要素保障。在不改變資金用途的前提下,整合新農村建設等各類涉農項目資金近11億元,集中投向示范村,實現“整合資金辦大事”,確保“建一個成一個”。市財政連續三年每年安排1000萬元,以獎代補推進“十個一”“八個有”建設。三是多形式動員。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宣傳標語、宣傳欄等形式,廣泛宣傳“十個一”“八個有”建設工作,吸引社會資本、企業和農戶參與,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的良好氛圍。
注重地域特色,留住“鄉愁貌”。遵循鄉村脈絡、資源稟賦、產業特色、鄉風民俗,最大程度留住鄉愁記憶。一是因村施策。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要求,“一村一策”合理確定建設項目,不搞形象工程,不搞重復建設和大拆大建,嚴禁破壞原有生態環境。上高縣新界埠鎮桐山村等地通過收儲有紅軍戰斗、駐扎痕跡的閑置舊房,由村集體統一規劃打造成紅色旅游景點、研學和產業基地,實現村集體增收。二是嚴格保護。充分挖掘村莊文化遺產,嚴格實施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筑掛牌保護,建立歷史文化名鎮(村)、古村落、古建筑、古樹等保護名錄,凸顯村莊個性。靖安縣雷家古村距今已有800余年歷史,是中國傳統村落之一。近年來,靖安縣累計投入古村落修繕資金1000余萬元,形成了33棟由各類古建筑構成的“古色新村”,打造成靖安旅游重要的人文景點之一。三是注重實效。尊重村莊肌理、地形地貌、文化傳統等自然社會特點,因勢利導,綜合推進山水田路林房建設,最大限度做好就地取材、廢物新用文章,保持鄉土氣息,提升農村功能品質。奉新縣、靖安縣深入挖掘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溫泉酒店、民宿、農家樂等休閑農業超500余家,打造了“生態+康養”精品旅游聯動線路,年旅游綜合收入超120億元。
注重整體提升,打造“靚麗線”。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抓手,注重農村整體風貌,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韻。一是規劃審批。以縣為單位統一村莊規劃編制,為每個鄉鎮免費提供5套以上農房設計通用圖集。在涉農鄉鎮建立“一窗口對外、多部門聯審聯辦”制度,鄉鎮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一支筆”審批,審批時限由15個工作日縮短為10個工作日。樟樹市、上高縣建成宅基地信息管理系統,實現轄區內宅基地的動態管理和信息共享,為規劃審批工作提供數據支撐。二是項目實施。建立一個項目、一名責任領導、一名項目責任人、一張施工圖、一份建設清單、一張時間表的“六個一”工作機制。全面清理農村空心房、閑置房等1.9萬宗,盤活閑置房4000余幢,發展休閑農莊、民宿等經營性設施1000余處,村級公路、樂齡中心等實現全覆蓋,建有水稻、果蔬、中藥材等種養基地和電商平臺800余個。三是全程監管。堅持建管并重、建管同步,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促的長效管護機制。對農民建房開展巡查,對超層、超面積、風貌走樣等做到早發現、早制止。2023年全市共查處違章建房230余宗。
注重機制創新,齊畫“同心圓”。打好組合拳,突出效能治,形成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社會投入的多元化格局。一是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從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著手,群眾需求在哪里、規劃項目就安排到哪里。大力開展以“興家風、淳民風、正社風”為主要內容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宜豐縣芳溪鎮下屋村發動群眾參與村莊建設發展,圍繞熊雄故居、紅色糧倉形成了“紅色研學+農副產品加工”的產業體系。二是充分發揮理事會的紐帶作用。選擇政治素質高、熱心公益、辦理公道、群眾認可的村民擔任理事長。選優配強理事會,建立村黨支部領導下的村民理事會工作推進機制,發揮“一約兩會”作用,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氛圍。三是充分發揮社會參與的重要作用。打好“鄉愁牌”“親情牌”,開展“百企幫百村”活動,引導支持村集體和農民通過籌資籌勞、以工代賑等形式參與直接受益的村莊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萬載縣黃茅鎮源頭村通過有效解決用地用工問題吸引本土企業家回鄉創業,帶動村民增收就業,村集體累計收到捐贈建設、教育、環境整治資金超1000萬元。
經驗啟示
宜春市以“十個一”“八個有”建設為抓手,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依靠農民群眾是前提。抓好鄉村振興工作,要充分調動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變“要我干”為“我要干”。要充分發揮“一約兩會”作用,廣泛發動更多的農民企業家、返鄉創業人員和農村致富帶頭人投身鄉村建設行動。要加大民生領域的投入力度,讓農民群眾得實惠。
整合項目資金是基礎。項目投資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在不改變資金用途的前提下,將“散落”在各個口子的項目資金有效統籌整合,能實現“整合資金辦大事,確保建一個成一個”。項目統籌整合過程中,要根據實際需求,在相關業務主管部門的指導下,鄉(鎮)組織行政村和自然村制訂實施計劃,做好項目庫。縣級審定資金需求后,分部門、分項目、分資金類別制定詳細的統籌整合使用方案,分配給各地。資金在使用過程中,加強事前事中事后監督,確保項目發揮最大效應。
因村施策建設是關鍵。各村有各村的特色、各村有各村的實際情況,鄉村建設應當因村施策,遵循鄉村脈絡、資源稟賦、產業特色、鄉風民俗等因素,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要求,“一村一策”合理確定建設項目。要量力而行,建設工程中最大限度做好就地取材、廢物新用文章。要深度挖掘鄉村文化傳承的內在精髓與價值,做好保護與盤活相結合的文章。
培植壯大產業是支撐。只有產業發展了,鄉村建設才可持續。要結合全市富硒產業發展總體布局,規劃發展一批符合地方特色、發展潛力較好、競爭優勢明顯、帶動作用較強的農業產業,為鄉村建設融合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要根據村莊不同特點,大力發展觀光農業、休閑度假、農村電商、農家樂、民宿等新興業態,形成特色產業帶。要積極探索農戶以土地入股、公司企業投資管理、合作社(村集體)協助參與的發展模式,建立村級股份合作經濟組織,培育壯大集體經濟。
留住鄉愁記憶是根本。鄉村之美,美在特色。鄉村既要有“顏值”、更要有“氣質”,要努力呈現原生的田園風光、原真的鄉村風貌、原味的歷史質感。因此,編制一個高起點、高標準、管長遠、可操作、能落地的規劃至關重要。要符合鄉村實際,突出贛西特色,生態宜居,科學劃分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要體現田園風貌,彰顯傳統文化符號,讓農村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情鄉愁。要充分征求、吸納村民意見,有效融入規劃成果,增強執行效果。
(作者單位:江西省宜春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