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攻克技術關 沙漠變良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三師五十四團發展油莎豆產業紀實
時間:2024-11-19 10:15:55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鄭新立 阮少范 字號:【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三師五十四團駐地在南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西緣,這里常年干旱缺水、土壤鹽堿化嚴重,能適應環境的植物少之又少。五十四團干部職工艱苦奮斗、勇于探索,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成功規?;N植油莎豆和冬小麥,讓荒無人煙的沙漠成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一片綠洲。

  油莎豆成沙漠“奇兵”

  油莎豆是一種從非洲引進的作物,可作為油料、糧食、飼料,具有防風固沙、改良土壤、耐旱耐堿等特性。我國農業科研人員經過多年努力育成的高產高油品種——中油莎1號,含油量31.34%,每畝產油量超過120公斤,約為大豆的4倍、油菜的2倍、花生的1.5倍;加工出的油莎豆油不飽和脂肪酸含量83.8%,可與橄欖油媲美;提取豆油后的副產品——豆粕可作為優質飼料。

  20世紀60年代,國家曾號召種植油莎豆,但由于收獲困難、用工過多而沒有推廣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從國家糧食和油料安全大局出發,結合有關專家提出的把擴種油莎豆作為治沙治堿和減少大豆進口的建議,提出了在沙漠上種植油莎豆的設想。

  2015年春天起,五十四團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內距邊緣60公里處進行油莎豆試種。開始時由于缺水少肥,油莎豆苗矮小甚至枯萎,產量很低。面對難題,團政委陳軍與黨委班子帶領骨干團隊認真觀察分析查找生長不好的原因,采取多種技術和工程措施逐一解決。他們引進天業集團的滴灌技術和設備,請來新疆農科院的專家幫助研究,選擇有實力的企業與石河子大學共同研制油莎豆收獲機、脫皮機,不斷改進育種、播種、滴灌、施肥、收獲、脫皮、加工等技術和裝備,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形成了高效標準的技術操作規程。

  由于油莎豆顆粒較小,散布于沙土中,收獲時需要把油莎豆從沙子里全部挖出來,豆沙分離費時費力,收凈率低和破損率高是一大難題。兵團與農機企業的設計技術人員密切合作,反復試驗,不斷改進收獲機的性能,機械效率不斷提高,從開始時每天只能收幾畝提高到30多畝,收凈率提高到95%以上,破損率從8%降低到3%,機械故障率也大幅度下降,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為規模化種植提供了有力保障。

  為了解決大面積提高單產問題,五十四團不斷摸索油莎豆生長規律,調整行距和株距,改進灌溉和施肥的強度和節奏,通過逐步提高種植密度來提高畝產。他們把培育優良品種同改良土壤結構、優化灌溉施肥方式結合起來,培育出能適合本地土質和氣候條件的油莎豆良種,建立了栽培管理技術體系,改進完善既節水又耐用的滴灌配套系統,為油莎豆的高產穩產提供了有效支撐。

  隨著種植面積逐年擴大,油莎豆成了五十四團的特色作物。據2023年度統計數據顯示,油莎豆畝產由300公斤提高到760公斤;飼草畝產達400公斤;種植油莎豆每畝純收入達到2100元。在沙漠種植油莎豆不僅解決了團內部分油脂原料自給問題,還帶動了周邊農戶增收致富,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

  打通綠色循環產業鏈條

  在油莎豆全產業鏈問題解決后,為了防治冬春季風沙,五十四團又開始試種冬小麥。他們先拿出500畝地作為試驗田,摸索冬小麥的生長規律和種植技術。經過觀察總結、改良優化和辛勤耕作,終于試種成功。同時油莎豆的生長期也從120天縮短到100天,每畝僅用水300立方米,比普通作物平均灌溉用水量節省了近一半,為搶種和灌溉冬小麥創造了條件。目前小麥畝產均達400公斤。

  冬小麥接茬油莎豆不僅實現一年兩熟,而且又起到了防風固沙、改良土壤的作用。特別是在“卡車也能刮翻”的冬春季節沙塵暴多發期,有了冬小麥的覆蓋,沙子竟飛不起來。

  油莎豆的種植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生態效益。由于油莎豆根系發達,具有較好的固氮作用,在沙漠上連續兩三年種植油莎豆以后,沙中的腐殖質增加了,不僅能改善土壤質量,還能有效抑制風沙侵蝕,對于防治沙漠化具有積極作用。同時,油莎豆殘渣可作飼料,經過飼喂實驗,油莎豆草飼喂育肥牛較其他普通飼草月均增重9公斤,促進當地畜牧業發展,推動形成農畜結合的綠色循環經濟鏈,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如今,五十四團已初步形成“良種繁育—標準化種植—農機裝備制造—精深加工(食用油、粉、酒、休閑食品、高附加值提取物等)—飼料加工—畜牧養殖—有機肥加工”的現代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鏈,已建成2.6萬畝油莎豆種植基地、5000頭肉牛養殖基地和農副產品加工基地,以及年產450噸油莎豆油的加工廠、年產3萬噸的有機肥廠、年產1600噸的精釀啤酒廠、年產200臺套油莎豆收獲機械廠等配套平臺。正在建設的年產10萬噸的飼料廠將于2024年底投產。

  五十四團的成功經驗正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推廣。今年,兵團司令部決定在和田地區擴種3.7萬畝,加上五十四團已經種植的2.6萬畝,今年油莎豆種植總面積預計可達6萬多畝。兵團計劃經過五年左右的努力,到2030年油莎豆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配套完善的深加工體系,一二三產業增收數將達十億元。

  從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到綠波遍野、麥浪滾滾,從風沙源頭到富庶糧倉,兵團干部職工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五十四團種植發展油莎豆產業的歷程,是兵團人在新時代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真實寫照,不僅為我國邊疆開發與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更激勵著一代代人在艱苦環境下繼續砥礪奮斗前行。

  (作者鄭新立系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阮少范系中糧集團原研究員)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