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伴隨著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普及以及新一代數字技術在鄉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度應用,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提升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對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數字中國、促進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在國家頂層設計與基層自主實踐的雙輪驅動下,數字鄉村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然而在具體實踐中還面臨諸多困境,迫切需要發揮好數字技術在促進產業升級、優化生活場景、賦能鄉村治理及提升致富能力方面的作用,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步伐。
當前數字鄉村建設推進情況
數字鄉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一是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實現全覆蓋,農村通信難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我國已全面實現“縣縣通5G,村村通寬帶”。截至2023年12月,農村網民規模達3.26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1788萬人。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達到66.5%,進一步縮小了與城市互聯網普及率差距。二是城鄉融合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全面展開。各地和有關部門大力推進農村公路、水利、電網、農產品產地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全國農村地區支撐農產品上行的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截至2022年底,建設產地冷藏保鮮設施6.9萬個,新增庫容1800萬噸以上。
智慧農業建設水平顯著提升。一是智慧農業應用場景不斷擴展,農業數字化轉型加速推進。智慧農業在全國范圍內得到進一步應用,數字化種植業建設得到有力推動。截至2022年底,全國已有超過60萬臺拖拉機、聯合收割機配置了基于北斗定位的作業監測和智能控制終端。全國植保無人機共計12.1萬架,年作業覆蓋10.7億畝次,數字技術和智能裝備在農產品分級包裝、貯藏加工、物流配送等環節得到推廣應用。二是智慧農業人才培養機制逐步建立,智慧農業創新實踐不斷發展。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協同創新和實踐,探索智慧農業產學研用創新發展機制,聯合創建農業產業研究院、智慧農業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各類大型電商平臺和農業科技公司致力于智慧農業的創新服務,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智慧農業創新實踐。
數字鄉村經濟新業態持續涌現。一是農村電商發展勢頭強勁。2022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2.17萬億元,快遞服務不斷向鄉村基層延伸,全國95%的建制村實現快遞服務覆蓋,電子商務帶動城鄉產業發展成效顯著。目前,全國農村網商(網店)已達1730.3萬家,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臺入駐的供應商超2萬家,2022年交易額超過136.5億元,為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發揮重要作用。二是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業健康發展。2022年,農村網絡支付用戶總人數已達到2.27億人次。各類銀行、保險機構通過不斷完善金融服務方式,為廣大農民提供更為多元、便捷的農業金融服務,打造了“主體直報需求、農擔公司提供擔保、銀行信貸支持”的高效農村金融服務新模式。
當前數字鄉村建設面臨的困難
鄉村居民數字技能水平相對較低,數字素養提高難度大。城鄉居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水平差距明顯。截至2023年6月,我國城市網民人數達到7.77億人,農村網民則為3.01億人。受數字使用成本較高、預期效果不明顯以及數字素養與技能水平差距大等因素,農村居民數字參與意愿較低。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較低、數字技能培育缺失嚴重,加之地區間數字資源分配利用不合理,數字接入鴻溝彌合難度大。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平衡,地區間數字鴻溝突出。近年來,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大力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但仍存在明顯地區差異。超過21.7%的地區家庭寬帶入戶率不足50%,8.4%的地區不足20%。相比較東部發達地區,中西部、廣大農村等欠發達地區5G基站、大數據中心、物聯網服務中心等數字基礎設施的覆蓋嚴重不足。截至2023年11月末,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5G基站分別為151.1萬、73.6萬、82.6萬、20.9萬個,從寬帶接入質量來看,在較為發達的京津冀與長三角地區,千兆寬帶用戶滲透率分別為26.3%和24.3%,明顯高于東北地區,而農村千兆寬帶滲透率則更低。農村地區5G網絡覆蓋率卻遠不及城市地區,城鄉互聯網普及率差距有近25個百分點。
數字建設協調機制未完善,數字治理能力待提升。當前網絡隱私、網絡安全、電子商務、網絡直播等與數字鄉村建設配套的政策法規較為缺失,數據主體權責邊界、數據產權歸屬、數據開放與共享標準等方面的問題突出。數字鄉村建設缺乏組織協調機構的統一指導,條塊分割、各自為政、重復建設、效能不佳等問題依然存在。數字鄉村網絡空間有效監管存在空白,網絡空間監管制度不健全,缺少專門的網絡信息處理機構,監管執法震懾不足。
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對策建議
發揮干部人才引領作用,加快提升鄉村居民數字素養。一是培養壯大鄉村數字人才隊伍。加強對鄉村干部的技能培訓,選拔了解農村、懂得相關數字技術,有敏銳數字化意識的人才,實現跨專業跨領域協同合作,不斷優化數字化人才隊伍梯度構成。二是優化鄉村數字人才培養的戰略體系。加大鄉村數字人才引育,充分發揮高等院校、農業科研院所、農業科技企業等創新主體作用,推進產學研合作和跨區域協作。三是加強農民數字素養提升培訓。匯集整合新技術推廣、電商銷售、新媒體應用、手機應用技能培訓等優質培訓資源,提升農民群眾對數字技術的使用能力。
完善數字技術普及應用,著力彌補地區間數字鴻溝。一是推進數字基礎設施體系化發展,加快推進鄉村網絡、基站、平臺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偏遠落后地區的資金投入,推動數字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升級。二是加快農業產業數字化發展,實現數字農業升級。推進數字技術與農業農村經濟深度融合,推動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應用。三是整合多方資源力量。多部門協作發力,政府、社會與市場共同參與、成本共擔的城鄉數字鴻溝彌合機制,引導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等共同參與實踐,共建城鄉數字化發展地基。
發揮數字技術治理效能,促進鄉村數字治理體系構建。一是構建數字治理理念,轉變鄉村治理傳統思維。在充分認識把握鄉村治理現狀的基礎上加快數字技術的廣泛運用,以“服務型”治理模式替代傳統“管控型”治理模式,促使數字治理思維符合鄉村社會的治理情境變動。二是加強統籌協調,引導多元力量共同參與。以數字黨建為引領,充分發揮數字鄉村發展統籌協調機制作用,強化基層黨組織運用數字治理的能力,鼓勵多元自治主體共同參與。三是確保整體聯動,構建精細化治理格局。明確各職能部門責任,加快數字治理工作流程、工作模式、工作平臺整體聯動,促進對鄉域治理場景的動態感知和及時研判。
(作者單位:覃誠、劉佳豪,廣西大學;王雪薏,廣西民族大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