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產增產根本出路在科技。近年來,山東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要求,緊緊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齊魯糧倉”,走出一條以有限資源持續提升綜合產能的路子。2023年,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6.8%,糧食總產量連續10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連續3年超過1100億斤。
抓創新成果應用 強化有效賦能
立足“快見效”,把現有創新成果推廣應用好,加快形成看得見的“生產力”。一手抓成果轉化。出臺成果轉化管理、評價激勵等制度,建設山東科技大市場,定期遴選發布“山東好成果”,一大批創新成果得到有效轉化應用。全國小麥種植面積前三名的品種,山東有兩個。超高產廣適小麥新品種“魯研951”今年實測平均畝產864公斤,推廣前景十分廣闊;“齊黃34”成為全國種植范圍最廣的大豆品種。一手抓集成應用。統籌優良品種、先進技術、高性能農機,集成組裝糧食單產提升方案,在全國率先打造2000萬畝“噸糧”、300萬畝“噸半糧”示范片區,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小麥寬幅精播、玉米密植精準調控等關鍵技術到位率95%以上,推廣應用高性能播種機3.2萬臺。今年全省夏糧單產水平達到450.03公斤/畝,居糧食主產省第一。
抓關鍵技術攻關 強化重點突破
立足“見長效”,加大技術攻關支持力度,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難點問題。在種業創新上,出臺種業振興行動計劃、支持種業企業發展等政策文件,持續實施農業良種工程,每年投入省級財政資金2億元,培育300多個糧食新品種。首次攻克小麥抗赤霉病關鍵基因。在裝備研發上,開展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持續攻克“卡脖子”技術,濰柴雷沃小麥高性能復式條播機提高產量10%,農機裝備產值占全國1/4。在精深加工上,不斷注入科技要素,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建設30個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先行縣,年加工小麥、玉米、大豆能力均占全國20%左右。禹王集團創新植物肉加工技術,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提升至30%。
抓人才隊伍建設 強化創新集聚
一是引育“領軍人才”。建立“一事一議”引才機制,引進鄧興旺、朱健康等多名生物育種國際頂尖人才,涉農領域住魯“兩院”院士達到11人,國家級重點人才工程147人。
二是強化“中堅力量”。組建31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每年投入8350萬元,持續穩定支持615名高水平專家,為農業“大產業”提供全方位技術保障。
三是壯大“生力軍”。統籌科技特派員、科技小院,打造300個產業服務團隊,實現涉農縣全覆蓋;發揮農業院校力量,累計培養公費農科生2262名;山東農業大學建設鄉村振興驛站7000個,3萬名師生在一線服務。截至目前,全省各級農技推廣人員達到2.7萬人。
抓政策機制保障 強化有力支撐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在全國率先成立省長任主任的省委科技創新委員會,把農業科技作為重要方面,加強部門聯動、集聚資源力量,協同推動重大科技攻關和重點研發計劃。
二是強化資金保障。統籌農業科技創新、糧油單產提升、種業發展、社會化服務等資金33億元,重點支持糧食生產關鍵技術創新研發和落地應用。
三是強化平臺賦能。在糧食主產區融合共建各類新型研發機構,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落戶山東,累計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5家、省重點實驗室48家,全力打造農業科技創新高地。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