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編牢織穩巴渝“菜籃子”——訪重慶雙福農貿城原黨委書記、董事長衛永生
時間:2024-10-24 10:29:39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王磊 孫小飛 字號:【

  重慶雙福國際農貿城(以下簡稱“農貿城”)是重慶市實施“菜籃子工程”和“民生工程”的重要載體,也是西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一級農產品批發市場。近年來,農貿城始終致力于打造“全國領先的農產品流通平臺商”,通過改革創新,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強化風險防控,市場交易穩步增長,自主經營不斷突破,實現了農貿城的跨越式發展。

  近期,記者就保障食品安全、助力鄉村振興、創新經營模式等方面專訪了農貿城原黨委書記、董事長衛永生。

  記 者:作為西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一級農產品批發市場,請簡單介紹一下農貿城目前的發展情況。

  衛永生:農貿城于2014年正式投入運營,目前由重慶物流集團運營管理。市場總占地2455畝,主體商品交易區35萬平方米,建有2.5萬噸大型凍庫一座,小型凍庫300余個。匯聚蔬菜、水果、糧食、食用油、干貨、副食、肉類、水產、蛋品、凍品、花卉等16個類別。市場內入駐經營戶約5000余戶,銀行、超市、餐飲、檢測中心、市場監管所等配套、服務設施和職能部門若干,提供就業崗位10萬余個。

  2018年至今,農貿城每年的交易量及交易額均呈兩位數增長。今年1-8月,市場交易量達到308萬噸,交易額282億元。農產品銷售輻射面積大,服務人口達到6000多萬人。

  近年來,農貿城先后榮獲“全國百強商品市場”“重慶五一勞動獎狀”等稱號,同時被農業農村部、商務部確定為定點配套市場及全國農產品批發骨干市場。

  記 者:據了解,農貿城在2014年正式投入運營后經歷了幾年的培育期,在此期間因為培育商戶、業態不全等種種原因,市場一直處于虧損狀態,直到2018年集團委派您到農貿城工作后經營狀況才開始逐年好轉。請問您來到農貿城后都開展了哪些工作讓農貿城實現扭虧為盈?

  衛永生:確實,農貿城建成的頭幾年,為吸引商戶入駐,市場推出了租金優惠、政策補貼等種種措施,投入資金較大,再加上經營品類不齊全等原因,市場運營狀況不佳。2018年重慶交運集團委派我到農貿城擔任黨委書記、董事長,目的就是通過改革創新扭轉市場經營狀況。到任后,我把推進市場高質量發展作為目標任務,帶領黨委班子落實國企改革舉措,提高國企活力效率,持續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企,切實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

  一是多措并舉創新市場業態。黨委班子成員多方深入考察調研,立足市場發展形勢,分析優劣勢對比,以延伸產業鏈為抓手,加強配送業務終端服務,創新商業模式,拓展線上銷售平臺,實現“雙福到家”自營平臺正式上線運營。創新推行“臨時月租”、新增花鳥市場、培育白條豬交易市場等,市場業態更加豐富、資源利用更加合理,市場基本滿足“一站式”采購需求。

  二是多管齊下實現提質增效。近幾年我們確立了“提檔升級、提質增效”的雙提目標。在“提檔升級”方面,我們以為客商營造良好交易環境,滿足客商經營需求為出發點,開展劃行規市、增設凍庫、改擴建大棚、設置配送專區等,不斷改善市場服務環境,提升市場交易效率。在“提質增效”方面,我們積極對接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打造東盟農產品分撥中心,東盟進口水果比例占全重慶70%以上;積極服務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推動成渝農批市場聯盟開展業務對接,廣泛吸納四川地區農副產品集散交易,2023年,協同推動四川水果進場16萬噸、蔬菜進場47萬噸,達到市場蔬菜水果進場量的15%;啟動車輛入場收費,優化水電表配置,挖潛堵漏兩不誤。

  統計數據最有說服力,2019年農貿城的交易額為357.14億元,交易量416.11萬噸;2023年交易額為423.1億元,交易量為458萬噸,達到歷史新高,穩住了經濟運行基本面,有效保證了全市農產品的市場供應。

  記 者:食品安全是長期的社會熱點話題,農批市場承擔著流通過程中食用農產品安全保障的社會責任,農貿城如何確保進入到市場的農產品都是安全的?

  衛永生:作為重慶市實施的“菜籃子工程”和“民生工程”,農貿城始終把食品安全作為市場的頭等大事來抓。

  一是嚴把食品安全“入口關”。推出食用農產品入場實行預登記制度。凡進入市場的食用農產品均要提前進行預登記,使市場管理人員可清楚掌握產品具體來源;同時開展食用農產品快速檢測,年農產品檢測量達10萬批次,凡不合格的禁止入場銷售;嚴格落實農產品入場查驗,除食用農產品外其他農產品入場,市場食品安全管理人員主動向經銷商索要產品合格證明材料,凡涉及無生產日期、無質量合格證以及無生產廠家的“三無”產品禁止入場。

  二是建立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市場專門設置了食安辦,委任食品安全總監1人,配備食品安全管理人員50人,并建立食用農產品快速檢測室150平方米,設專職檢測人員8人,綜合檢測設備3套。此外,我們還把農貿城分成5個網格開展食品安全管理,每個網格設置網格長和網格員。目前農貿城制定并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方案20余個。

  三是嚴格食品安全管理。嚴格經銷商資質管理,同步對2372戶經營戶建立了食品安全檔案,凡未辦理營業執照、經營許可等不符合經營條件的一律不允許從事食品經營活動;嚴格食用農產品追溯管理,在食用農產品銷售前端通過預登記系統準確掌握食用農產品來源,在市場流通環節通過印制“一單通”銷售憑證準確記錄銷售方和采購方信息,最終實現食用農產品的追溯管理;嚴格秤支(計量)管理,對市場3200把秤支登記造冊,每年集中報管理部門進行檢定,在水產、水果等重點區域還設置了公平秤11把,供消費者復核使用;嚴格日常監督管理,建立健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工作機制,在此基礎上農貿城創新了“黃牌”警告制度,對不誠信經營、食品安全問題突出的經銷商通過在門口張貼警告牌的方式告知所有消費者,起到警示作用。

  記 者:近些年,農貿城建立了“雙福到家”自營平臺,還在農產品直播電商領域逐步發力。請簡單介紹一下市場在電子商務領域的投入效果如何,對市場發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衛永生:現在時代發展特別快,尤其是線上貿易、社區團購等新型交易方式發展加速,農貿城在這方面也做了大量嘗試。

  首先,嘗試組建自有力量在線上主流平臺進行直播、矩陣等新型銷售模式進行農產品銷售,主動與時代接軌,將線下農產品帶到線上,實現市場農產品銷售渠道的拓展。

  其次,我們一方面籌建了電商園,現已完成施工,即將開業,該園區的投用將大幅提升農貿城電商相關從業者的工作軟硬件配套條件,為其迭代發展提供助力。另一方面,我們建立了“雙福到家”自營平臺,開展“雙福到家”團購項目,利用企業與市場的獨特優勢,推進每日生鮮產品達企業、社區團購業務,效果顯著。2023年通過平臺發出快遞單量200余萬,輸出貨物8000余噸。

  后續,我們還將對市場電商客商、渠道資源進行集約、幫扶,通過前期對線上不斷嘗試所積累的相關儲備,希望整合市場整體電商力量,市場方將作為他們強有力的后盾,給予平臺建設、產品配套、渠道共享等多方面的支持,讓雙福農產品電商水平更上一個臺階。

  記 者:作為一家國企,農貿城是如何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的,特別是在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方面發揮了什么作用?

  衛永生:近年來,農貿城根據黨中央脫貧攻堅的戰略部署,按照重慶市的工作要求,切實強化國有企業幫扶責任。

  一是企業幫扶成效明顯。通過組織經營大戶到困難鄉鎮進行走訪對接,大力推動農商互聯、產銷對接,對開州區大進鎮長城村、城口縣東安鎮鮮花村開展產銷、農產品加工方面的對接,簽訂魔芋等農產品保底價收購合作協議,拓寬銷售渠道,帶動當地農產品走出來。合作土地7000畝,全年幫助農戶每畝年增收5000余元。

  二是發揮優勢,做好延伸服務。針對重慶市重點的18個區縣,大力開展蔬菜、水果、水產等方面的對接合作,引導當地調整種植結構,改變當地農業種植規模小、信息封閉、知識陳舊、銷售模式落后的現象,并幫助當地建立起一批具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農產品品牌。結合市場自身特點,在蔬菜市場、水果市場內設置專銷點,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取得實效。

  記 者:作為重慶物流集團下屬企業,農貿城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集團強有力的支持,在這方面農貿城是如何實現與集團協同發展的?

  衛永生:2019年以來,農貿城按照原重慶交運集團融合發展要求,積極推進物流與商貿融合發展工作,目前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一是積極引進物流公司,拓寬進向物流渠道。2019年,農貿城主動搭橋,牽線物流公司與客商間的合作,引進泰瑞物流等公司與客商對接,通過對物流車輛改裝等方式滿足客商物流需求,到云南、貴州等地為客商提供進向物流服務。

  二是提供物流場地,合作開展干線物流配送。為促進物流與農產品配送的融合發展,農貿城2019年與公運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由雙福公司出地,公運公司提供物流服務,在市場建成了雙福同城配送中心。同城配送中心以大力發展特色冷鏈配送車隊為核心,持續開發冷鏈業務,打造特色冷鏈配送示范車隊。同時持續發展雙福城市配送公交貨運班車,整合農貿城零散類物流貨運資源,化零為整,為客戶提供多方式物流運輸服務,節約客戶物流配送成本,實現市場商戶與雙福共配中心的互利互贏。同城配送公交貨運班車自運營以來通過高品質服務收獲了客戶的廣泛好評,現在每日保持5個固定城配班線班車。

  三是加大與站場合作,建設農貿城水果直供店。2019年,農貿城與集團內部資源融合,先后在四公里交通樞紐站、萬州北站、城口汽車站建立了3家雙福國際農貿城水果直供店,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

  記 者: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升級,您認為接下來農貿城的轉型重點在哪兒?

  衛永生:未來一段時間,農貿城的發展重點還是在農產品供應鏈的打造上。

  一是構建流通網絡體系。構建以農貿城為核心,以區縣二級批發市場(分撥中心、配送中心)為支撐,以農貿市場及終端門店為基礎的農產品流通網絡體系。

  二是打造智慧農貿平臺。以互聯網、物聯網、信息技術為手段,打造線上線下互聯互通,集“電子交易、產品溯源、電子商務、市場信息管理、數據應用”于一體的智慧農貿平臺。我們已著手智慧農貿平臺二期系統的開發建設。

  三是構筑新型產業鏈。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為契機,借助“南向通道”資源,打造集水產品和水果交易、冷鏈倉儲、分撥配送、展示分銷、美食體驗于一體的多功能復合型商貿綜合體,并配備建設相應軟硬件系統,在平臺基礎上實現農產品全程產地到消費者的冷鏈物流運輸、全程質量追溯、大宗產品的季節性調配、區域集采供應等主要功能,構筑“互聯網+批發市場+線下體驗”的新型產業鏈。

  四是加快農商互聯,實施產地對接。引導農產品產銷銜接機制從松散、短期、易變向緊密、長期、穩定轉變,積極與產地農業經營主體簽訂戰略合作(保供)協議,發展訂單農業,全面提升農貿城帶動力。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