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云程發軔 荊楚可期——湖北省以強縣工程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實踐與探索
時間:2024-12-16 11:09:04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中國農村雜志社采訪組 字號:【

  極目楚天,處處風光;靈秀湖北,楚楚動人。荊楚大地好山好水間處處涌動著生機與活力。

  從武陵山區長出的“一根藤”,成了恩施州來鳳縣強縣富民的大產業,今年藤茶在市場上一度供不應求;在長江之畔,宜都鱘魚谷拔地而起,“鱘”出了一條百億產業鏈;江漢平原,沃野千里,孕育出的江漢大米,香飄全國,深受消費者喜愛。這些豐碩成果正是由湖北大力實施強縣工程戰略而得來。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加快推進鄉村振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多次考察湖北,就湖北農業現代化、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今年11月考察湖北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鼓足干勁、奮發進取,久久為功、善作善成”“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

  殷殷囑托,催人奮進。近年來,湖北省錨定“強經濟、促均衡、善治理、優環境”目標,以強縣工程為抓手,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奮力書寫強縣興村富民的新時代絢麗畫卷。

  近日,記者深入湖北各地,探尋強縣工程“行進”的鏗鏘足音。

  奮楫揚帆,乘勢而上

  深謀遠慮方向準

  農村天地廣闊,農業大有可為。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離不開“三農”工作“壓艙石”的保障。湖北堅持把“三農”工作放到大局中謀劃和推動,找準坐標、選準方位,以前瞻性的眼光提出了強縣工程,開辟了農業農村發展新境界。

  ——學用“千萬工程”經驗創新之舉

  逛神秘觀音塘、看百年楓香樹、住黛瓦白墻民居、賞田園自然風光……周末假期,在恩施市白果鄉下村壩村,不少游客漫步田野間,享受慢生活。曾經的貧困村,在去年白果鄉投入強縣工程項目資金、做好各項配套設施后,引入專業團隊運營,不到2個月時間,就打造出“塘里堂外”鄉村旅游綜合體,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

  下村壩村“塘里堂外”鄉村IP促鄉村振興之路,是湖北學用“千萬工程”經驗在基層的鮮活樣本。

  “千萬工程”創造了整省全域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成功樣本,為全國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實踐樣本。強縣工程是湖北順應城鄉融合發展大趨勢,立足本省實際作出的重要部署。

  在頂層設計中,強縣工程的主要目標是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就地城鎮化和以縣域為單元的城鄉統籌發展,重點是促進農民增收,核心是推動城鄉協調發展,關鍵是縮小城鄉差距。

  湖北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張桂華認為,“強縣工程與‘千萬工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在理論邏輯和實踐基礎上高度契合,是‘千萬工程’經驗在湖北的具體實踐”。

  知之深則行愈達。湖北把“千萬工程”經驗轉化為推進強縣工程走深走實的強大動力,眾多鄉村發生了像下村壩村一樣的美麗蝶變。

  ——補齊“四化同步”短板關鍵之策

  湖北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它以占全國1.94%的國土面積生產了占全國4.2%的糧食、6%的生豬、12%的茶葉、15%的淡水產品,千湖之省,農業大省,名不虛傳。

  然而一項項光彩靚麗的成績背后,還存在縣域經濟實力不夠強、農業產業化程度不夠高、城鄉發展不夠均衡等問題。在推進“四化同步”發展進程中,農業農村現代化依然是最大的短板。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也是發展的動因。湖北認為,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必須把長板加長,把短板補齊。因此,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深入實施強縣工程,勢在必行。

  “以強縣工程為抓手,可以有效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與工業化良性互動,與城鎮化相互協調,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張桂華認為,強縣工程是補短板、拉長板的一條有效路徑。

  “發令槍”已經打響,“路線圖”也隨之明確。湖北提出“1+3+1”實施路徑,其中前一個“1”,是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就地城鎮化,“3”是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體系,構建統籌縣城、鄉鎮、村莊三級的公共服務體系,構建政府、社會、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體系,后一個“1”是建設美好農村人居環境,核心是提升基礎設施水平。

  壹引其綱,萬目皆張。沿著主攻方向,湖北在通往中國式現代化的康莊大道上篤定前行。

  ——激活城鄉融合引擎強勁之力

  郡縣治,天下安;郡縣富,天下足。千百年來,縣級在我國都具有重要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強調,“湖北要在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上奮發有為”“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這既是對湖北未來發展的指路領航,也是對荊楚人民未來幸福生活的謀篇布局。

  湖北推進強縣工程,既高度符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精神,也與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方向一致,必將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加速引擎。

  湖北認為,發展壯大縣域經濟與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并非“兩張皮”,必須深度結合、統籌推進。把縣城這個城鄉融合發展的基本單元建強建好,合理布局經濟大鎮、產業強鎮、特色小鎮,“小城故事”會分外精彩,還可為鄉村振興帶來人氣、底氣、煙火氣。

  方向明,動力足。在2023年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吹響強縣工程沖鋒號后,從上至下,馭勢前行。湖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強縣工程實施方案、考核方案,省委農辦印發試點通知,搭建“四梁八柱”。

  各市縣全面推進,13個市(州)和83個縣(市、區)成立實施強縣工程領導小組,建立工作機制。武漢市出臺《強縣工程支持政策二十條》,襄陽市編制《襄陽都市圈強縣工程規劃》,以“強縣”帶動“強圈”;48個縣(市、區)緊鑼密鼓展開20項重點任務試點工作……

  一馬當先,萬馬奔騰,從美好藍圖到發展實景的變化正悄然發生。

  厚植優勢,篤行致遠

  振興圖景活力足

  藍圖已繪就,啟程當其時。湖北錨定發展賽道,各市州縣瞄準各自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主導產業,建立健全統籌城鄉的發展體系、服務體系、治理體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激活了鄉村全面振興的“動力源”,廣袤的田野間活力奔涌。

  ——統籌人、產、城融合,縣城品質提起來

  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產業是根基。

  來到仙桃市毛嘴鎮服裝產業園,一棟棟標準化廠房鱗次櫛比,綿延數公里。在佐曼華威服飾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排排的產業工人正忙碌而有序地完成一道道工序,不一會兒,一條條褲子就“走”下生產線。

  “全國每賣出3條休閑女褲就有1條來自這里。”仙桃市副市長杜偉華介紹,這兩年,仙桃搶抓產業轉移機遇,吸引企業返鄉,園區已經聚集生產、研發、輔料等上下游300多家企業,服裝產業產值突破70億元。

  產業的回歸,也帶來了人口的回流。據統計,園區共吸納產業工人近3萬人,主要以年輕人為主。為做好配套服務,毛嘴鎮從“醫教養、文娛住”小切口發力,開辦仙桃八中毛嘴校區,打造小吃網紅一條街,新建精品住宅樓……安居樂業的煙火氣在這里繚繞不斷。以紡織服裝為支柱型主導產業的仙桃市,已連續7年蟬聯全國百強縣榜單,排名全省第一。

  正如仙桃市一樣,產業興旺了,人口聚集了,縣城的城市功能也需要隨之提高。湖北提出縣城品質提升三年行動,引導各地以品質塑城、以公共服務留人,一批“小而美”“精而特”的縣城脫穎而出。

  恩施市依山就勢推動建筑退臺式布局,加快帶狀公園、口袋公園建設,開展老舊小區改造,打造女兒會公園等席地而坐的“城市客廳”,空氣質量位列全省13個國家考核城市首位,縣城宜居水平不斷提高。

  石首市貫徹公園城市理念,將成群的麋鹿、“微笑”的江豚、綿延的綠色等特色標簽,融入城市建設中,山、水、園串點成線,讓城市“顯山露水”。居民出門見景,幸福感拉滿。

  瞄準農業轉移人口、外來務工等人群,黃岡市把“黃岡中學”這一教育品牌進一步延伸,黃州區在新城區建設黃岡二中,面向全國招生,滿足群眾對教育等優質公共服務的需求。

  “縣”因人而興,“城”為人而建。統籌“人、產、城”融合,一座座縣城有機更新。

  ——全產業鏈條發展,特色產業強起來

  走進潛江,就仿佛進入了小龍蝦的世界。“潛江龍蝦 紅遍天下”的標語隨處可見,紅色小龍蝦造型的路燈讓人眼前一亮,以小龍蝦為主題的餐飲美食店目不暇接。

  二十多年來,潛江市全力耕耘小龍蝦特色產業,集選育繁育、生態種養、加工出口、餐飲美食、冷鏈物流、精深加工、節會文化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格局成勢見效。“從‘四季有蝦’到‘吃干榨凈’再到‘滿城蝦香’,我們蝦稻產業年產值超過了750億元。”潛江市副市長王冰介紹。

  在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上,潛江小龍蝦成了全省的“尖子生”。實施強縣工程,產業是根本。湖北聚焦優勢主導農業產業,著力發展優質稻米、茶葉、柑橘等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先后出臺蝦10條、鱔7條、茶10條、米9條等政策措施,一批像小龍蝦這樣的特色產業,正在湖北各地蓬勃生長。

  江漢大米在通過深化產業鏈建設后,也由傳統的糧食產業,變成了極具辨識度的大產業。在湖北,江漢平原37個縣市區的水稻產量在全省水稻總量的占比高達63%。為充分發揮江漢平原稻米產業優勢,湖北圍繞優質稻米產業延鏈補鏈強鏈,重點打造“江漢大米”省域公用品牌,搭建“江漢大米”供應鏈平臺,推動稻米加工水平升級,一粒米也“鏈”起千億大產業。2023年,全省水稻產量達到376億斤,既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也為全國人民的飯桌增添了荊楚米香。

  做強農業供應鏈、提升農業價值鏈還離不開品牌的建設。近年來,湖北圍繞“10+16+N”的品牌體系,全力打造10個國家級、16個省級區域公共品牌和N個地標農產品為主的優質農產品“精華矩陣”,重點品牌價值不斷提升。潛江龍蝦、宜昌蜜桔、隨州香菇的品牌評估價值分別達到422億元、159億元、110億元。蘄春蘄艾等11個品牌入圍中國農業品牌目錄。

  ——軟硬件齊頭并進,鄉村面貌新起來

  漫步襄陽市襄州區古驛鎮金王村,滿眼白墻黛瓦、水清岸綠,好一幅魚米水鄉圖。近年來,襄州區全力統籌推進農村廁所糞污與生活污水一體化治理,在389個村開展“管網+”處理終端建設,受益農戶近3萬戶。

  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城鄉之間得有“硬聯通”。湖北大力推進城鎮交通、供水、網絡、物流等基礎設施向村覆蓋、往戶延伸,實行同步規劃、一體建設、統一管護。

  為打通交通大動脈,湖北持續推進旅游路、資源路、產業路建設,消除“瓶頸路”、修復破損路;為了讓群眾喝上放心水,實施安全飲水提標升級工程;同時,還推進縣級圖書館、文化館開設分館向鄉村延伸……一系列措施,讓城鄉之間的“硬件”鴻溝顯著改善。

  更為關鍵的是,縮小城鄉差距,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也需要不斷提高。湖北各地以強縣工程為引領,抓住“一老一小”這個重點持續發力。

  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咸寧市嘉魚縣潘家灣鎮四邑村,先后走進村養老服務驛站、黨群服務中心,察看養老設施情況。老人易軍生說起那天,依然很激動。他說,現在食堂一天三餐,花樣很多,生活得很幸福美好。像四邑村這樣的幸福食堂,咸寧市已建46家,其中城區25家、農村21家,惠及全市老年人50萬人次。

  不止是在咸寧,黃岡市黃梅縣還按照“以城帶鄉”“以強帶弱”原則,將138所城鄉學校組建成24個教聯體,徹底打通城鄉學校間、強弱校間的壁壘。枝江市深化緊密型醫共體建設,推動人員下沉、設備下沉、平臺下沉,鎮內就能開展血液透析、急性心梗腦梗溶栓等醫療服務。

  堅持硬件、軟件兩手齊抓,強縣工程讓鄉村外在“顏值”不斷刷新、內在“品質”持續提升。

  ——共同締造引領,治理效能高起來

  “最近我們第三黨小組議事廳可是辦好了幾件‘大事’。路從1.1米拓寬到了1.5米,垃圾轉運更加高效,廢棄危房變為了停車場。”恩施州咸豐縣忠堡鎮高筍塘村劉衡自豪地說,他們以自然院落為治理載體,通過“村黨組織—黨小組—村民小組院落黨小組—黨員中心戶”,把治理的力量延伸到房前屋后、田間地頭,村民有錢的出錢,有地的出地,參與村級事務的熱情不斷高漲。

  高筍塘村是湖北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的一個縮影。調動發揮群眾積極性和創造性,建設更加有效的基層社會治理單元,是實施強縣工程的重要抓手。湖北以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社會治理體系為目標,運用共同締造的理念和方法,探索創新鄉村治理路徑,荊楚鄉村善治水平不斷提升。

  湖北積極推廣“道德銀行”“綠色銀行”模式,把社會征信等資源與治理主體行為銜接起來,以金融資源撬動農民參與,有力調動了縣、鄉、村三個層級以及政府部門、銀行機構、社會組織和村民等多元主體的積極性,村集體和村民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中有利可圖、增產增收,逐步形成鄉村命運共同體。

  主動迎接數字時代,湖北還推廣“鄂參與”村級事務管理平臺,搭建“積分制、清單制、村民說事”數字平臺,村民“說、議、辦、評”全流程線上流轉,實現“服務在云端、干部在身邊”。全省3500多個村莊入駐,39萬村民“云端說事”。

  從環境面貌之變到群眾精神面貌之變,從干部作風之變到基層治理格局之變……“共同締造”的理念和方法催生新氣象,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臻于至善,富民利民

  和美鄉村滿目新

  一村一落皆美景,宜居宜業促振興。特色產業提高發展成色,城鄉融合擦亮宜居底色,鄉村治理增添幸福暖色,湖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妝容越繪越靚,縣域的“發展指數”、老百姓的“幸福指數”節節攀高。

  ——荊楚沃野浪涌金

  “去年我們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6萬元。今年黃鱔一斤能賣到30多元,去年才28元,農民收入還有望提一提。”仙桃市張溝鎮先鋒村黨支部書記朱傳寶激動地說。

  先鋒村是全國“網箱養鱔第一村”,全村有4500畝養殖水面。這里還有全國最大的黃鱔原產地交易市場,最高峰時,每天有超過40萬斤黃鱔從這里發往全國,越來越多的“鱔二代”“鱔三代”在傳承接續產業發展的接力棒。

  家家養黃鱔、戶戶都賺錢。先鋒村黃鱔產業是湖北推進強縣工程、促進農民增收的生動寫照。翻開湖北各地農業發展的版圖,幾十億、上百億元的特色富民產業比比皆是。

  地處長江三峽西陵峽兩岸的宜昌市秭歸縣,發展以“四季鮮橙”為支撐的柑橘產業,綜合產值近200億元,涌現出12個“億元村”,帶動26萬人穩定增收致富。

  藤茶回甘悠長、富硒量高,被譽為“神仙茶”。來鳳縣抓住這一獨具地方特色的產品,加大產業扶持力度,開發產品238個,全縣8個鄉鎮78個村8000多戶農民種植藤茶,綜合產值達到20億元。

  ……

  如今的荊楚大地,在特色產業發展的帶動下,縣域經濟爭先進位,全省有8個縣進入全國百強,農民的生活水平也顯著提高。2023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93元,增長8.0%;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11,比上年縮小0.05,真正實現了“一方水土育一地產業、養一方人”。

  ——城鄉共赴好生活

  在應城,自從村級有了“應達萬家”寄遞物流綜合便民服務站,村民再也不用去鎮上取快遞了,“刷刷臉”就能取走自己的包裹。不少村民感嘆,取快遞跟城里人一樣方便了。而這都得益于湖北“快遞進村”工程的實施。目前,湖北已建成20744個村級寄遞物流站點,打通了消費品進村和農產品進城的“首尾一公里”。

  同樣給村民帶來便捷體驗的,還有充電樁的建設。湖北在全省7000多個行政村,配建公共充電設施,今年累計新增充電樁10.6萬個。新能源汽車“出得了城、進得了村、回得了家”,既帶動了電車下鄉,也有利于務工人員返鄉助力鄉村振興。

  農民的精神生活也更加豐富。在咸寧市咸安區雙溪橋鎮毛祠村養老中心,做飯、洗衣都有人負責,老人們聚在一起聊天,臉上洋溢著笑容。湖北創新實施“一村多名大學生”等計劃,持續補強農村養老、醫療、教育等薄弱環節,推動基本公共服務資源下沉,讓老年人可以安居,年輕人能夠樂業。

  實施強縣工程以來,和美鄉村的各項軟硬件不斷“上新”。目前,湖北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達27.21萬公里,2萬余個行政村實現“村村通寬帶”,鄉鎮5G網絡全通達;30多個縣(市、區)已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管理;一批公辦鄉鎮中心幼兒園、本科院校、高職院校、技師學院陸續建成,多地實現“在家門口上好學校”;居民就醫,各地高水平醫院就能滿足日常需求,無需舍近求遠到大城市去。

  荊楚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正在從夢想變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

  ——靈秀山水展新顏

  漫山的柑橘樹果實累累,村口的卡通建筑“吉吉貓”憨態可掬,在枝江市仙女鎮向巷村的“仙女吉吉主題公園”內,來旅游采摘的游客絡繹不絕。向巷村創新“九獎九懲”積分制管理辦法,讓群眾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從“參與者”變為“共治者”,實現了從貧困村到網紅村的跨越。

  問政于民,問需于民,更問計于民,“共同締造”如同一把金鑰匙,打開了基層治理新天地,煥發了靈秀山水新面貌。

  宜昌市以“共同締造”理念推進鄉村建設,引導群眾共同出資“建”、示范帶動“創”、全員參與“管”,累計爭創3個國家級、7個省級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鄉村風貌顯著提升。

  麻城市連續3年發布共同締造實施方案,搭建線上線下議事平臺,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從可見可知可感的小事做起,不少村莊經過共同締造后,環境整潔,生態宜居。

  從鄂西山區到江漢平原,從農村社區到村灣村落,無論是修路、改廁還是養老、托幼,都讓群眾站在C位,共建的意識逐漸開枝散葉。一場場村灣夜話、板凳會、七點半議事廳啟動后,房前屋后變整潔美觀了,道路橋梁變寬敞暢行了,生活設施變更加便利了,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湖北鄉村正加速開啟“美顏”模式。

  遼闊楚江天,大潮勇向前。隨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走向深入,湖北各地產業旺、生態美、鄉風好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照進現實。

  (采訪組成員:王磊、祁莉、付姓)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