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盞盞湯色明亮的湘西黃金茶翠香鮮濃、一件件精美絢爛的香云紗輕如蟬翼、一幅幅色彩鮮明的農民畫奔放開闊、一場場活力滿滿的村BA比賽激情揮灑……近日,作為年底“重頭戲”的“大地流彩·全國鄉村文化藝術展演季”(以下簡稱“展演季”)在北京拉開帷幕,活力滿滿、熱氣騰騰的鄉村文化“嘉年華”盛大上演。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今年3月,農業農村部會同中國文聯等單位組織開展“大地流彩·全國鄉村文化振興在行動”系列活動,把活動辦在村里、把資源引入村里、把關注聚焦到村里、把消費留在村里,匯聚起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磅礴力量。此次展演季就是對近年來鄉村文化建設成果的集中展示。
如何繁榮發展鄉村文化,讓文化這個“軟實力”成為鄉村振興的“硬支撐”?農業農村部黨組書記、部長韓俊在展演季上強調,要堅持走好鄉村文化興盛之路,以鄉村文化建設賦能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今年鄉村文化活動在全國遍地開花,既讓農民“找到樂子”,又讓優秀傳統文化“豎起牌子”,還探索出鄉村振興“新的路子”。透過展演季,一幅村潮涌動、熱情幸福的鄉村全面振興畫卷展現眼前。
以文惠民展笑顏
或許有人會問,農民日日勞動,還有時間“搞文化”?現實是,農民不僅是文化的參與者,還是重要的創造者。據統計公報數據,2023年末我國鄉村人口有4.77億,與“三農”相關的行業和人員更是不計其數。本次展演季匯聚了來自全國的350多位農民演員、150多位鄉村工匠、200多種鄉村非遺項目和500多個農業文化遺產特色產品,內蒙古的潮爾道、河北的平山吹歌、甘肅的通備武術、江蘇的滸浦花鼓、廣東的英歌舞……廣大農民在生產勞動中形成的文藝成果不勝枚舉。
長期以來,農民和文化相伴相生,鄉村文化的繁榮關系著我國廣大農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當前,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在新時代,農民需要怎樣的文化?
從“長江第一灣”的四川宜賓首站,跑到農耕文化發源地的山西長治,再到歷史文化名城寧夏靈武、河北邯鄲,最終到達終點站——“面朝大海”的福建晉江東埔漁村。今年,“大地流彩·和美鄉村健康跑”活動在全國共舉辦5站,還帶動了不少地方舉辦各具特色的村跑,成了新時代農民風采的展示窗口。
四川宜賓市屏山縣農民何范勇挑著裝滿屏山天麻面的扁擔跑完了全程,他說“我想用這種方式宣傳家鄉特產,展示農民新的形象”。“五站全勤”的梁云凱是河北石家莊鹿泉區小李莊村黨支部書記,他說“帶著村民走出來,鍛煉身體的同時也增長了見識,拓展了思路,有了努力方向”。在北京體育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鄒新嫻看來,鄉村文體活動在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促進鄉村文化傳承方面具有獨特作用,她說:“鄉村體育賽事可以幫助村民養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還可以激發其歸屬感和認同感,營造和諧文明的社會氛圍。同時,通過體育賽事這一橋梁,鄉村的傳統文化和特色得以展示和傳播,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
堅持農民主角、農業主線、農村主場,今年農業農村部創新搭建“大地流彩”這一平臺,廣泛動員、四方出擊、全面開花。各地積極行動,自主舉辦富有農耕農趣農味的文體活動,通過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增加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最大程度讓農民群眾“可感可及”。不只村跑,村超、村歌、村釣、村舞、村T、村K,一批“村”字號文體活動在全國遍地開花,新農人得以一展激情飛揚、活力四射的青春風采,還促成了不少交流、談成了不少合作、結識了不少朋友。
“翻七座山嘞,再蹚過那九條河,去找尋,夢中的樂土家園”,在展演季“村潮涌動生華彩”專題文藝展演現場,來自云南福貢縣老姆登村的木火樂團彈著怒族傳統樂器達比亞、吹著傈僳族的短笛與口弦、唱著原創的《老姆登之夜》,將現場氣氛推向了高潮。他們通過努力,還登上了國家大劇院“聲生和鳴”合唱節的舞臺,代表云南在2024年全國少數民族優秀聲樂作品展演中精彩亮相;甘肅民勤縣農民詩人裴愛民出版了《田鼠大嬸的日記》詩集;榕江“村超”走出國門參加了“一帶一路”國際友誼比賽……村潮涌動,不少農民都得到“流量”、走向了更大的舞臺。
鄉村文化的發展又推動了文化的傳播。木火樂團發起人江曉春夫妻免費教怒江當地少數民族群眾音樂、舞蹈和樂器演奏,讓峽谷深處時時傳出動人的天籟;農民詩人唐漢能農閑時與鄉親們一起讀書,讓更多人愛上莊稼地里長出的文學;用燒火棍在墻上畫畫的農民丁春梅不僅開設了線上直播,還免費教村里的兒童畫人物畫……
從田間勞作到文體創作,從黃土地上到聚光燈下,農民群眾正成為鄉村文化建設的最大受益者。
以文潤村促傳承
“綠水長流、青山起伏”的自然風光、“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生活場景、“耕讀傳家、鄰里守望”的鄉風民俗……傳統村落是很多中國人的精神原鄉,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里,印刻著抹不去的鄉土記憶,藏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綿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鄉村是中華文明的龐大“蓄水池”,據調查,有七成以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源于農村。近年來,優秀傳統文化有興盛之勢,但仍有不少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消亡的困境。
一簞一食,一鋤一耕,藏著文化活動的歷史印記;一磚一瓦,一編一染,洋溢著獨特魅力和質樸氣息。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被多次提出,鄉村文化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古韻怎樣新生,是當下鄉村文化建設的一個重大命題。
擰身搖臂、繞脖轉腰,藏族傳統熱巴鼓舞改編的《熱巴健身操》受到很多健身愛好者的熱烈追捧。在展演季“‘玉’見璀璨·玉樹非遺成果展”上,古老的歌舞、精湛的鍛造、神秘的唐卡、獨特的服飾,來自青海玉樹州的20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特色文旅產品受到大家關注。近年來,玉樹州深入挖掘非遺項目的文化內涵,將其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歷史傳統、民俗風情等緊密結合,還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和地方財政支持,為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提供資金保障,讓來自玉樹的非遺綻放出璀璨的光芒。
2012年以來,我國先后組織了6次全國大調查,將8155個傳統村落列入國家保護名錄,傳承發展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5965項,分七批認定了18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建立起完善的傳統村落保護制度,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和價值最豐富、保護最完整、活態傳承的農耕文明遺產保護群。今年,農業農村部在以往工作基礎上啟動“鄉村記憶工程”,調查挖掘農耕文化資源,建立由農耕文化資源庫、農業文化展示區、農耕文化專業人才體系、農耕文創產業品牌、農耕文化共享平臺構成的鄉村記憶體系。
在展演季“農遺良品”展銷區,各地紛紛拿出已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的優質農產品。素以“皮薄、肉厚、核小”著稱的山西稷山板棗受到觀眾的嘖嘖稱贊。山西稷山縣棗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賀寧杰說:“稷山千年以上的古棗樹有1.75萬余株,‘稷山板棗古樹生產系統’被認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現在我們稷山建設了國家板棗公園,全方位展示山西深厚的農耕文化和優質的農產品。”
同時,傳統村落保護和非遺傳承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城鄉的深度互動。在展演季“民間文化達人故事匯”現場,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館長郭愛和介紹,每年冬季他都要在家鄉河南洛寧縣創立的陶藝“愛和小鎮”上舉辦藝術展,邀請國內外藝術家當日創作、當日展覽、當日拍賣、當日捐贈,所得款項用于86所當地中小學的“美育教室”;國外留學歸來的90后策展人王彥之2021年起參與河南修武縣“大南坡計劃”,從建筑活化、景觀設計到地方文化整體營造,為大南坡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通過美學和文化的實踐,我們讓傳統村莊重新成為人們向往的生活空間。”王彥之介紹。
近年來,各地在保護的前提下,深度挖掘傳統村落和鄉村非遺內涵,創新“傳統村落+農業+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模式,讓村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展演季“藝術鄉建”座談暨“藝術點亮鄉村”啟動儀式上,農業農村部提出通過開展“藝術鄉建”,引領鄉村文化發展。在“文藝家協會結對”“文藝村長”“藝術家駐村”等多種“藝術鄉建”工作模式下,一座座鄉村博物館、美術館拔地而起,一件件老祖宗的好東西得以重見天日,“壓箱底的寶貝”正成為鄉村發展和農民致富的助推器。
沿革既久,其命維新。隨著村落的多元價值、非遺的獨特韻味極大凸顯,農耕文明的生命力在新時代更加旺盛。
以文興業賦動能
展演季上,長達22米的苗繡《錦繡臺江》一經亮相便驚艷全場。這幅長卷運用了十余種非遺刺繡針法,是貴州黔東南州臺江縣超過百名繡娘以繡布為畫紙、以針線為筆墨,歷時7800多小時繡制完成的。這幅“苗族清明上河圖”包含了500多個節慶傳說和生產生活場景,傳統文化和特色技藝仿佛走下展臺,向觀眾訴說繡卷上的千年故事。
一針一線繡精彩,一衣一物成產業。曾經的苗繡以制作傳統服裝為主,而近年來,隨著文創產業和幫扶產業的不斷發展,刺繡制品走進更多生活場景,不僅是民族服飾,還開發了抱枕、圍巾等小物件。深居山村的繡娘們有了大展身手的舞臺,一件件承載著苗族歷史和文化的苗繡逐漸“破圈”,飛向更廣袤的市場。貴州黔西市化屋村繡娘楊文麗高興地說:“今年國慶節期間我們的線上直播銷售額就超過10萬元。”
不可否認的是,當前文化產業已成為賦能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沉睡的鄉村文化資源正在轉化為巨大的經濟效能。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福建、安徽等地考察時指出,要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鄉土味道、鄉村風貌,經過適當設計謀劃,成了當地農民的致富新業。
挖掘鄉村文化的多元內涵是文創旅游產業的基礎核心。藏族的望果節、新安傣族的新米節、兩廣地區的十成節、黔湘桂地區的吃新節……這些千百年來鄉土氣息濃厚的慶豐收節日和習俗,在新時代的內涵被極大擴展,不少地區在推進文化消費、推廣“土特產”上下足了功夫。江蘇淮安市洪澤區岔河鎮連續多年舉辦“味稻岔河·大米小鎮”鄉村旅游文化節;浙江結合豐收節主場活動提出“鄉約浙里6+1”,策劃尋鄉愁、好創意、好聲音、我代言、運動會、大比武等6項鄉村文化主題活動。各地因地制宜挖掘文化的內涵,讓豐收節秒變文化產業“展銷會”。
延長一二三產業鏈條是鄉村文創旅游產業的關鍵變量。山西隰縣玉露香梨、貴州銅仁抹茶、山東淄博燒烤、甘肅天水麻辣燙……近年來,不少地方土特產和飲食火爆出圈,帶火了一方產業。各地紛紛創新,“王婆賣瓜,自賣自夸”,有不少亮眼之處:四川宜賓長江村“村跑”首站吸引上百家農企參加,經濟效益超3000萬元;重慶發布全國首張鄉村文化地圖——“巴渝農耕文化數字一張圖”,包含全重慶市近1000個農耕文化遺產點位及周邊的特色美食、鄉村民宿、農事體驗、優品“土特產”等,匯集形成可感知、可觸及、可應用的鄉村文化導覽導航,讓巴渝農耕文化遺產在利用中傳承變現。
“榕江任何一種資源單獨拿出來都不具備強有力的競爭力,因此我們打出了‘優秀傳統文化+優美生態環境+地道特色美食+全民參與氛圍+數字技術賦能’的組合拳,全力以赴‘寵’球迷游客、‘寵’老百姓、‘寵’小攤小販、‘寵’市場主體,讓榕江村超品牌走向全國甚至世界。”貴州黔東南州榕江縣委書記徐勃說。
文化走向產業就有了旺盛的生命力,也為鄉村發展插上了飛翔的翅膀。既能“富腦袋”又能“富口袋”的鄉村文化產業正勢如破竹般踏步前進。
以文化人育新風
如果說,文化活動是鄉村振興的“面子”,那么,文明鄉風就是鄉村振興的“里子”。要“塑形”更要“鑄魂”,敦親睦鄰、守望相助、誠信重禮的鄉風建立起來了,有些“硬件”問題就能在文化的感染下更好地
解決。
“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市中心,得名于清代大學士張英的禮讓故事。“六尺巷”很窄,三人并行都有些擁擠;“六尺巷”又很寬,這條巷子所代表的“謙和禮讓”“和為貴”理念至今影響世人。習近平
總書記今年10月在安徽考察時強調,六尺巷體現了先人化解矛盾的歷史智慧,要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場所,發揮好中華民族講求禮讓、以和為貴傳統美德的作用,營造安居樂業的和諧社會環境。可以說,一條小巷藏著鄉風文明的大胸襟。
鄉村文化蘊含著優秀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精神力量。將文化運用到新時代鄉村治理中,是一條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的有效路徑。
展演季現場,熱鬧的山西眉戶說唱和遼寧拉場戲傳遞了“婚事新辦、幸福簡單”的理念;今年4月起,寧夏在全區范圍內開展農村高額彩禮專項治理,截至目前,全區農村結婚登記3000多對,“零彩禮”和“低彩禮”占比達66.88%。婚宴不再大操大辦,讓結婚這一人生大事為今后的幸福生活鋪好路,實現親情和愛情的“雙向奔赴”。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聯合各地區各部門深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發布《巴渝和美鄉村婚事新辦指南(試行)》,積極倡導婚嫁新風尚、樹立節約之風、涵育文明鄉風,四川瀘州市龍馬潭區特興街道走馬村開展“文明家庭”評選,陜西寶雞市金臺區硤石鎮舉辦“婚俗改革樹新風 金婚慶典送祝福”活動……一系列舉措革除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激勵農民自覺踐行文明新風,現代文明理念正融入鄉村生活方方面面。
隨著社會的發展,廣大農民群眾需要及時了解把握黨的創新理論和各項政策,農業生產的實際也需要補充先進的知識。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在鄉村文化建設中,全國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立體式宣傳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
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以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現代文明的故事。
“村里多一只文藝隊,就少幾十張麻將桌。”近年來,農業農村部以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為方向,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提升其技術技能水平、產業發展能力、綜合素質素養,培育糧食安全守護者、產業發展帶頭人和鄉村振興主力軍。村里的文化事業火起來,村民們的集體榮譽感更強了,大家都在為整個村莊更好而付出努力。
田間地頭也是課堂。廣大干部創新宣講內容手段,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黨的創新理論和各項政策送到每名農民群眾的身邊,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讓新時代鄉村煥發文明新風。
鄉村文化正在為鄉村振興、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輸送養分。展演季雖已落下帷幕,但鄉村文化建設還需持續用力,下足功夫。我們要錨定建成文化強國、農業強國目標,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讓現代文明理念在鄉村深深扎根,奮力寫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鄉村新篇章。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