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冰川消融,夾著礫石泥沙而下,經百萬年沖擊,終成平原。岷江、沱江穿城而過,沃野千里,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汩汩清泉,從都江堰溫順地流出,潤澤萬頃良田,潤澤萬千鄉村,處處生機、村村靈秀。
“大城市帶大農村”是成都的顯著特征,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是成都的耀眼亮色,底蘊深厚的天府文化是成都的獨特魅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如何破題?成都以“和美”為筆,強產業、美村莊、富農民,繪出鄉村振興新圖景。
產業興旺強基礎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產業興旺是基礎。成都立足超大城市轉型發展實際,謀劃部署現代都市農業建圈強鏈工作,在發展“土特產”上下功夫,加快構建競爭優勢突出、帶動效應顯著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堅持農業生產供應鏈、精深加工鏈、品牌價值鏈“三鏈同構”,推動更多“蓉字號”名優特新農產品出川出海。
走進都江堰市天馬糧果聯動智慧農業產業園,藍天白云下,一排排溫室大棚排列整齊,頗為壯觀。矗立在路邊的一顆巨型紅心“獼猴桃”標志格外顯眼。品牌運營中心內,獼猴桃果干、果飲、果酒、含片等各類獼猴桃衍生產品琳瑯滿目。
“獼猴桃已經是我們的致富金果果了。老百姓既可以自己種獼猴桃來賺錢,還能通過在合作社務工等賺錢,每年人均增收1萬元。”都江堰獼猴桃協會負責人晏志強贊不絕口。今年都江堰市獼猴桃種植面積達10.3萬畝,產量12.9萬噸左右。
隰有萇楚,猗儺其枝。獼猴桃古稱“萇楚”,在都江堰市已有上千年的種植歷史。優越的地理環境,富含礦物質的土壤,恰到好處的氣候條件,還有獨一無二的岷江之水浸潤,造就了口感獨特的獼猴桃。近年來,都江堰立足資源優勢,將這一產業做大做強,探索完善政策保障、質量管理、品牌運營“三大體系”,推動獼猴桃產業從小農戶生產到標準化、品牌化經營,從市民的“果盤子”走向游客的“伴手禮”,實現從線上線下銷售到搭乘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出海,小果子成就“產業興、生態優、百姓富”的畫卷逐步成為現實。
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稱,護好這片產糧寶地,把糧食生產抓緊抓牢,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成都責無旁貸。在“西部蒜鄉”郫都區東林村,一手抓穩定糧食生產,一手抓產業富民增收,“雙輪驅動”實現了“雙豐收”。這一切,歸功于“稻蒜輪作”。
9月正值大蒜種植的時節,在東林村的田間地頭,農戶們正熱火朝天地種植這一茬大蒜。松土、開溝、插蒜、填埋……幾人分工合作下,一個個蒜種被整齊地播種到土壤里。這是8月份全村約4000畝田貢獻650萬斤水稻的首季豐收后,作為增收主力軍——大蒜在第二茬“登場”。“稻蒜輪作,既保障了糧食安全,又有利于農戶增收,還能實現病蟲害防治和土壤肥力平衡。”村黨委書記王德一說。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東林村成立德之源大蒜專業合作社,通過規?;C械化種植和科學田間管理,帶動全村800余戶農戶加入合作社,年產大蒜1萬余噸,年產值2億多元。為讓大蒜賣個好價錢,東林村黨委當好領路先鋒,主動與云南昆明市東川區和大理市、賓川縣等地黨組織聯系,打通銷售渠道,實現大蒜點對點銷售。少了中間商賺差價,蒜農收入自然又能高些。
立足資源稟賦,突出地域特點,成都著力形成農業產業集群優勢,強化特色產業的地名標識,讓“土特產”帶活鄉土資源,“村村有一樣,村村不一樣”。
9月27日,稻芎輪作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豐收節系列活動——都江堰田園體驗季在石羊鎮青山藥谷舉行,外來游客與當地農民群眾一起共慶共樂共享豐收。特色農產品市集攤位上,獼猴桃、川芎、茶葉、大米等特色農產品吸引了不少人駐足體驗。展覽展示區,天馬、石羊等6個鎮街展位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他們之中有的鉆研園藝,發展花木種植和盆景園藝產業;有的連片發展糧麥輪作,形成種植、加工、銷售的糧食全產業鏈;還有的以茶葉和獼猴桃種植為特色,獼猴桃產品榮獲農交會金獎……產品各異、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全面展示了都江堰鄉村“土特產”發展的新成就與新氣象。
村莊美麗塑形象
鄉村要具備現代生活條件,是和美鄉村建設的重要前提。成都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務實推進“百村先行、千村提升”工程,加快實施基礎設施提升、鄉村風貌塑形等“十大行動”,扎實推動和美鄉村出形象、見成效。
走進雙流區黃水鎮云華社區商瞿里院落,仿佛置身于一幅幅流動的山水畫卷之中,古老的建筑、古樸的陳設,讓人仿佛穿越回了舊時的鄉村時光。身前的13號院子,老式磚土房與泥巴墻,保持著鄉村野趣,增添了幾分歷史滄桑。
“這是我們社區新打造的院落,在保留傳統風貌的基礎上,引進不同的業態進行重新打造,讓這片院落重新煥發生機。”云華社區黨委書記黃忠介紹。13號院子的主理人陳實,8年前租來這座老院子,在保留老房子大框架不動的情況下,進行簡單的裝修布置,古香古色,古韻古味。用他的話來說,“我想讓城里的人來這里有一種回歸的感覺”。
商瞿里院落共計13個院子,目前已出租12個院子,各院子風格迥異。為招募更多主理人來建設院落,云華社區以“來了都是云華人”的理念,積極探索生活化黨群服務新路徑,為他們建設院落掃清一切障礙。“我們負責把基礎設施搞好,把服務保障好,主理人負責把院落建好,把游客引來。”黃忠說。
馬路這邊是保留著傳統院落風貌的商瞿里,馬路另一邊則是云華社區現代化的居民區。這里,不僅有飛機在頭頂掠過的新奇體驗,還能領略到飛機與雪山相映成趣的絕美風光。
“花田里看飛機”,讓云華的空港花田成了眾多游客爭相打卡的勝地。站在最佳打卡點,抬起頭,平均2分鐘能看見一架呼嘯而過的飛機,最低高度只有60多米。記者在這里體驗飛機從頭頂而過的風馳電掣,震撼感記憶猶新。
曾幾何時,這里也讓人“又愛又恨”。機場帶來了便利,噪音也讓人煩惱。云華社區便將居住在此的村民統一搬遷安置后,利用旁邊廢棄的空地,修建花海,形成了“抬頭看飛機、低頭看花海、遠處看雪山”的打卡勝地,和美鄉村的價值在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不僅如此,云華社區多點發力扮靚鄉村,色彩鮮艷、風格各異的手繪圖案為農房穿上了靚麗新衣;標準化改造后的商貿一條街整潔有序;花市、健康小屋、非遺一條街等小微業態打造農村消費新場景……在這里,村民變成老板,房東變成股東,村莊變成景區。
成都堅持最大限度地保留鄉村的原汁原味與鄉土特色,以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為目標,全面做好鄉村規劃設計、優化農村人居環境、推進鄉村基建公服補短板,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筆下的西嶺雪山,如今已是成都熱門的網紅打卡地。而山腳下,大邑縣
江鎮太平社區,也正在上演一出華麗轉身的好戲。
漫步于太平社區,你能看到的,不僅是綠水青山、青磚黛瓦,復古膠卷相機、年代久遠的瓷碗陶罐等老舊物件也隨處可見,傳統與現代、自然風景與歷史文脈等在這里天然契合。然而,十幾年前,這里曾是遠近聞名的“煤炭小鎮”。這個因煤而興的小鎮怎么轉型?太平社區把目標瞄向了“干凈”“清凈”,基于現有的林盤資源,以黨建為引領,開展資源挖掘利用、精品游線創建、多元參與激活,建設并呈現高品質社區旅游場景,助推社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礦區變景區,“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在這里實現了雙向轉化。
如今的成都,越來越多以“巴適安逸和美”為特征的公園城市鄉村新場景與新表達正在生根發芽,活力迸發。
鄉風文明增和氣
文明鄉風是和美鄉村建設的靈魂。成都傳承發展天府農耕文化,推進農村移風易俗,以“微網實格”“智慧蓉城”等雙向賦能鄉村治理,不斷提升鄉村善治水平,讓清風正氣充盈每一個鄉村,讓家教家風滋潤每一個家庭,讓鄉村文脈傳承到每一個人。
走進新津區興義鎮波爾村,不二信義廣場、家家信義“誠”折、信義路等信義、誠信的元素隨處可見。據民間流傳,波爾村的稱呼,一可追溯至明朝,由做事“說一不二”的送貨郎萬老幺冒死送貨的佳話而來,二是由當地一寺廟“不二寺”得名,因“不二”與“波爾”諧音而來。
每家門口的“誠信牌”是波爾村的標志性物件。行至付孃孃手工坊門前,幾名游客正在小店里挑選鞋子。“這兒的鞋子款式好看,上腳也很舒服,打算多挑兩雙帶回家。”游客們對試穿的鞋贊不絕口,一旁還在認真制鞋的付孃孃也甚是自信:“做生意講的就是誠信。這些鞋子都是我純手工縫制的,用的真材實料,買了絕不后悔。”付孃孃的實在,給我們的切身感受,就像她家誠信牌上寫的那樣,“誠信走四方”。
文明鄉風不是孤立的,文化、精神文明建設和產業發展結合起來才有生命力。為充分盤活社區閑置資源,村集體問需于民,通過鏈接在地新鄉村企業和社會組織,打造基質藍莓,不二菜園等示范場景,實現了資源活化利用、社區環境提升、集體經濟增收、群眾需求回應。“像這種小地塊,以前村民之間都是要爭要搶的。但在‘信義’理念的熏陶下,大家都能先放下自己的利益,更多想著村里的利益。攜手從爭‘墻邊墻角’到協力讓這些閑置地塊變成‘金邊銀角’。”波爾村副書記楊思佳說。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是激發鄉村治理活力的重要抓手。成都在推進鄉村治理中不斷挖掘鄉土文化,積極發揮其崇德向善、凝聚共識、內化自律的作用,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以文興業。
走進雙流區黃龍溪鎮嘉禾社區,“龍”的元素隨處可見:威風凜凜的“長龍”、形態可愛的龍擺件,還有“龍里龍氣”的宣傳文化墻。在黃龍溪,龍文化深入人心。而舞龍則是嘉禾最重要的一項民俗活動。舊時,嘉禾莊曾是水路運輸的重要碼頭,先民們根據“燭龍”與“應龍”的文化故事,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舞龍表演,用于祈禱新一年的風調雨順。
在融洽村民關系上,龍充當起重要角色。在嘉禾,沒有什么矛盾是舞一場龍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舞兩場。不僅如此,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加入舞龍隊中來,充當著社區文化傳承的“領航員”,民情民意的“收集員”、政策理論的“宣傳員”和鄰里糾紛的“調解員”,與大家一起攜手共建和諧嘉禾。
紅色文化是涵育鄉風文明的精神引領,嘉禾在挖掘這一特色文化資源的時代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方面,下了不少的功夫。“這部《嘉禾莊的槍聲》情景劇已經上映了幾十場,每次都場場滿座,受到大家一致好評。盡管看過多次,但每次都會熱淚盈眶。”說起紅色茶館里上映的紅色情景劇,嘉禾社區工作人員張春英感慨萬千。“嘉禾印象”紅色茶館曾經是一座閑置的老電影院,近年來,他們深挖嘉禾莊紅色故事,將閑置電影院改造升級,創作情景劇,講述20世紀30年代發生在這里的革命故事。如今的紅色茶館,集文化傳承、休憩體驗、教育培訓、社區旅游等于一體,“以文聚力,以文化人,以文興業”在這里得到了充分體現。
人才科技添活力
人才與科技支撐是和美鄉村建設的動力“引擎”。鄉村呼喚人才,人才成就鄉村。成都把鄉村人才視作重要資源、擺在優先位置,扎實推進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出臺落實鄉村人才振興五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面向全市17個涉農區(市)縣組建“5+8+N”鄉村振興專家巡回服務體系,創新“新農人”“農創客”等城市人才入鄉激勵政策,打造青年人才集聚“強磁場”,激活鄉村人才振興的“一池春水”。
可能你唱過“美酒加咖啡”,但喝過“大蒜咖啡”的不多,喝了會覺得“巴適得板”。在溫江區高山村榜樣青年社區,一群年輕人“別出心裁”,將當地的土特產大蒜與咖啡來了個深度創新,研制出一款“爆款”大蒜咖啡,一時間圈粉無數。
高山村處于城市近郊,交通便利,且周邊多所高校環繞與科創園環繞。如何將周邊的這些優勢資源利用好,助力鄉村發展是村“兩委”近幾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鄉村振興,必須要有青年人的參與”。出于這樣的想法,2022年,村集體與第三方運營團隊共同成立榜樣青年科技有限公司,將老村委會辦公樓改造成榜樣青年社區,意在吸引更多青年來建設鄉村。
“很多人聽到大蒜咖啡可能覺得是黑暗料理,擔心大蒜的刺激性氣味。我們采用大蒜脫硫工藝提取大蒜液,去除了刺激氣味,保留了蒜香,與咖啡結合后,效果出乎意料。”榜樣青年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戴超介紹起大蒜咖啡的獨到之處。記者抿了一口,口腔中先是一股濃郁的咖啡醇香,隨后而來的是一股淡淡的蒜香,不踩雷,很驚喜。大蒜咖啡不僅加強了青年社區與高山村的緊密合作,更使村集體經濟組織有效鏈接市場,成為鄉村振興的新亮點。榜樣青年社區所產生的收益,將以保底加分紅的形式計入村集體經濟。在合作的前兩年,村集體可獲得每年10萬元的保底收入,并按照30%的比例將收益分紅;兩年之后,保底收入提升至每年15萬元,分紅比例提高到35%。
如今在成都,像榜樣青年社區這樣的鄉村創業平臺越來越多,在蒲江,成都吾鄉鄉村創業孵化器有限責任公司以“為鄉村留下青年,讓鄉村看到希望”為使命,為鄉村創客群體提供全方位支持。青年人來自天南海北,用知識、技術、技能改變著鄉村的面貌,正逐漸成為振興鄉村的關鍵力量。
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而科技賦能則是鄉村產業脫穎而出的利器。成都以田為卷,科技作筆,在天府平原上勾勒產業發展的新圖景。
在高山村還有這樣一片農科基地,曾經,這里是一片廢棄養豬場,如今已變成以科創賦能鄉村振興與現代都市農業的重要陣地,它就是溫江區聯合四川農業大學在高山村共建的“川農牛”科創農莊。
在農莊的科創云超市,“云發布大廳”“種業云超市”“賦能品牌”等多個展區,全面展示了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與現代農業發展成果。這里,不僅有100余種“川字號”農產品展示,還有種業優勢品種展示,更能夠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通過平臺匹配專家、技能人才,獲得所需的技術支撐。
科創云超市外,是一片科研試驗田。遠遠望去,農作物健康監測攝像機、小型氣象站等先進設備應有盡有。“這片數字田園,可以說是目前四川省集中程度最高、科技含量最足的水稻、小麥、油菜等育種和新品種科研、展示、應用、推廣基地。”談起這片基地,四川農業大學鄉村振興學院院長周倫理很是自豪。
以前的高山村主要以傳統農業為主,村民收入來源主要靠傳統種植業和部分低效花木??苿撧r莊建立之后,實驗室的科研成果搬進了田間地頭,農田成了科技成果轉化的試驗田,專家學者成了村民的技術指導教師,而村集體經濟組織也依托科創農莊每年保底收入超過19萬元,并享有“川農牛”科創農莊項目30%的收益分成,高山村迎來了以科創賦能的新發展,集體和個人收入實現了“雙增長”。
科技加持、人才助力、業態創新,鄉村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出好戲”正在天府大地精彩上演。
集體增收蹚新路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和美鄉村建設最終的目的,是讓農民腰包越來越鼓、生活越來越好。成都注重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深入實施“消薄強村”集中攻堅,通過發展鄉村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創造就業機會,把農業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農村、留給農民。
金秋時節,郫都區唐昌鎮先鋒村,滿眼翠綠,風景正好。村口處,幾輛大巴緩緩駛來,來往的游客絡繹不絕。“我們依托村里的特色資源,打響‘農夫記憶’品牌,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每天都有很多外地的游客來參觀游玩。”說起村里的現狀,先鋒村黨委書記任健臉上滿是笑意。
先鋒村過去是傳統的農業村,以農業種植為主。隨著郫都區鄉村振興與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與實施,先鋒村以“農夫記憶”為主題,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旅游,通過農耕文化展覽館、十八大林盤院落改造、鄉村市集、鄉村綠道、鄉村景觀、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在農旅融合道路上闖出了名堂。
為了讓不同的群體都能在先鋒村找到適合自己的消費場景,先鋒村打造農夫壩壩宴、農夫菜館、香樟林茶園、蘿卜干博物館、蕉外小院等,滿足游客“吃、喝、購、娛”等需求。“壩壩宴餐費每桌300元到1200元不等,村集體從中抽成3%,僅這一項,每年可為村集體創收30萬元。”任健說。2023年到先鋒村打卡的游客達到了10萬人次。
鄉村旅游搞得火熱,傳統產業也不甘落后。先鋒村的圓根蘿卜,是遠近聞名的地標產品,口感脆、甜、嫩,且硒含量高,深受市場歡迎,“小小蘿卜干能賣出堪比豬肉的價格”。先鋒村成立合作社,年產蘿卜干、榨菜等鹽漬產品2000余噸,產值超2000萬元。“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先鋒村通過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開辦“農夫糧食銀行”,建成烘干中心,通過糧食銀行為群眾提供儲存、購銷糧食服務,“存的是稻谷,取出來的是大米”。2023年,先鋒村“農夫糧食銀行”存儲、流轉稻谷50余萬斤,銷售額達150余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120萬元。“我們一直信奉‘鍋里有,碗里才有’的原則,希望通過集體的富裕,來帶動村民們走向共同富裕。”任健說。
產業有章有法,經營多面開花。成都各村不斷探索強村富民有效路徑,做好產業融合、城鄉融合的大文章,廣大農民增收的渠道越來越寬,錢袋子越來越鼓。
沿著萬春大道來到溫江區萬春鎮和林村,上百畝的農田盡收眼底,鄉間小路綠樹成蔭,五彩墻繪讓傳統民居和稻田相映成趣。
近年來,和林村搶抓成都市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有利契機,做優做強“稻蒜輪作”和“生態研學”兩大產業,村企聯動,讓集體收入翻了倍。
“這片科創園是我們和卓豪農業合作建立的。包括水稻育種、高產示范、新品種展示,還有蔬菜觀光體驗與科普研學等多個片區,通過農業+科技、教育、數智、休閑等模式,聯農帶農,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和林村黨委書記黃秀介紹,農業企業、村集體經濟、農民三方實現了共建共享、利益共享。“租金+股金+薪金”的多元增收模式,讓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5萬元,2023年,和林村集體經濟收入更是首次突破百萬元大關。
淺丘簇果嶺,橘園映荷塘。9月的新津區回龍村,漫山遍野的柑橘樹引人注目。橘園里,青黃的柑橘掛滿枝頭,幾名農民搶抓晴好時節,忙著給柑橘套袋,為即將到來的豐收做著最后準備。
回龍村柑橘種植規模3000余畝,主要品種有金秋砂糖橘、春見耙耙柑、愛媛果凍橙,年產量達750萬斤左右,銷售收入3500余萬元。“這是我們村集體開的抖音號,現在我們把精力主要放在網絡端,希望通過網絡,能讓柑橘賣個好價錢。”在回龍村農產品宣傳推介官李曉會的手機上,我們看到視頻里的她站在橘園里,頭戴草帽,向大家推介回龍的柑橘,十分接地氣。目前回龍村柑橘線上銷售已實現日均發貨3000余斤,每斤柑橘平均利潤至少了提高1元,“小柑橘”實現了價格“大提升”。
******
糧經產區彰顯田園風光,川西林盤獨具山鄉風貌,濕地水鄉充滿詩情畫意,傳統村落煥發時代魅力……和美鄉村的成都表達,愈發明晰,和美鄉村的成都底色,更加鮮艷靚麗。
(采訪組成員:李永生、魏登峰、楊宗輝)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