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菽飄香,顆粒歸倉。近日,從國新辦發布會傳來好消息,全年糧食再獲豐收,預計將首次突破1.4萬億斤,實現高起點上的新突破。此前,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在2012年、2015年達到1.2萬億斤、1.3萬億斤。如今再上新臺階,既折射出糧食產能穩步提升,又反映出高位增產更加不易,付出的辛勞必定非比尋常。那么1.4萬億斤糧食總產量是如何突破的呢?
匯聚國家戰略力量。越是艱難越要保持戰略定力。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高起點上實現新突破,靠土地,靠科技,更源于中央毫不放松糧食生產的戰略決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糧食安全納入國家安全大局,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2012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出明確要求,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緊急印發《當前春耕生產工作指南》,為不失時機抓好春季農業生產給出方向。國家建立糧食安全責任制,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分級分層壓實地方責任;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糧食安全保障法正式施行,為端牢中國飯碗筑牢法治保障;今年國務院印發《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方案(2024—2030年)》,要求確保邁上新臺階還要站穩新臺階……高起點上久久為功,黨中央重農抓糧力度之大、措施之硬前所未有,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穩住播種面積數量。面積是產量的基礎,穩面積才能穩產量。今年糧食播種面積超17.9億畝,是1979年以來的歷史高位,奠定豐收基礎。這背后離不開我國成熟實用的政策支持體系的堅實支撐和國家真金白銀的持續投入。農民種糧不吃虧,國家糧食才安全。中央財政持續加大對糧食生產支持力度,穩步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水平,實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今年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現了全覆蓋,讓種地農民吃上“定心丸”。為調動地方抓糧積極性,持續加大對產糧大縣支持力度,今年產糧大縣獎勵資金達571億元,比上年增加15億元。惠農穩糧政策給力,這是豐收的底氣。
激活單產關鍵變量。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在耕地面積增加有限的情況下,提單產提產能是糧食增產的重要支撐。據測算,2023年糧食單產較2015年提高5.27%。今年糧食豐收單產提升對增產的貢獻率預計達7成以上。單產不但要提高,而且要大面積提高。瞄準單產這一關鍵變量,農業農村部啟動實施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從挖掘品種增密潛力、推廣密植精準調控技術、加快應用高性能農機等方面下真功,一個品種一個品種地抓、一場戰役接著一場戰役地打。在主導品種推廣、主推技術集成、主力機型加持下,推動大面積均衡增產。農田高標準,穩產有保障,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已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多畝,筑牢大國“耕”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目前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釋放產能潛力……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五良”集成,協同發力,打了一場單產提升漂亮仗。
降低災害機收損量。減損就是增產。氣象災害是糧食減產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糧食實現高位增產,離不開“天幫忙”良好客觀條件。雖然局部氣象災害比較重,但是從全國面上看,今年農業災情是近幾年較輕的一年,農作物累計受災1.35億畝,比常年減少了4400多萬畝。加上近年來防災減災體系日益完善,關鍵技術措施落實到位,最大限度降低了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減少機收損失就是綠色增產,多地機收損耗降低1個百分點以上,促進增產增收。
拼出豐收最大能量。高起點上再迎豐收,是各地落實黨政同責、環環相扣,各部門同心協力、齊抓共管,億萬農民辛勤勞作、默默耕耘,久久為功、持之以恒,過五關、斬六將,干出來、拼出來的。農業農村部把責任扛在肩上,關鍵農時派員分赴各地,指導各地開展農業生產;分作物召開現場推進會,部署安排重點工作。各地專家指導組和科技小分隊下沉一線,蹲點服務,指導農民科學生產、防災減災。大家的努力匯成合力,彰顯了“三農”人的擔當,拼出豐收好光景。
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振奮人心,但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糧食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態勢沒有根本改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松。我們務必保持戰略定力,克服松動懈怠思想,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不斷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加快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物質支撐。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