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興旺,黨組成員夏更生,黨組成員李敬輝,總農藝師、種植業管理司(農藥管理司)司長潘文博出席介紹2024年前三季度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并答記者問。
糧食產量
預計首次突破1.4萬億斤
張興旺介紹,今年前三季度農業農村發展保持穩中向好、穩中提質的勢頭,為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今年全年糧食再獲豐收。從夏糧上看,今年夏糧產量2995.6億斤,比上年增加72.5億斤,是近9年增產最多的。從秋糧上看,秋糧面積穩中有增,大面積單產提升取得明顯成效,截至10月24日,秋糧收獲進度已達82.5%,大面積單產提升取得明顯成效。從各地反映和專家的測產情況看,絕大多數省份是增產的,個別的省份地區因災減產,算大賬秋糧增產是明顯的。加上夏糧和早稻,全國糧食再獲豐收,產量預計有望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
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張興旺表示,雖然局部氣象災害比較重,確實給當地農業生產帶來了一定的損失和影響。但是從全國的面上看,今年全國農業災情是近幾年較輕的一年,農作物累計受災1.35億畝,比常年要減少了4400多萬畝。
專家分析,今年糧食豐收單產提升是重要的支撐,對增產的貢獻達七成以上。潘文博介紹,農業農村部啟動實施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會同國家發改委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加快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五良”集成,季季緊抓,茬茬接續、環環相扣挖掘單產潛力,推動大面積均衡增產。
一是以“增密度”為切入點,畝均株數不斷增加。比如,今年玉米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畝株數,少的增加100株,多的增加300~400株。二是以“創高產”為著力點,關鍵技術加快推廣。今年重點推廣了玉米精準調控、大豆大壟密植、小麥精細整地播種、油菜直播密植等高產技術模式。三是以“高性能”為突破點,農機裝備升級明顯。針對播種質量不高這一薄弱環節,加快高性能精量播種機普及推廣,同時輔助加裝了北斗導航、無人駕駛等智能裝備。四是以整建制為著力點,帶動均衡增產。比如,今年小麥整建制推進縣畝產較上年提高了5.1%左右,帶動小麥平均畝產提高10公斤左右。
下一步按照“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的要求,在五個方面下功夫,持續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一是繼續篩選推廣一批抗逆穩產、高產優質品種。二是繼續組裝集成一批高產穩產、綠色高效、宜機適用的技術模式。三是繼續普及推廣一批以氣力式高性能播種機和有序拋秧機為重點的新型農機具。四是繼續建設一批水肥一體、集中育秧、溝渠配套的農田設施,提高防災減災能力。五是繼續引導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示范帶動推廣增產措施,保障關鍵舉措落地見效,促進大面積單產提升。
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
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是黨中央最關心的一件大事,守的是脫貧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夏更生介紹,農業農村部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擺在突出位置,積極會同各地各有關部門全力推進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鞏固拓展,質量更高、成色更足。
在制度設計上,建機制、穩政策。建機制,就是持續健全完善防止返貧致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切實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現在一般的從發現到落實幫扶措施大概半個月時間。穩政策,就是保持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幫扶政策的總體穩定,幫扶資金這些年是穩中有升,每年開展考核評估,壓緊壓實責任。
在工作推進上,盯重點、優方式。盯重點就是緊緊地盯住因病、因學、因災和產業就業方面的突出風險隱患,今年主要是針對自然災害局部較重、肉牛價格持續低迷等情況,指導地方用好“綠色通道”,對有風險的農戶采取先幫扶再完善手續的辦法,對幫扶關口實行前移,進一步提高幫扶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及時性。優方式,就是重點在為基層減負上下功夫,在監測識別時進一步強化信息系統的作用,讓數據多跑路、讓基層干部群眾少跑腿,推動實現“能線上的不線下、能電子的不紙質、能提取的不采集、能選擇的不填寫”。
在幫扶舉措上,精準幫、合力扶。精準幫就是根據風險類別、發展需求開展針對性幫扶,對有勞動能力、有勞動意愿的監測對象至少落實一項產業或者就業等開發式幫扶舉措。截至今年9月底,有一半以上的監測對象享受了產業幫扶舉措,脫貧人口務工就業規模全國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今年三季度末比上個季度末脫貧勞動力就業人數增加了27.6萬人。合力扶就是發揮好東西部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幫扶作用,積極動員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參與,進一步凝聚幫扶合力,提升幫扶效能。
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的內生動力、發展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進一步增強。經過持續不懈努力,脫貧地區幫扶產業從弱到強、規模從小到大、鏈條從短到長,取得了積極成效。幫扶產業持續發展壯大,832個脫貧縣每個縣都培育形成了優勢突出、帶貧益貧能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的特色主導產業。帶貧增收的效果愈加明顯,脫貧人口通過訂單生產、股份合作、消費幫扶等方式分享更多的產業增值收益。
為扎實推進幫扶產業高質量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帶動脫貧群眾穩定增收,農業農村部將重點抓好“三個著力”。
著力加強分類指導。指導脫貧地區全面開展摸底,因地制宜提出鞏固、升級、盤活、調整的推進路徑和具體舉措,推動幫扶產業提質增效,帶動脫貧群眾穩定增收。
著力強化政策支持。用好中央財政銜接資金,加大對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促進幫扶產業可持續
發展。
著力推動產業提檔升級。指導各地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大力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加快補齊農產品加工儲運短板,提升設施裝備條件,著力加強品牌建設,推進全產業鏈發展,不斷提高產業發展的質量和綜合效益。
強化農業科技企業的
主體地位
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的現代化,農業科技創新離不開企業。近階段我國糧食和農業生產形勢較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依靠了科技的力量。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看,要進一步增強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的能力,很大的潛力也要靠科技創新、科技力量。
張興旺表示,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必須堅持大抓科技領軍企業,支持農業科技企業做大做強,在農業科技創新中切實發揮好主體作用。
支持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十四五”以來,參與農業生物育種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重大科技項目的企業占到參與單位總數的51%左右,已經有超過一半的參與主體是企業。
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一體化配置創新資源,從機制、平臺、人才等方面支持企業發展壯大,特別是支持企業牽頭承擔一些重要的國家攻關課題,已經成立了15家由企業牽頭的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好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等載體平臺,實際上都是要匯聚企業的力量。這些載體和平臺目前已經集聚了全國2700多家涉農高新技術企業,形成了很好的創新生態。
積極營造助力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與有關部門一道,在金融財稅、人才激勵等方面對承擔科技攻關任務的企業強化支持引導。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加快上市、掛牌融資和再融資。在工作層面,相關部門之間已經形成了非常具體的常態化溝通機制。
農業農村部將建立農業科技企業庫,梳理農業領域里創新能力比較強、潛力比較大的科技型企業,形成農業科技企業庫,更有針對性支持這些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發揮作用,建立常態化對接服務機制,“一企一策”閉環式推動解決企業遇到的實際問題。通過三個方面的努力,培養壯大農業科技領軍企業。
支持企業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出題人”。不斷完善科技攻關需求對接機制,支持企業深度參與重大科技創新決策。因為企業離市場最近,離產業最近,離需求最近,要把題目找準,要發揮企業“出題人”的作用。
支持企業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答題人”。進一步推動各類創新資源要素向企業加速聚集,增強企業自主創新的自主性和驅動力。
支持企業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閱卷人”。推動科技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讓企業深度參與成果轉化,主導科技成果應用場景,讓科研的成果真正在產業當中發揮應有的實際作用。
生豬生產與市場供應趨穩
豬肉產品是事關民生的產品。據農業農村部監測,9月份全國生豬平均價格為每公斤19.7元,較8月份下跌3.2%,結束了連續5個月的上漲,10月份以來豬肉價格繼續小幅下降。
李敬輝表示,這輪豬價回落主要原因是生豬供應有所增加,前期新增的中大豬都到了出欄的檔口。9月份生豬屠宰量較8月份增長8.1%。針對四季度生豬市場走勢,農業農村部多次組織養殖企業、行業協會和專家開展會商,認為隨著豬肉消費進入旺季,豬價大幅波動的可能性較小,生豬養殖頭均利潤有望保持在正常水平。
從能繁母豬存欄看,三季度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4062萬頭,相當于3900萬頭正常保有量的104.2%,處于產能調控綠色合理空間的上線。從新生仔豬數量看,3月份開始持續增加,按照6個月的育肥周期計算,正好對應秋冬消費旺季,市場供需匹配度比較好。從中大豬存欄看,9月份全國5月齡以上中大豬存欄同比下降4.6%,環比增長1.5%,已連續4個月增長,預示著未來2~3個月的肥豬上市量將較之前的月份增多。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以來母豬生產效率提升,近幾個月形成仔豬數量增長較快,按照6個月的育肥周期,這些仔豬將在明年春節后的消費淡季育肥上市,可能會大幅拉低豬價,需要廣大養殖戶高度重視,合理控制生產節奏。
農業農村部將堅持“政策穩產能、市場調產量”,多措并舉穩定生豬生產和市場供應。一是強監測。加密生豬生產和市場形勢調度分析,及時發布權威信息,有效引導市場預期。二是穩產能。指導各級落實分級調控責任,把住能繁母豬這個調控“總開關”,保持生豬產能處于合理水平,提前部署防范和應對明年春節后可能出現的產能階段性過剩、豬價大幅下跌問題。三是防疫病。秋冬冷季豬病易發高發,指導強化生豬養殖、運輸和屠宰環節清洗消毒,加強監測預警,及時發現和處置疫情風險。
(本刊綜合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