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是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的“一體兩翼”。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助于發揮兩者的合力,促進形成城鄉合理分工,進而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實現共同富裕和中國式現代化。
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意義
新型城鎮化強調堅持以人為本、遵循規律、分類施策和集約高效。新型城鎮化作為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和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它不僅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更是解決諸多社會問題的關鍵途徑。首先,新型城鎮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通過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有序轉移,不僅能夠提高農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條件,還能帶動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發展,最終實現城鄉統籌發展。這一過程有助于縮小城鄉差距,推動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其次,新型城鎮化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它能夠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形成新的增長極和城市群。通過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可以帶動周邊農村地區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實現區域協調發展。這對于促進國家整體均衡發展,提高經濟效率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新型城鎮化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城鎮化進程中,大量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居民,其消費結構和水平的提升將極大地擴大內需市場。同時,城鎮化也推動了產業結構優化,促進了第二三產業的發展,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動力。
鄉村全面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推動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鄉村振興要求“兩確保、三提升”:即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和鄉村治理水平。鄉村全面振興不僅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更是國家整體現代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通過鄉村全面振興,能夠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從而推動國家整體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同時,鄉村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和重要載體,其振興對于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增強文化自信,豐富國家文化軟實力。此外,鄉村振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通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改善農村民生,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
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是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不僅有助于發揮城鄉發展的協同效應、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還能促進城鄉之間形成合理分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從而有效打破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通過統籌規劃和協調推進,可以加速城鄉融合進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宏偉目標。這種統籌發展模式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路徑。
當前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面臨的主要挑戰
2023年我國城鎮就業人員占總就業人員的63.52%,較2012年上升了14.62個百分點。2023年城鎮化率(城鎮常住人口)為66.16%,較2012年提高了13.06個百分點。而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一般在80%以上,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城鎮化還有較大的發展提升空間。但需要注意的是,2023年底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有48.3%,與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相差17.9個百分點;而在2012年,這一差距為17.24個百分點。由此可見,近十幾年來,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差距并沒有顯著縮小,反而呈略微擴大趨勢。
即使未來城鎮化率達到80%,在相當長時間內我國仍會有2億~3億人生活在鄉村,讓這部分人共享現代化發展成果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我國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還較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39,這一比值較2012年縮小0.49,但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較2012年上升了14392元。同時,農民增收面臨的難度較大。2023年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值為1.82,這一比值較2012年縮小了0.75,但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差距較2012年上升了4379元。從食物消費支出比重上看,2023年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28.8%,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32.4%,兩者相差3.6個百分點,這一差距與2012年持平。
城鄉之間在收入、消費等方面的差距根源在于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和二元結構,特別是城鄉要素間的不平等交換。如果鄉村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一直單向流向城市,鄉村長期處于“失血”“貧血”狀態,振興就是一句空話。從產業和就業結構上看,2023年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分別占總GDP的7.1%、38.3%、54.6%,但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分別占總就業人員的22.80%、29.06%、48.13%。不同產業的GDP貢獻與就業結構間的不均衡直接導致了城鄉及不同產業間的收入差距。
進一步統籌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思考
統籌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要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為目標,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公平正義。
首先,要進一步樹立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長期以來,鄉村被視為城鎮的蓄水池和穩定器,農民的“可進可退”被認為是中國城鎮化的一大“優勢”。然而,這種觀念實際上是讓鄉村與農民更多地承擔了經濟下行和社會不穩定的代價和成本。要為農民提供更加平等的發展機會,更加尊重農民的選擇權,更加保護農民權利,創造更多條件讓農民不再為“進退兩難”而發愁,讓廣大農民更多地平等參與改革發展進程、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其次,為應對人口數量下降與結構變化,推進城鄉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特別是以縣域為重要切入點、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公共資源在縣域內優化配置。應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人口變化趨勢及時調整公共服務供給。建立縣域內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網絡,加強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如提升農村道路、通信、供水、供電等設施水平,縮小與城市的差距。要注重利用信息化手段,如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提高農村地區獲取優質公共服務的便利性。
再次,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市場化配置,促進土地、勞動力、資金、技術等要素雙向流動。在土地方面,可以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盤活農村閑置土地資源。對于勞動力流動,應進一步完善戶籍制度改革,消除城鄉間人才流動的制度障礙,同時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提高其就業競爭力,推動有落戶意愿的農民工更好地在城市落戶,促進已落戶的農民更好地融入城市。通過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設立科技特派員制度等方式,促進先進技術向農村轉移。發揮鄉村的多功能性,如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文化創意產業等,吸引城市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向鄉村流動。通過產業鏈延伸、農業產業化等方式,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協調發展模式,實現城鄉要素的良性互動和優化配置。
最后,加強城鄉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實現生態資源價值化,發展綠色、低碳的新質生產力。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通過碳匯交易等市場化手段,鼓勵農村地區通過植樹造林、保護濕地等方式增加碳匯,并將其轉化為可交易的碳配額,推動生態資源價值化。探索生態補償機制,對提供生態服務的農村地區給予經濟補償。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型,發展有機農業、循環農業等可持續的農業模式。
(作者單位:龍文進、孟婷,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樊勝根,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